投書》從學校行政端看自學生的困難:2張圖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

近年實驗教育、自學選擇增加,張道琪老師分享自己輔導學生申請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自學)的經驗,分析自學生與學校的關係、以及教育局、學校、學生與家長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談談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合作執行經驗。圖片提供:張道琪老師

談談臺北市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合作執行經驗。圖片提供:張道琪老師

本文重點摘要

過去兩年(2020年9月~2022年6月)在臺北市某高中擔任教務處協助行政業務的過程中,有幸輔導幾名學生申請或執行「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中「與學校合作的方案」部分,因為這些經驗比較稀少,也很少看到學校端執行者的分享,有鑑於全臺各地實驗教育的體制化趨勢,來講講自己曾經參與過的部分。

什麼是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為什麼要與學校合作?

「實驗教育」指的是政府或民間為了促進教育革新,在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從而探究與發現改進教育務實的作法。(行政院)簡單來說,就是與目前的主流教育體制不同、引進新理念的教育方式,就可以算是實驗教育。早年的在家自學、後來推動的森林小學,以及現在百花齊放的各種教育方式和機構,都是實驗教育的一環。由於規模的不同,現在的教育體制將其分為「學校型態」和「非學校型態」兩種類型進行管理。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指的是成立實驗學校,執行實驗教育。可能是公辦實驗學校,或是民辦學校,它就是學校,只要依照一般學校的方式註冊、就學即可,家長無須另費心神。「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其實就是俗稱的「自學」,以家長為主,在國民教育階段自行設計課程,讓學生可以在家自學,無須到校過集體生活。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學校合作方案」則是處在「一般學校、實驗學校、在家自學」之間的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有時候會去學校上課的自學生」。在高中階段,什麼樣的學生會出現在這個方案裡呢?就先前接觸過的案例,大概有幾種情況:

  • 學生不適應/不接受學校的集體生活,擁有自學能力或家庭文化資本,可以讓學生轉為部分時段自學(可能有實驗教育的經驗,或者沒有但想嘗試)
  • 學生的身心狀態無法接受學校教育,或處在逐漸輔導返校的過程中
  • 學生因為特殊的生涯規劃,希望能以在家自學為主,學校教育為輔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學校合作方案」較特別的地方是,有別於自學生在升大學時須以同等學力報考學測或分科測驗,「與學校合作的自學生」仍然在學校的編制管轄中,也就是說,這位自學生仍然是該校的畢業生,不過由於計算分數的方式不同,與學校合作的自學生無法列入該校繁星入學的名額中。

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與學校合作的自學生」仍然是該校的畢業生,對於在意學歷的家長或同學來說,這是一個不錯的方案,既可以較為自由的過完高中階段,又可以擁有該校的學歷。不過,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學校合作)中的各種角色

自學生、接受實驗教育的學生在國小、國中階段之後,其中一個焦慮就是如何「回歸體制」,以及如何發展自己的專長,找到或者創造屬於自己的工作。然而「體制」之所以為「體制」,正是因為它的複雜與官僚,在「如何成為與學校合作的自學生」這個問題上,牽涉到教育體制裡的角色也非常繁雜。以下簡單介紹大致的申請流程,以及牽涉其中的各種角色。

自學生與學校的關係

自學生與學校的關係。圖片提供:張道琪老師

1.家庭教育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本質就是自學,扭轉了原本以學校為主的體制,家長不能再只是把學生準時放到學校,按時接回來,按照學校設計的制度讓學生學習成長、自我探索;而必須在家庭中與孩子協調溝通,探索最適合的學習方案(這裡僅就學習制度與方案設計而言,與學習內容不見得有關,傳統高中在學習過程中也需要家長的協助與參與,自學生也並非完全要家長自己教)。

當主導制度的「主─客」關係扭轉,家長與學校的關係也會為之改變。學校不再是學生學科及生活教育的管理者告,也無法告訴家長「自學生到底該怎麼辦/怎麼教」,反而是家長必須引導學校、與學校商量,在你們家庭的自學設計方案中,學校可以協助分擔哪些部份的責任。在這麼做的同時也需要尊重並理解學校的制度設計,相互溝通、協調出最適合的方案。對於選擇自學的家庭來說,學校僅是教育資源的選項之一,而非必要的存在。

2.教育局

在臺北市,目前的制度設計是由教育局下設的臺北市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負責相關業務,學生及家長依據家庭能接觸到的學習資源設計完自學方案後,向教育局提出申請(每年10/1~10/31申請下學期及4/1~4/30申請隔年上學期或全學年),經過一段時間的審核後,核准學生的自學計畫。

