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大孩子聊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個方法
作者:翁文俊(台北市明倫高中公民老師,在台北酷課雲上用影片帶領學生認識更多國際事務。與學生討論國際新聞是公民課常見的風景,面對美國總統大選,老師可以善用酷課雲的影片,補充更多課外知識。要和學生討論時事,除了從課本出發,也...

跟大孩子聊美國總統大選的三個方法。圖片來源:翁文俊提供
與學生討論國際新聞是公民課常見的風景,面對美國總統大選,老師可以善用酷課雲的影片,補充更多課外知識。要和學生討論時事,除了從課本出發,也可以適時的用趣聞增加學習動機,或是與台灣制度比較,都可以讓學生對總統大選更有感。
隨著社群媒體或網路使用,國家界線變得模糊,同學也有各種機會關心國際事務。只不過,他們關心的範圍也許與大人的期許不同,譬如國際政治經濟的新聞相對較少,但像是美國職棒、歐洲足球、日韓文化等,在學生間就會討論很熱烈。
但是我認為,要學生關心特定議題,最重要的是讓學生心理產生同理心,他們自然就會去關心。就我自己的教學經驗發現,學生最常會有共鳴的新聞是小孩、婦女等等,與他們的貼近性高。像是馬拉威的白化症小孩失蹤並遭到謀殺,遭販售成為巫術材料等都會引起學生同理心,想進一步知道並關心。
在一般公民課的課堂上,不少的老師會讓學生分享新聞,或是在作業上請學生針對一個國際議題進行專題報告。通常老師們會透過正、反思考的過程,讓學生自己去做判斷。以我自己的教學為例,我通常只確定學生獲得廣泛的資料,作為判斷時的足夠證據;我也會協助學生找到邏輯矛盾之處。
方法一:從課本出發
[>
要與同學討論「美國總統大選」,我的建議是從課本出發。高中公民課程有介紹民主國家常見的政府體制,包括美國的總統制。但是比較可惜的是,考試領導教學的現況下,教學往往會多強調是制度的運作,因為考題的形式並不容易測驗到制度背後的精神。但其實公民課更重要的是跟同學們談談這些制度背後所體現的民主精神是什麼。例如美國大選為什麼會採用贏者全拿的制度、行政、立法及司法設計的用意、總統與國會的雙元民主精神等。
方法二:角色扮演體驗政策結果
候選人雙方的政策,可以透過角色扮演讓學生有更進一步的認識。譬如,將賦稅公平的角度合併移民議題一起討論。同學可以分組,做角色扮演。一方為移民角色,另一部分為美國本地人的角色。老師可以設定角色的不同身份條件,然後依照候選人的政策設計可能的情境,讓雙方在情境中,體驗到難處或益處。
舉例來說,移民可能因為身分問題,不能成為美國優先原則的減稅對象,讓他們本來就不利的生存條件,變的更加艱困;另一方面,富人們受到增稅的影響,產生離開到其他國家想法,但同時,因為富人繳的稅增加,一般民眾的社會福利也增加。
這些的設計,主要讓學生在不同身分的扮演下,從不同社會階層的角度去思考出發,讓他們在議題的討論過程中,學習不同的思考觀點,並體會政策的多面性及優缺點,並且能感受到賦稅原則的設計的初衷,明白這樣原則的重要性。
面對話題性高的議題時,相關的敏感議題,更不能迴避去面對。對於各種議題的討論開始前,我習慣會讓同學先了解並建立每一個人都一定有立場或態度的觀念,但是這些立場與態度並非討論的核心。重要的是,身為一個基本的公民,能不能站在尊重且包容的基礎上來面對、討論各種事情。
方法三:與台灣國內的制度相比較
學生對「總統」的想像大概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台灣的總統,但是在不同國家制度下,「總統」卻可能有不同職權,在國家裡扮演的角色、功能也不一樣,譬如美國、俄國、法國等。因此,透過美國總統大選來類比一下各國「總統」,比較不同政府體制,同學對於不同制度的喜好跟想法是什麼,也會跟台灣自己的國家政府體制相比較。但並不是要去強調何種制度才是最優,而是透過比較知道各種制度都有其極限,而往往最重要的還是在制度中人們所展現的態度。
公民科本身就是充滿政治味,但重點的核心還是訓練學生思考。讓學生能面對議題、過濾訊息、思考消化、再下判斷。這是面對各種議題時該有的程序。老師的角色,是以提供訊息為主,讓學生自行思考下判斷,不論最後學生的判斷是否與多數人一樣,都是值得鼓勵。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