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的關鍵21問,最擔心「會不會白做工?」

111年大學申請入學一階篩選結果公告,總共6萬7616人獲得通過,通過率83.12%,是7年來最高。申請生緊接將面臨「學習歷程檔案」審查及二階備審,如何妥善準備?台中一中老師陳光鴻整理出關鍵21問。

▲新課綱首屆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有實務操作也有疑惑,學生提問十分踴躍。圖為台中市忠明高中,陳光鴻提供

▲新課綱首屆高中生,對學習歷程檔案有實務操作也有疑惑,學生提問十分踴躍。圖為台中市忠明高中,陳光鴻提供

新課綱首屆高中生,現在申請大學就要提出「學習歷程檔案」,經過先前一年半的實戰,也遇到許多操作困難與和觀念上的困惑。為此台中一中課諮教師召集人陳光鴻走出校園,與中區多所高中生面對面分享並接受提問,反應非常熱烈,學生的問題也很務實,包括「如果學習歷程跟選系不太相關,是不是就沒用」、「大學端是否接受跨年級的歷程檔案」、「如果高一、二參加過很多不同性質的活動,該怎麼統整起來」、「假如要做的是老師上課沒有教的內容,要怎麼下手比較好」、「頂大第一關仍要看學測成績,這些檔案還不等於白做」、「我可以不要做學習歷程檔案嗎」⋯⋯

陳光鴻說,不少高中提出邀約,請他就一年半來輔導台中一中學生的經驗,談談「如何呈現反思的歷程 / 學習歷程檔案製作」,去年他到了台中市忠明高中對600位學生分享,期盼每一個孩子,都能瞭解學習歷程檔案制度的意義,並接受現場Slido提問。會後深感「學生的每一個問題,都很珍貴」,陳光鴻整理出關鍵21問,一一作答如下。

Q1. 學習歷程會因為同科系但不同學校,而有不同的審核角度跟方式嗎?

會唷。各個大學有自己的價值觀,學系教授對過往收到的學生學習樣態評估後,共同討論出評量規準,再據此評分。

Q2. 如果學習歷程跟以後選的系不太相關,是不是就沒有用?

老師無法屆定何謂「不太相關」。每一份歷程檔案,只要是對自己學習的描述,有自己能力發展的觀察,都是很有用的學習歷程檔案。例如:數學科的學習歷程,可以用來申請外文系,社會科的探究活動學習成果,可以用來申請電機系。重要的是,這份檔案有沒有自我探索(探詢)的過程與反思。

Q3. 身為高中生,利用學習歷程檔案上傳跟學專業學科(高職或科大或特殊班)哪個比較有利?普高能贏過技職學校嗎?

能否贏過,我無法回答。但歷程檔案的自我發現與探索,能讓別人看出你的興趣與熱誠所在,更能看出你的能力與專注面向為何。只要你有潛力,什麼都是可能的。

Q4. 我對學習歷程「有分時段」感到疑惑,因為上週校內宣導時提到可以製作「跨年級」的學習歷程(例如把高一到高二的英文學習歷程通通合併成一份,在高二下上傳)。想問大學端是否接受跨年級的學習歷程檔案?

如果我是教授,我更喜歡跨年級的學習記錄。但是,這份記錄不能只是把作業合併在一起合成一個檔案而已。我想看的是,你的反思,從一年級到二年級,你對自己的觀察,有什麼能力增強了?有什麼學習策略?有什麼學習習慣?透過2年的學習,面對未來,有沒有什麼規劃?行動策略?

Q5. 假如是要聯合不同科,例如英文跟公民,那應該上傳在哪一個科目的學習歷程?

我建議先與跨領域檔案涉及的老師都談談,給老師們看過作品,並詳加解釋這份作品的記錄過程。如此,每一個涉及的學科都可以上傳。(也就是由涉及的學科老師之一認證通過,這個我很有經驗,已經認證通過很多份跨領域作品了。)

Q6. 假如要做的學習歷程的內容,是學校老師上課沒有教的,那要怎麼下手比較好?

記錄你為什麼對這個題材感興趣,仔細說明如何發現題材的過程,寫下規劃學習內容的經過,描述學習成果,與如何檢測它的成效,說明學習過程中你發現自己有什麼能力,並對未來的後續或類似學習做出探索規劃行動方案。

Q7. 就算學習歷程檔案做的再好再豐富,那些頂大第一關還不是要看學測成績,那不是等於白做了?

歷程檔案的主要功用在協助自我探索,自己的長處、興趣,如何專注......,雖然學測仍然是第一關,通過後,能讓申請的6個志願學系教授認識你的最佳方式,就是學習歷程檔案。歷程檔案從來都不會白做,對人生而言,極有價值!

Q8. 我可以不要做學習歷程檔案嗎?沒上傳會怎樣?

