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語課變「英語術語課」?陳超明:雙語課的目標是學科素養

老師準備雙語課堂時,會思考要帶入多少英文單字、句型。致理科大講座教授陳超明在新著《雙語教育完整手冊》指出,雙語課的目標是各學科的素養,而非把每堂課都變成英文課,也表示為學生創造語言和環境的連結很重要,並分享雙語童軍課程案例。

雙語教學,讓學科課變「英語術語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雙語教學,讓學科課變「英語術語課」?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最新雙語教學教師研習:教出雙語力-雙語課程設計與實踐 報名請點此

雙語課的目標,是各學科的素養,英文只是在雙語課程背後隱藏的目標,並不是刻意去「教」的。

我一向主張,理想的教學方式是學生「不覺得自己是在學語言」的情況下,語言內化才得以完成。以我個人的經驗為例,多年前曾經在美國待一陣子,那時去超市買菜,看到一些自己沒見過的蔬菜、肉類、食材、醬料,漸漸記下來。來到超市多次,碰到美國老太太有時分享一些食譜,告訴我如何料理這些美國食材。與她言談中,把以前知道但是從來沒有使用過的用語真正地內化了。

我們在學習母語的時候,生活中到處都是情境,讓我們可以重複、強化學習過的東西;但是到了英語的學習時,基本上出了教室後幾乎很難接觸到英語,不容易遇見有利於語言內化的環境,所學的英文也很少能夠應用在生活上;這也是為什麼台灣開始推動雙語學校、雙語課程,幫助學生創造語言和環境的連結,讓語言不再是抽象概念,而是能與人互動、有用的東西了。

跨領域的學習更有助益

語言的習得分成兩個部分,一是轉移(transfer),一是停留(retaining),也就是當教學者把語言的部分,如單字或句子使用I need to take a break 這句話給學習者時,學習者是否能夠接受這句話的聲音與語意,成為自己內化的一部分,這就是轉移(transfer); 而這句話能夠停留(retain)在學生的腦子裡多久,是否會成為長期記憶,這就是整體語言學習必須經過的過程。

要完成這些步驟,常需要兩種方式:一是記憶,一是使用。台灣過去學習大多透過記憶,不斷地背誦,不斷重複考試或練習,才能從轉移到停留,然而這種方式有兩個缺點:一是學習者如果記憶力較弱,可能很快就忘記;二是學習者如果沒有機會練習或使用其「停留」(retain)的效果也不顯著。

國外在研究這兩個學習語言的過程中,提出所謂跨領域、使用時程及頻率的三個軸線,也就是當語言的使用,如果是跨領域、使用時間過長、使用頻率夠多,其轉移與停留的機會就可以達到最大化,如下圖所示:

picc

其中 X 軸表示跨領域、Y 軸表示時間,也就是說如果 X 軸呈現的是多樣化工作或是不同於語言學習的單調工作,如運動、圖畫、音樂等,而長期在情境中使用(或不斷地在課堂上反覆運用), 學生不會覺得自己在背無聊的單字或句型,而是在做一種工作、完成一項任務,他的轉移與停留的成效就會提升,也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或掌握)該語言。

如在體育課練習排球的發球動作(serve the ball),要求學生邊發球(serve the ball),邊對同學重複該動作的英語。兩位練習的同學不斷學會了托球動作(跨領域學習), 由於長期及情境中使用,其「轉移」與「停留」的效果也是最大的。

由此可見,雙語課程利用學科的學習+語言的多頻率使用+工作的強度運用,在語言學習的「轉移」與「停留」兩大效能來說, 可以達到最大成效,也就達到我們語言內化的效果,長久以來不會忘記,也不需要透過不斷記憶或機械式的考試來強化。

讓學生「聽到英語、使用英語」的雙語課

學英文的目的、雙語課程的目的,都是讓孩子能夠使用英文和全世界的人「溝通」,未來不論做什麼,都能夠因為英文溝通能力, 而得到相對較多的機會,成為A 型人才。

不過在很多行業中,看到的多是專業能力不錯,但是英文無法開口溝通的人,有的可能因此錯失良機,有的可能連自己到底失去了什麼都不知道。例如 40 歲的王先生高職畢業,在建設公司擔任工地經理,近年公司面臨轉型,公司看上他的高度工程整合與專業團隊領導能力,希望外派他到國外負責公共工程。他作夢也沒想到竟然會有外派出國的一天,而且薪水幾乎是國內的三倍!

再往跨國公司高階主管望去,即使是在台的跨國公司,很多也是外國人擔任:台灣或亞太區域總經理可能是香港人、部門經理是法國人、菲律賓人,而台灣人才在國際版圖中,卻因英文能力而失去角色。

再次強調,雙語課並非去走英文課錯誤的老路:背連綴動詞、分詞構句、與過去事實相反假設法等等這些「語言學術語」、文法公式,也不是非得一定要美式或英式口音,講出華麗的詞藻;並不是所有人都要成為英文教授或老師,而是讓學生在雙語課中「聽到英語、使用英語」,有辦法好好地把一句話說清楚,讓所有講英文的人都聽得懂。

可能有的人會說:「我們要針對會考、學測!」但老師和家長們如果仔細看看這些測驗題目,都已是聽力理解、閱讀能力的評量,文法題幾乎消聲滅跡。別再被幾十年前的錯誤教學模式誤導了,也別被傳統教學或升學補習班恐嚇了。這些入學考試已經不考文法,而是考「理解」的素養能力。

案例》雙語童軍課

我曾經看過一個很棒的雙語童軍課。這個童軍課是教學生如何打包露營用的背包。老師準備了背包裡所有的東西,例如備用衣服、禦寒衣物、帳篷、睡袋、鍋物、糧食、雨衣褲、頭燈、午餐、急救包、水等物品。

老師以 PPT,秀出一個背包的空間,可依照位置分成 A、B、C、D(上、中上、中下、下)4-5 個部分,並且一個部分、一個部分跟學生說明,背包每個空間位置擺放的東西原則,然後讓學生先動手將物品分類並放在教室地板上。

例如老師說 “A is for tent”,並且秀出帳篷的圖片,學生就將帳篷放在A區的地板上;接下來老師說B 是放比較重的物品“heavy things”(老師肢體動作表示重)、比較需要隨時拿出的物品時“things I need any minute”(老師肢體動作示範翻箱倒櫃的樣子), 學生再把符合這些原則的物品歸類在 B 區。

老師全程使用英文、搭配圖片和肢體動作,讓學生了解怎麼打包,完成童軍課應有的能力;而英文是在課堂中,藉由讓學生「聽得懂」的方式、不斷地「使用」中,真正地把這些學過的、未學過的英文,不知不覺地烙進自己的腦中。

不要把所有的課都變成英文課!有些雙語課雖然名為雙語課,但是實際卻是「英文術語課」!

這種「英文術語課」的問題, 是每堂雙語課都以 10-20 個單字為目標,例如健康課只帶 10-20 種食物名稱,但犧牲了讓學生知道健康╱不健康食物的學科素養; 或者一堂課前面 20 分鐘教 10-20 個籃球英文術語、後面 20 分鐘再開始打籃球,不僅沒有增加學生學習英語的樂趣,連體育課也不想上,又造成家長焦慮,雙語補習班應運而生,變成雙語教育的悲劇。

*本文摘錄與編輯自文鶴出版之《雙語教育完整手冊》,未經同意請勿轉載。完整內文請參考原著。

 

延伸閱讀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 雙語教育完整手冊

文鶴出版有限公司

陳超明、馬可珍著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