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特有種】全台最年輕博物館長郭怡汝 專研戰爭文物,創粉專科普文化史

超過4.3萬人追蹤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小編,本尊是32歲、全台最年輕博物館館郭怡汝,最近也出版新書《博物館與它的產地》。與「美的事物」相較下,郭怡汝更有興趣鑽研「負面遺產」戰爭文物,因為它們乘載了曾波濤洶湧的生命與歷史故事。

32歲的郭怡汝,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曾在大英圖書館實習,留學英國研究戰爭遺產、也學標本製作。黃建賓攝

32歲的郭怡汝,台大歷史系畢業後曾在大英圖書館實習,留學英國研究戰爭遺產、也學標本製作。黃建賓攝

本文重點摘要

最近,因為烏俄戰爭延燒,網路瘋傳一篇關於「烏克蘭藝術博物館正搏命撤離館藏」的報導,圖文並茂,讓全球看見顛沛戰火中,烏克蘭博物館館員將包裝好的巴洛克藝術品放入紙箱,並將18世紀的聖像搬下樓梯。台灣臉書粉絲專頁「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將這篇外電轉譯,得到將近4,000多人分享、引起熱議。

超過4.3萬人追蹤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裡,無論是博物館開發PS遊戲,還是博物館周邊產品玩地獄梗,凡與博物館相關的國際大小事,都能在此成為話題。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實「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經營「團隊」只有一個人,那人就是金門縣文化園區管理所所長郭怡汝。

比郭怡汝大一屆的台大歷史系學長、台灣吧共同創辦人蕭宇辰也是「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訂閱者之一。蕭宇辰說,「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對全球博物館事務切入面向相當新穎,就像是新聞平台,「幫助我了解不一樣的事情。」

郭怡汝,32歲,來自高雄,是全台灣最年輕的博物館館長。也因外型亮眼,同時負責管理園區內的金門歷史民俗博物館,外界對她有「美女館長」之稱。郭怡汝畢業自台灣大學歷史系,曾赴英國萊斯特大學攻讀博物館學碩士,並曾在大英圖書館「瀕危檔案計畫」實習。

從金門飛來台北開會,郭怡汝一身素T、牛仔褲打扮現身台大校園,很像大學生,但一開口就很難掩藏她的博學多聞和靈光腦袋,任何話題她都能聊上幾句,從攝影記者收藏全台灣只有金門才有的活化石鱟(ㄏㄡˋ)標本,到文字記者聽的獨立樂團「告五人」,郭怡汝的腦袋裡彷彿裝著一本自動更新的百科全書。

郭怡汝

一眼辨識出攝影記者準備全台只有金門才見得到的鱟標本,郭怡汝啼笑皆非,「你怎麼會有鱟!」在台大車來人往的椰林大道上,硬著頭皮拍了張合影。黃建賓攝

用「小學生最想詢問館長的問題」去問郭怡汝,「博物館館長的一天會怎麼過?」她就就是用誇張地語氣回答,「我跟你說,館長都沒有在睡覺的啦!」下一秒,郭怡汝才收起玩笑神情,正經分享常民文化策展、與其他博物館交流等各式館長眉角。但郭怡汝也澄清,「以前的我其實很害羞捏!」語畢迎來同事咯咯地笑,這位小編館長的親民本色一覽無遺。

爸媽的「不知道」是我求學的動力

留學海外的郭怡汝,父母皆是藍領階級。媽媽是晶圓廠作業員、爸爸是螺絲廠工人。在國小階段,因家庭經濟因素,郭怡汝轉了三所小學,成績卻總是名列前茅。家中排行老二,小小年紀的郭怡汝,雖然沒辦法打工,但可以靠苦讀書賺獎學金,或多或少能補貼家中生活開銷。

郭怡汝說,她十分珍惜爸媽的教養態度開明、不避諱向孩子示弱,卻也意外因此提升她的求知慾。「我爸媽的教育程度沒有很高,所以他們不會覺得『書很好唸』。如果我有問題,他們會叫我去借書、查書,當時我就想說:『嗯,爸媽不知道,我也不知道,那也可以換我告訴他們答案。』找到答案,我很興奮的分享,他們覺得很棒,變成我讀書的動力。」

