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淇華:用動作寫比喻,寫出比「會呼吸的時尚」更生動的文章

學生寫出來的作文都很空洞無趣?要文章生動,就不能再狂用抽象辭彙描述情境了!蔡淇華老師帶著大家練習寫作,把比喻寫的更動態、更有畫面感,讓讀者、評分老師看的目不轉睛!

▲ 師鐸獎得主蔡淇華老師。時報出版提供

▲ 師鐸獎得主蔡淇華老師。時報出版提供

用動作寫比喻 讓文字「躍然紙上」

寫作就是學寫動作,以後要描寫嫻靜的女生,記得別再限於「端莊賢淑」的形容詞,要記得刻劃她:雙手像蝴蝶,輕輕停在百褶裙上……

宋徽宗趙佶喜歡繪畫,而且喜歡自己主考畫院的畫家。一次考題為「踏花歸去馬蹄香」,多數考生只照字面,描繪馬兒在花間行走,或是馬蹄殘留花瓣,但都無法體現抽象的「馬蹄香」。最後雀屏中選者,是一幅畫著駿馬徐行,幾隻蝴蝶在馬蹄前後飛舞的作品。

我們常說寫作需要想像力,其實「用文字畫圖」,只「想」出「形象」是不夠的,我們還必須做到「細節處動起來」。所以當「蝴蝶追逐」的動作一出現,抽象的「香味」就具體呈現了。

再舉個例子,我們要如何形容抽象的「幽靜」? 可以比較白描的「山林一片幽靜」,與「視覺的動作」,看哪一個更有文字效能? 試看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中的詩句:「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

「蟬噪」與「鳥鳴」的動詞,是不是比「幽靜」的形容詞,更能描繪出抽象的安靜。

所以在教學時,我常說「寫作就是寫動作」,其實這個技巧是為了服膺人類進化的科學。

原始的人類為了自身的安全,會先留意周遭「會動」的事物,所以我們在寫作的時候,要盡量製造文字的「動感」。

「寫動作」不僅可以產生畫面感,而且可以根據動作「積句成章」衍生成「意象系統」。會不會創造出動感的意象,是寫作能力高下的重要指標。大部分作家天生嫻熟這一塊,但一般人也可藉由練習,訓練自己大腦的「視覺想像力」,成為「後天」的天才。

這裡分享一個「寫動作」的方法,也會出一些練習,蔡淇華老師跟大家一起互動喔!

寫作練習:加了動作的比喻

龍應台在《大武山下》中,形容黑色的雞是「像塊會走路的炭」;描寫影子是「濃縮成一個踩在腳下的黑蒲團」;談到正念思考,是讓自己的心做一個「清風流動的房間」,或是做一條「大水浩蕩的河流」。都是「加動作的比喻」,讀來是否覺得超有畫面?

再舉另一個例子,邱妙津在《鱷魚手記》中,形容「她的微笑讓我越來越冷」時,她將抽象的「冷」字轉變成「越積越厚的雪」,變成「她的微笑是越積越厚的雪」。

「炭」、「黑蒲團」和「雪」是比喻;「走路」、「濃縮」、「踩在腳下」和「越積越厚」是動作。結合起來就變成「加動作的比喻」。

現在的流行用語「行走的費洛蒙」,是相同的用法。例如我們想要形容一個人很會穿搭,會說他「很時尚」,這時候只要再找一個動作去修飾就更傳神了。例如「會呼吸的時尚」或是「移動的時尚」。

又例如將思念比喻為河流,我們可以設計很多河流的動作,例如「氾濫」的河流,或是「多語」的河流。之後我們就可以再根據這個動作「有邏輯」的延伸,一個「意象系統」就出來了。例如:

1.對她的思念是條「氾濫的河流」,我的生活已被「淹沒」。

2.思念是條「多語」的河流,每日在我耳邊「絮絮叨叨」。20年過去,我已聽不見「快樂」二字。

隨堂測驗題

以下有3個問題,讀者可以繼續練習。

問題1,請填寫比喻(名詞):

我的婚姻是一件破損的「   」,尚能保溫,但已露出生活的敗絮。

問題2,請填寫動作(動詞) :

新鮮人的薪資是被資本主義「   」的玉米,青春在大都會拚搏幾十年後,只能撿食地上的殘粒。

問題3:請根據意象系統填下形容詞:

「我們的婚姻」是一條「用罄的護唇膏」,所有的幸福都已「  」、「  」了。

※ 參考解答:

1.大衣、棉襖 
2.啃噬、啃咬 
3.乾燥、龜裂

全文未完,本文節錄自時報出版《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時報出版《寫作吧!一篇文章的生成》,作者蔡淇華老師。

博客來金石堂誠品讀冊時報悅讀網

加入翻轉電子報 最新資訊不漏接

我要訂閱:https://cplink.co/OR1AwoDv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