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一堂讓學生喜歡上課,產生連結的雙語課?

如何設計一堂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連結,有興趣的雙語課?致理科大講座教授陳超明在新著《雙語教育完整手冊》中,綜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與雙語課程內容,提出多個教學設計的方法。例如課堂開頭透過提問、多種素材引起學生的好奇,以及將課程內容分解成重點、動靜穿插等。

如何設計一堂讓學生喜歡上課,產生連結的雙語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如何設計一堂讓學生喜歡上課,產生連結的雙語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Engage your students!

John Dewey,一位美國著名哲學家、教育家、心理學家、以及主張從實踐中學習的重要代表人物,曾指出學生對事物的「興趣(interest)」是無可取代的,興趣是促使或驅使他們持續去學習、完成任務、成功的動力。

「產生連結、喜歡上課」的困難與挑戰

在雙語課中,讓學生產生連結、喜歡上課的困難與挑戰大致有三:語言能力、教室管理、教學能力。在雙語課以英語授課、學生不是完全理解的狀況下,為什麼學生仍願意跟著老師學?其實這與幾個因素有關:

喜歡老師:老師很關心他、對他很好、知道他學習的困難,因此耐心指導他,而不是考倒他,讓他覺得跟老師學習很喜悅,也很喜歡與這些老師相處。

覺得有趣、好玩:給學生一些與生活連結、有趣的任務,讓學生動手做,自己觀察、體會其重要性及原理,不是一直灌輸知識。

感到自在、喜歡課堂的氛圍:給學生低焦慮的環境,不用怕聽不懂、或講不出英文、或講錯,而是以一些方式鼓勵學生開口互動; 更不用因為英文不好、而影響成績,受到挫折。

大致聽得懂老師說什麼、感到聽得懂的成就感:老師能夠以鷹架概念、控制語言、分組學習等等的策略,讓學生容易跟上、聽得懂,並且很投入在猜測、理解老師說什麼、動作在比什麼,在喜歡的學科課程過程中,不知不覺學會英文。

感到學會的成就感:喜歡老師、課堂有趣只是第一步,如果學生在學了一個階段後,沒有進步、沒有成就感,那麼這種喜歡與親切感也會漸漸消退,學習變得索然無味。所以培養成就感,是讓學生日後能夠自學及激發學習興趣的重要關鍵。

「產生連結、喜歡上課」的方法,闡述如下。

課堂一開始先給 hook

  • 問學生一些問題。例如問猴子有幾隻手指頭?我在大學教創意產業的定義時,也會問學生 iPhone 是創意產業嗎?那 Samsung 手機呢?阿原肥皂呢?
  • 給學生有趣或驚人的事實。例如魚會睡覺、金魚會咳嗽。例如在大學的商業課程,讓學生知道春水堂開店的成功率是百分之多少。或者人死於自拍的數量,比死於鯊魚來得多。
  • 給學生一些動作、歌曲、影片。例如國小的校本課程教學生種番茄,一開始帶學生唱 tomato song。在大學教創意產業,我也會播放例如古娃娃的影片、或者韓國彩妝教主 Pony 教化妝的影片, 讓學生了解現在產品透過網路電商、直接與客戶連結,也就是「去中介化、再中介化」,不再是單純透過電視或平面廣告的行銷過程。

老師本身的熱忱: 一種「教會」學生的成就感

過去傳統對老師教學熱忱的定義,都是在於一些生動、引起動機的教學行為,包括使用很多肢體語言、表情、音調起伏,及幽默感等。

近幾年來,教學熱忱已轉變為老師本身對學科或教學上的喜悅,也就是老師對教學的感覺,以及如何讓這種感覺傳達到學生身上。而根據一些研究,老師對教學的喜悅和熱忱可引發學生更高的內在動機、學習動力及樂趣。

我一直認為,不只是學生需要「學會」的成就感,老師也需要「教會」成就感所帶來自我實現的喜悅。雙語教育提供了翻轉教學的契機,讓老師能夠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改變成以「學生為中心」的模式思考並設計課程,且不再是傳統「教」英文的作法,讓學生樂於學習,老師也從中產生動力,不斷精進教學能力,形成一種良性的循環。

