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一個有助於促進學生提問和思考的理想環境

有些老師往往聽到學生說出錯誤的答案,便判斷成學生聽不懂或不會,於是急著跟學生做解釋,而忽略了一件更重要的事...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即使我們沒有問出一個好問題,我們仍可以從這一段對話中清楚了解學生目前所在的「位置」,並且運用這樣的了解,進一步採取合宜的步驟來促進學生的學習。

如果是這樣,那麼學生對於自己思考歷程的說明遠比給老師一個答案更有價值,因為這樣的說明能讓老師知道學生是怎麼想的。如果學生還能夠問問題的話,就又比說明自己的思考歷程能讓老師得到更多的訊息了。

換言之,提問的目的不同就會影響提問後的回應方式。

知道學生的答案當然是需要的,但並非只是要了解他能否達到老師期望的理解,更積極的切入點是他現在的理解在哪個狀態,該怎麼引導與提問才能讓他發現與看見「關鍵理解」。

這並不是指老師要一直給予明顯的暗示,而是要引導學生的思考,讓他覺察被自己遺漏的訊息,或是推論有不合理之處,或有尚未考量的因素等,藉由這樣的思考歷程,不僅對於意義有了真正的理解,更培養了未來面對現象探究的思維。雖然看起來這樣的過程很耗時,但讓學生擁有有意義的經驗與思考能力卻能省去未來更多的時間。

經驗創造的重要性

學生每天在學校學習就是在累積自己的經驗,什麼經驗呢?發現意義的經驗。

這段經驗不只是結果,更在過程中培養起理解世界或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克服困難的勇氣與毅力。換言之,如果以經驗來重新檢視我們的學校課程與活動,那麼就應該讓學生在不同的學習階段中,都能形成相應的知識、技能與態度,這就是教育圈這些年一直在談的「素養」。

既然我們所安排的是真實的經驗,那麼在學生要展開對於意義的探究之前,我們必然要先引起他們的感受。我們如果希望學生開始提問跟對話,那麼我們安排的課程一定要讓學生產生感受,也就是說,同樣要帶學生去探討一個問題,我爲什麼要選擇某一張照片、而不是另一張照片? 必然是被挑選的照片可以引起學生比較強烈的感受。當然,那張照片必須是跟我接下來要討論的問題相關才行。一旦感受出現了,我就可以用提問來挖掘他內在的想法,透過一連串提問,啟動他對世界的好奇欲望。

然而,老師並非在每一堂課程中都需要一直提問,有時候,一整堂課的時間可能一部分時間規劃為學生閱讀,一部分時間讓學生完成一些任務,一部分則是做問題的對談,不可能整堂課都讓學生在回應我們的問題,或是整堂課都在操作。重點不在提問數量的多寡,而在於透過提問是否引起了學生的思考。

營造促進提問的環境

要怎麼創造出有意義的經驗? 又要怎麼才能讓學生想要探索世界?

教育有一個重要的責任,就是提供能支持這些事情產生的環境。或許有的老師會說,但我們班其他任課老師很糟糕,或是其他老師都不想做,更或者是學校行政好像已經沒有餘力管這些事情。

沒關係,我們或許無法有一個完美的起點,但可以從自己的導師班級、自己的任教班級,與幾位理念相同的同儕老師開始做起,那麼我們仍有機會先創造出一個有助於促進學生專注思考的理想環境。當學生漸漸有了明顯的成長,慢慢地就能影響這些班級的其他任課老師,甚至是家長與其他班級的同學。該要怎麼進行呢? 以下是我對於學生參與及氛圍營造的建議。

  • 合宜的學習參與

想要營造一個促進提問的環境,我們必須先讓學生知道,我們希望他們以什麼樣的方式與態度投入學習,而不是訂定許多禁止做的事情,或是只用加分來型塑學生行為,這都會讓學生把關注的焦點放在符合教師的期待,而非專注在自己的思考上。

我們同時要告訴學生,非常歡迎他們說出自己對於現象或問題的想法,只要是專注在正在進行中的課程,任何想法都是有價值的,即使在一開始看似不正確的想法,都會是我們通往正確道路的起點,況且來學校學習的目的,就是要從「不會」到「會」。