可以,但風險自負。未上傳檔案的學生可在高三時,完成自己的備審資料PDF上傳給大學,仍是一直都有的管道。所謂的風險,指同一批競爭者,學測分數差不多,其他人提出的資料中,詳列了高一、二的學習成果作為申請材料的佐證,而沒有歷程檔案的同學,則要自證材料的可信度。孰優孰劣?這就是風險所在。審視自己的狀況,評估好可行方案,坦誠面對自己的惰性或所遭遇的困難,提出解方或尋求協助,是更好的路。

Q9. 大學教授會認真看我做的檔案嗎?

會。各大學的招生策略中心或招生小組,不只邀請各學系派員共商學習歷程檔案的評分標準(評量規準),還會制定差分檢核機制,也就是審查學習歷程檔案的教授們,如果對一份作品的給分差距過大,就要坐下來仔細討論這份作品。所以,教授們會認真看的。

Q10. 教授想看到的是什麼?

如果你是教授,你想看到什麼?(如果你是一個營隊的承辦人,報名者遠遠超過了可招收的人數,你想在報名表上看見什麼,來決定是否錄取這位報名者?)

Q11. 如果找不到目標,從哪裡下手?

從自己學得最好的學科下手。透過反思的6個提問,寫下歷程記錄。

Q12. 學習歷程該怎麼做才能不只有助於申請大學,對自己的未來工作也有所幫助?

作業要認真寫,然後依時間序收藏,學期末總結自己的學習成果與心得,撰寫歷程記錄。剛開始做這件事時,可以依「時間序」記錄。當對自己有更細緻的觀察時,就可以用「能力成長為主軸」撰寫學習歷程記錄。

Q13. 學習歷程檔案對教授的評分影響大嗎?

學測成績最多佔50%、綜合學習表現至少佔50%。其中綜合學習表現包含修課記錄與成績、班級(社團)服務表現、課程學習成果、多元表現......。歷程檔案的佔比應該各大學校系不同,可以從申請入學簡章中找到答案。高二生不妨先參考110年(今年)的大學申請入學簡章,看看各校系的招生要求。

Q14. 為什麼已經有學測,還要學習歷程檔案?不能只取一個嗎?

歷程檔案制度是過去「備審資料」制度的變革與延伸,不只看學生的考試成績,更要看學生是否對申請的學系有興趣、有能力就讀,這是制度的核心價值。支持「考試定終生」思維的同學,請參加學測後,再參加分科測驗(指考),以這兩個成績上大學。

Q15. 學習歷程跟後來選的科系不同怎麼辦?

任何學習歷程,都可以用來申請任何學系,只要內容中,能夠呈現你有什麼能力,能力是否有增強......等等的學習反思,而不是只有作業,沒有反思的作品。

Q16. 如果一、二年級參加過很多同類型、不同性質的活動,要怎麼把它們統整起來?

以能力為導向串接,從中反思自己的某一項能力是如何成長的。例如,說服推廣能力在這些活動中如何一次次的增強,又如何發現自己的這項能力成長了。

Q17. 高一做的自主學習如果想再改強,但不能跨年級怎麼辦?

作品修改後再上傳,詳述為什麼想修改,以及前作品完成一段時間後對自己的觀察。這是更棒的檔案。

Q18. 上傳檔案,只傳簡報(ppt)可以嗎?

不太行,只有作業,審閱者很難理解你在這份作業中學到什麼,畢竟審閱者沒有和你上過同一門課,不會了解這份作業對應的學習目標。簡報可以作為歷程檔案的成果部分,另外要加入自己的反思,如果能加入簡報製作與使用後的心得,未來簡報製作和使用上的規劃,就更棒了。

Q19. 想問今天給我們看的範例,是用什麼程式做的,看起來不像是用word做的?或是有什麼程式推薦嗎?

就是用word做的。排版的技術涉及美學涵養,請多閱讀相關書籍。排版的技巧,請看老師FB的發文,有一系列的歷程檔案製作建議。

Q20. 講座中有提到,同組成員放同一份學習歷程、可能有抄襲的問題。學校老師說刪掉其他組員名字、只放自己的。今天講座老師說趕快新增其他組員名字、補救在多元學習的部分。那以前高一的成品全都放到多元學習,會不會導致自己能放上去其他的件數減少?

多元表現每學年可以上傳10件,絕對夠用。聽完老師今天的分享,相信你已經知道如何串接不同的學習記錄,匯整成一件作品的價值更高。

Q21. 失敗的小論文只要加上反思、收穫就能放上學習歷程嗎?

是的,你的理解很正確。

給高二同學們的建議:請現在就開始,每週記錄自己的心得,可以用手機錄音,然後在學期末(5/15)左右寫好檔案初稿,接下來請師長和同學回饋,讓你知道修改何處,再加入能力成長的描述,提出對自己學習情形的觀察,就成為一分理想的學習歷檔案了。

 

延伸閱讀

陳光鴻 陳光鴻

陳光鴻

臺中一中圖書館讀者服務組組長

第一屆親子天下創新100領袖教師、臺中市SUPER教師,曾獲全國教學卓越獎金質獎。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