媽媽溫美仙回想,郭怡汝小時候不只喜歡讀書,也有說故事的天份,總能把故事書裡的情節描繪地栩栩如生,讓姊姊、妹妹都能聽得津津入味、難以分神。溫美仙更提到,是她堅持要女兒適性發展,「我不像親戚們覺得歷史系沒有出路,她讀歷史系我很支持她,因為怡汝以前就很喜歡聽故事、對歷史很有興趣和天份,能上台大是替我們家揚眉吐氣⋯⋯」媽媽一度在電話裡哽咽。

溫美仙分享,雖然媽媽難免會擔心女兒:會不會太累?坐在電腦前怎麼連飯都不用吃?但溫美仙十分支持女兒投入讓知識更普及的「副業」。「像我們這種金字塔底層的人,怎麼可能看到大英博物館?我就跟怡汝說一定要做粉專、媽媽也喜歡看!我也都有分享給親戚們看,」溫美仙正是「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粉專的元老級粉絲。

郭怡汝與家人合影

郭怡汝(下排右一)小時候和雙胞胎姐姐(下排左二)、妹妹(下排左一)、爸媽一起參觀博物館,和當時金氏世界紀錄認證世界上最小的人(上排左二)合影。郭怡汝提供

也愛精緻古文物,但更愛鑽研「負面遺產」

郭怡汝致力於知識普及,在大學三、四年級時,受到啟蒙開始研究「負面遺產」。當時的她不只兼任家教,也成為蔣渭水文化基金會最年輕的導覽志工,每次都會帶著10至20位不等的民眾,走讀大稻埕,認識日治時期的台灣。在導覽過程中,她卻常見民眾因意識形態不同,出現多元的歷史詮釋和爭論,例如,公娼寮文萌樓的史蹟是否要保存,便帶給她深刻印象。

「不義遺址(如人權博物館)、負面遺產(如戰爭文物)和精緻文物不同,能讓人產生情感波動、反思能力,」郭怡汝說。她提到大學時期,她也曾喜歡專注研究美美的事物,如古陶器、古畫。但在大稻埕次次導覽中她發現,負面遺產有其耐人尋味處,「這些在我們寫下來的歷史中不一定能看到,卻是歷史的一部分,甚至現在還是我們生活的一環,」郭怡汝的使命感油然而生。

因緣際會下,她來到以戰爭遺址為名的金門從事文物保存工作。郭怡汝回想,她曾拜訪過在金門九三炮戰中倖存下來的退役軍人,當時接受郭怡汝訪談的老伯伯大口豪飲,高談闊論當年的英氣風發,但說著說著,卻不禁落下淚來。老伯伯坦言,自己在戰場上不是不曾膽怯,即便現在年事已高,卻從未抹去砲戰的景象:上一秒還與同袍談笑風生,下一秒卻見同袍面目全非。

郭怡汝曾在「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的文章中寫下,戰爭文物不只是展示國家神話和審問究責的道具,而是接觸背後有關參與者記憶的一系列過程。

郭怡汝說,她轉譯「烏克蘭藝術博物館正搏命撤離館藏」的目的,其實不只是為滿足讀者好奇,也想傳遞博物館員的使命感,「館員們即便知道子彈就在頭頂上飛,卻也願意用生命捍衛過去的文物,是因為他們知道自己守護的文物,是承載的是一個文化、是一個民族,」郭怡汝說。

期待培養下一個館長!

自去年接下館長一職後,郭怡汝並沒有停止更新「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現在的她,依舊每天利用各種零碎時間,關注推特上來自全球各地的博物館資訊,再綜合整理成圖文並茂的中文報導。「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資深臉書粉絲Jenny說,「我喜歡看她的粉專,是因為她的內容很友善,以前我接觸大部分博物館的東西,都會覺得很冷、很嚴肅,但她寫的不會。」

為什麼郭怡汝每天睡眠時間都不夠了,還堅持從事這項不給薪的「不務正業的博物館吧」小編工作?「我覺得知識共享、流動,可以帶出更多的效益啊,而且我不會想要把持知識在自己身上,反而會想讓更多人獲取知識,不用透過補習、花錢上課,就能獲得新知,或許還可以培養下一個博物館館長,讓更多人投入這樣的專業領域,這會對於社會有很大的助益!」郭怡汝說。

延伸閱讀

陳盈螢 陳盈螢

陳盈螢

親子天下記者

教育線記者。報導教育趨勢、教學策略、人物故事,並樂於跨域交流,盼能在媒體寒冬之中,尋得與世界對話、取得信任的那道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