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會定期追蹤自學生的自學計畫執行狀況,定期進行訪視並輔導學生升學(包含學習歷程檔案上傳),也會邀請自學生進行經驗分享。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扮演的角色比較接近一般學校的輔導室及部分教務處。

教育局、學校、學生與家長的角色

教育局、學校、學生與家長的角色。圖片提供:張道琪老師

3.原受教學校或合作學校

有些自學生是因為在受教過程中無法適應學校的生活方式(包含身體孱弱、心理或社會因素的不適應),選擇從原校學生轉為自學生,這兩種身分最大的差別就是鬆綁「生活管理」,學生不再需要每天八點到下午四點綁在學校過集體生活,也沒有缺席日程超過一定天數扣考的規定,而是可以依據學生個人的身心狀態,選擇參與部分課程。

對於學校來說,仍需管理自學生的註冊、學雜費、書籍、部分參與學校課程的出勤率及成績計算、升學輔導等事項,大部分的學校也會希望,若學生想要取得該校畢業證書,需要參加該校的定期考試、不及格科目的重補修。學校方會在每年的四月及十月間召開校內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查委員會,依各校的施教方針決定是否與自學生合作。一般市立高中大約同時間會有0~5名左右的自學生,家長社經背景較佳的學校會有比較多的自學生。

4.其他:可協助自學生的教育資源

自學生到底如何執行自學教育?由於本文作者並非自學教育的推動者,實際的情況可能還是要請教各相關團體。(例如台灣在家自學聯盟,提供了許多家長規劃課程的建議和資源)但就實際接觸的狀況,選擇讓小孩在高中階段自學,除非學生真的天賦異稟且早熟,大部分的情況家長都是「半被迫」接受學生必須自學的狀態,必須跟著孩子一起「學習如何自學」。

假設學生是因為身心狀態不佳,無法達成學校的出席日規定而必須轉自學,但在學力及學校考試適應上仍有一定水準,與學校協商部分課程仍在原校上課、其餘課程用家教、線上授課補足會是比較省事的方案。假設學生或家長是因為希望或需要花更多時間接受特殊專業培訓而選擇自學(例如培育體育選手、音樂、美術等專才),就需要與專業培訓的課程規劃協調。至於無法認同一般學校的教育理念而選擇自學的家庭,則可以尋找民間教育機構(如人本教育基金會、BTS無界塾等機構)提供的課程來進行自學規劃。

除此之外,線上課程也是家長協助學生規劃自學的助力。就各學科來說,各大教科書出版商均有提供線上學習資源及課程(龍騰翰林三民),也可在均一教育平台上取得免費線上課程。部分臺北市的高中老師會在酷客雲提供線上免費課程(同步或非同步)。除此之外,民間的線上課程平台也有許多非學科課程可以購買(例如Hahow好學校),均是可以取用的自學資源。

與學校的角力:生活管理與成績評定

對於學校來說,自學生管理是一項非常邊緣的業務,學校大概會配置一位協助行政人員用每週一小時的時數處理自學生相關業務(實際上的業務量很可能會超過這個時數)。對於大多數的學校行政人員來說,與自學生直接發生關係的時間點有兩個:學校層級的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定期考試及成績計算時。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審議委員會是學校決定是否與該自學生進行合作的會議,採用委員會制,委員來源是各科教師代表、行政單位主任及組長,以及校長(每個學校略有不同)。然而由於每個自學生的狀態不同,合作方案的內容差異也很大,並沒有一定會通過或不通過的準則,只能說家長在與校方溝通過程中,影響最大的人通常是教務主任及校長,要是能摸清這兩位的「底線」,合作方案成功的機率就比較高。

校方在意的關鍵點主要在「生活管理」及「成績評定」上,講得更白話一點,就是自學生是否能達成與學校規定的出席天數?有沒有辦法參加定期考試?自學科目的成績評定方式是否具有可取代性?在自學生想要取得該校文憑的前提下,校方提出的條件會比較嚴格;但假設自學生僅是希望取用學校的部分教育資源,而不是想取得文憑,可能有比較多的協商空間。

在「生活管理」上,由於許多學生是因為身心狀態不佳選擇轉為自學,即使只有一週一到兩日到校,實際到校率仍可能不如預期,學校會在這一點上設下底線,依舊安排點名、扣考(缺課達三分之一學期分數為零)等機制。