與學生的生活連結

問學生與他們生活相關的問題:

例如在大學行銷課程,讓學生想一想,他們在生活上看過哪些是以「故事」手法來行銷的品牌? 例如御泥坊,是以皇家標準挑選良材,以宮廷技藝融合現代護膚科技,打造適合中國女性的護膚藝術品。

使用一些與學生的學校或日常生活相關的圖片或材料:

例如我曾經看過一堂國小高年級雙語美術課,讓學生透過學校的舊照片與學校的過去產生連結。這所學校很特別的是目前校園的所在即將成為機場的一部分,因此學校即將遷址,校園將成為歷史。外師無意間看到學校的走廊布告欄上,都是學校過去幾十年前的黑白照片,因此與美術本師討論,將這些照片融入美術課程中。

外師一開始問不同的學生 “How old are you?”,讓學生回答; 之後又問學生 “How old will you be in 2051?” 外師帶著學生算一下之後,學生在 2051 年大概已經 51 歲了。然後老師又讓學生看學校 40 年前的黑白照片,猜猜看這些照片裡面的人在做什麼, 例如是校慶、接力賽等。

接著老師讓各組選一張自己有興趣的照片,並且依照片中的人物,以大海報剪出人物的形狀,並且與這些人物上台互動、拍照,讓學生與校園的過去產生連結。

把主題與學生的家庭或日常生活連結起來

例如垃圾回收,老師在課程的最後,直接帶著學生到校園,將看到的垃圾撿起,並且進行分類。

針對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將課程內容分解成幾個重點動靜穿插

大學生的注意力時間,大約只有 10 分鐘左右,10-15 分鐘後大腦就容易晃神、開始分心;且年紀越小,注意力時間越短。因此老師可依照學生的注意力時間,以動靜穿插的方式,來規劃一堂課的流程。

如何依照學生注意力時間來規劃課程?其中一個作法,是將課程劃分成幾個重點,一個重點的說明結束後(靜態),以活動或任務來讓學生體會、學會這個重點(動態);再接著第二個重點、以及第二個重點的活動,以此類推。

例如當我教 Musee des Beaux Arts 這首詩的時候,第一個重點就是介紹這首詩的緣由:這首詩是詩人 W. H. Auden 1938 年於比利時的美術館,看到了 The Fall of Icarus(有關著名的希臘神話故事伊卡洛斯飛向太陽的故事)、The Census at Bethlehem、以及 The Massacre of the Innocent 這些畫作,有感而發的一首詩。

這樣簡單介紹大約 10 分鐘後,為了讓學生能夠從仔細觀察畫作中,發掘這首詩的主題,因此接著我讓每一組學生開始動手,一起在平板上將這些畫的拼圖拼起來;完成後,也讓每一組討論、記錄、告訴大家他們在這幅畫中觀察到的事物,並且猜測這首詩的主題。

接下去才開始第二個重點,讓學生進入到文字的境界,並透過第二個活動,也就是讓學生從字詞中,去找出與三幅畫的關聯,並且搜尋這三幅畫背後的故事,漸漸體會這首詩的意境。(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參考原著)

*本文摘錄與編輯自文鶴出版之《雙語教育完整手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

雙語教學研習+資源推薦

教師在職期間,除了每年應依規定完成時數認證,老師們也能針對自己想精進的需求選擇教師研習。翻轉教育也邀請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臺師大副教務長林子斌教授,與國小教師劉學蕙老師一同講談雙語教學課程設計與實踐,歡迎觀看精采研習影片

雙語研習:教出雙語力-雙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2022年10月14日(五)教師線上研習「教出雙語力-雙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講者:臺師大副教務長/臺灣雙語教育師資培育舵手林子斌、桃園市文化國小教師劉學蕙

《翻轉教育》除了關注雙語教育政策的最新資訊,也提供教學現場老師們的教學經驗分享。歡迎加入翻轉教育365,無限暢讀所有文章、無限次下載教學資源,並享有免費報名「翻轉教育365研習活動」每年至少6場線上研習資格。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超明、馬可珍著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