在促進提問的學習環境裡,我們會提供足以刺激學生感受的事實讓他盡情探究,我們要一起經歷真實經驗。我們必須讓學生知道教室裡將會發生的事,希望能夠讓大家真正理解概念的形成過程與意義,這遠比聽懂更重要,未來才能因為理解而產生遷移,更有利於複雜概念的學習。要明確地讓學生知道,這間教室是要幫助他能夠培養思考的習慣,課堂中也將不斷地創造思考的歷程來培養他的思考習慣。

然而,我們不能只是宣稱我們將提供學生這樣的環境,我們更要給予學生在課堂中足夠的時間來回答問題,並且讓學生真實感受到,老師期望的不是標準答案,而是每個人自己的想法;老師期待的是想法之間的衝撞與釐清,要的是真正的「理解」,而不是「知道」與「記住」。

我們更期望在這樣的引導中幫助學生知道,除了學科關注的範疇不同,以及有些領域在解決問題上的特定方式外,在面對各個學科的知識探究歷程中,都有一些共通的思考次序與方式,都要經過觀察、分析和比較,所以思考的歷程不會因爲學科而有差異,真正有差異的是思考的內容。而這樣的形式如果能夠不限於學科學習,還包含學校內非正式課程與學生生活事物都能有一致性的對應,將使學生更容易形成提問與思考的習慣。

  • 安心的提問氛圍

當我們提出一個好問題,但如果學生不參與,那就沒有意義了。

因此,我們需要營造安心的課堂氛圍,讓學生能暢所欲言,在被友善的接納與對待後,他便能開始學習聆聽他人說話,並在親身體驗有意義的對話發生後,有機會在不同或相同的想法間進行反思。

透過有意義的對話,才有可能讓學生知道,原來相互對談與聆聽將啟動更多自己原來沒有想過的事情,慢慢的,學生就會懂得爲什麼要好好地跟別人談話,爲什麼要好好地聽別人講話,爲什麼有人在發表或分享時必須安靜,不是因爲老師要我安靜,是因爲自己想專心傾聽,以便能夠參與後續的對話與討論;跟其他人談話也會影響我的思考,促使我想得更多、想得更深入或寬廣。

老師在課堂中不只是解釋者或解答者,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是示範者,透過引導學生的過程,我們示範著什麼叫做清楚與周全的思考。當學生只看到表面,我們會追問他,甚至給他更難的問題,讓他去挑戰;還會提供一些鷹架,追問他,幫助他能夠解決原來無法解決的問題。老師是課室安全氛圍很重要的一員,在這樣的課堂裡面,老師要不斷地提問,不斷地聽學生說話,不斷地去串連不同學生之間的談話,最後讓全班能夠透過這樣的提問、討論與回答,最後綜合這些內容,發現這就是我們要學會的「理解」。

老師串連不同學生的答案,串連學生的答案跟課本的內容,幫助學生把現在所學的跟過去學習過的內容作串連。我們以提問進行引導,促進學生思考:

「你可以比較一下你們兩個的說法有什麼差別呢?」

「A同學已經說完了,有沒有人要幫他補充?」

「我發現剛剛B同學跟C同學講得不太一樣,有沒有人想要分享你比較支持哪一位的想法,為什麼?」

「老師覺得你說得很好,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們曾經學過的那種情形能夠適用嗎?」

藉由提問,能幫助學生想得更多,最終將討論聚斂,歸納形成意義,提出完整的概念。老師重視任何學生思考的事情或者他遇到的困難,這將讓學生知道:原來我參與課程的學習是安全的;原來老師希望我可以熱中的投入,因爲老師覺得每一個人的答案都很重要;原來老師在乎的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投入學習。

******

摘自親子天下出版《提問力:啟動探究思考的關鍵》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一直問問題,是為了啟動思考的能力。」

提問力》以邏輯清楚和架構完整的敘事,將「提問」的目的、脈絡、類型、方法與語言一一闡述,並將「提問」有效應用在親子教養、學校學習與領導共好三大領域中,希望協助親師成為善於提問的引導促進者、課堂設計者及組織領導者。

 

延伸閱讀

藍偉瑩 藍偉瑩

藍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科學教育博士,曾任北市教育局課程督學,現帶領瑩光教育協會走遍全台校園,協助老師發展課程與教學知能,也是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