至於在「成績評定」上,一般自學生課程設計仍需參照高中課綱安排主要科目進行安排,成績由自學計畫中列出的師資評定。與學校合作時,學校通常會要求自學生參加學校的定期考試(三次段考),再由自學計畫中列出的師資評定平時成績,依照該校規定的成績比例計算學生該科的學習成績。例如自學生A,國文三次段考分別取得40、50、55分,自聘師資給他平時成績92分,再依據學校規定的成績比例計算學期成績(臺北市大多是20%一段20%二段30%三段30%平時,自學生的學期成績是62.1分)。

考量到自學生與學校方合作的「必要性」,校方通常希望自學生能以取得該校畢業證書為目標,鬆綁部分到校日及成績規定,但是希望自學生能取得與一般生相差不大的及格學業表現。學校行政方會建議自學生自行與該校教師洽談自學合作方案,例如自行繳交作業或報告,讓學校教師評定該科成績;對於家長來說,假設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專長,學校教師的協助可以減輕很大的負擔。但是對於一般教師來說,要在一般班級管理之外加上自學生輔導是額外的負擔,在沒有加班費的誘因激勵下,有許多老師會拒絕當自學生的義工(學校老師也不可接受家長的額外勞務薪資)。除此之外,由於108課綱設計中有許多校本課程、部定選修,學校通常會要求學生返校上這些課程,或者協商遠距替代方案。

在與各高中協商「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與學校合作方案」時,最困難的就是協調出學生可執行、家長可負擔、校方可接受的方案,學生跟家長的考量每個人不同,學校則大多主要在意「生活管理」及「成績評定」兩個大問題。

非學日常:從學校行政執行者看自學生的困難

已經通過且開始執行「與學校合作的自學方案」的學生,在日常生活上與一般學生的差異並不大,他們依照合作計畫的時間到校考試,也可以參加學校社團、在學校交朋友。但以青少年敏感脆弱的心理狀態,與大家「太不一樣」的人很容易成為「邊緣人」,長期下來自學生的身心狀態和社會融入狀態都需要師長的關心和輔導。

校方最好能為自學生找到一個安心的角落,讓他們在返校期間有人可以說說話,如果需要幫助也有人可以幫忙。通常這份無形的工作會落在輔導室的專責輔導人員身上,但教務處的專案行政人員(作者之前擔任的工作)也可能是自學生最常接觸、尋求幫助的人。

假設同校中的自學生比較多,也可以安排一個空間讓自學生們有機會彼此交流。參與部分課程的自學生很容易遇到困難,很多人因為與班上同學越來越不熟,幾個月後就會對進教室上課感到陌生與恐懼。但若參與的課程是本來就需要跑班的選修課程或短期的校本課程,就比較沒有這方面的問題。

定期考試也是另外一個困難點,即使是學力沒有問題的學生,由於缺乏日常授課及各種小考的脈絡,通常考試成績都比較低。即便學生知道這很可能不是自己學力的問題,也依然會受到心理打擊,繼而對學校產生恐懼。

但在學校需要「把關」的立場,很多學校依舊會要求學生必須參加定期考試才能取得畢業證書。假設最後算出來學期成績不及格,學校會要求自學生與其他不及格的學生一樣參加補考,若無法通過補考則必須參加暑期補修。

簡而言之,從學校基層行政人員的立場看到的與學校合作方案的自學生,面對的困難多半是社會性的,師長最好能加強對自學生的自我認識,讓他們意識到選擇自學後社會適應不良、學校考試成績不好並不是「自己的錯」,而是必須面對的結構性問題,不要被這些問題打倒而影響他們自己的學習計畫。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上下限

學校教育僅能提供「套裝行程」,永遠無法滿足每個人差異化的學習需求。常言道:「給他魚,不如給他釣竿。」自學的能力其實是這個變動快速的時代非常重要的能力,無論處在體制內、體制外,甚或不是學生都一樣。

能夠選擇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的家庭通常都有一定的社經背景、文化資本,然而實際執行起來仍然有非常多的困難,找到同伴彼此協助是非常重要的。能夠獲得適當協助、好好發展自我長才的學生可以順利度過這段青黃不接的時間,成功發展自己的才能;然而被卡在體制之中,沒有學到太多,勉強度過到下一個階段的自學生也很多。

無論狀態如何,選擇成為自學生是一條人煙稀少的小徑,這條路走起來比較辛苦,但也因為走的人少,沿途可以看到更多奇特的風景。

延伸閱讀

張道琪 張道琪

張道琪

高中教師

高中教師,喜歡報導文學,想把社會學活用在中文教學上。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