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時代來臨,為何還有老師家長瘋下田、拚食農教育?

食農教育不僅僅只是踩泥巴、施肥料、割水稻而已,透過實作加深人與土地的連結,利用五感重新學習關於食物的知識與農事的技能。從幼兒園到大學,每個參與過的學生都從中受益,也培養出了團隊合作、恆毅力、同理心等珍貴性格。

食農教育讓學生有機會體驗農耕生活,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楊煥世攝。

食農教育讓學生有機會體驗農耕生活,學習與大自然共存。楊煥世攝。

「我送小孩來學校讀書,結果你叫他去田裡插秧?」

「在田裡踩泥巴、割水稻,這樣是能學到什麼?」

「當農夫是能賺多少錢?以後說不定還養不活自己!」

「那些菜都有土味,為何不去全聯花15塊買一把就好?」

一聽到食農教育要學生下田,不少家長會提出上述的質疑,甚至反對此類實作課程。然而,實際參與過食農課程的學校師長,不僅更愛惜食物,也更願意優先購買友善耕作的農產品。孩子們培養出體力、耐心、恆毅力,甚至與阿公阿嬤的關係也跟著變得更加融洽。

什麼是食農教育?國立台中教育大學通識中心兼任講師張明純說:「食農課程並不是讓學生當農夫,而是將糧食自主權交給學生,食物的來源、培植、製作,學生全程掌握。既然是自己監製,當然也吃得安心。」

張明純曾在課堂上問學生「蘿蔔糕是用什麼做的?」這道餐點是所有台灣人的共同記憶,卻有學生認為蘿蔔糕是用糯米製成的。「如果你連食物來源是什麼都不知道,那你怎麼敢放心入口?」她在課堂上留下了這個叩問。

雖然現在外送發達,一隻手指就能把食物從產地送到餐桌,但強調「回歸產地」的食農教育,反而更受學校重視。108課綱上路後,教育部推出不少計畫,希望將 SDGs 融入強調生活應用的課綱,而食農教育就融合了 SDGs 第12項指標(負責任的消費與生產)和環境教育(環境倫理、永續發展)。

農業部於2016年起,大力推行全民的食農教育,全台各地的教學現場,從幼兒園、小學、中學、大學,許多學校不遺餘力將食農教育結合現有課程。農業部的官方網站上目前已經累積全台各校256種不同的食農課程教案,以及762筆農業部和相關單位提供的課程教材。校方可在校內栽植水耕蔬菜、草莓、文旦、茶葉,或是和外部的組織洽談,讓學生和在地農夫一起下田耕作。 

這其中最特別的外部合作對象,是位於新北金山的彩田友善農作有限公司(下文簡稱彩田),這裡的農田採嚴謹的「契約耕作(註1)」,強調以友善環境的農法栽種作物,不蓋溫室也不灑農藥。

彩田會留一塊田地給參與的學校,但同時學校也必須要尊重土地的生命週期,正是我們熟悉的: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在休耕時期,彩田就會暫緩土地上的農事,而不是改種其他季節作物,讓該片農田以自然的步調回復其原有的肥力。

彩田友善農作的執行長,楊儒門。親子天下楊煥世攝。

彩田友善農作的執行長楊儒門。楊煥世攝。

每一所參與彩田食農教育的學校,都要全程負責農田上的插秧、施肥、除蟲、收割。收割之後,大家會在金山朝天宮一起吃割稻飯,飯桌上用的米正是學生自己栽種的成果。推動辦理食農教育的彩田執行長,正是20年前因白米炸彈案而遭判刑的主事者──「白米炸彈客」楊儒門。

(註1:契約耕作指生產者依據契約而生產作物,消費者可確保作物來源及品質之穩定,生產者則可確保價格及銷路之穩定。)

透過食農教育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2002年,台灣加入 WTO(世界貿易組織),農產品登上國際舞台;然而,大量開放進口外國農產品,也重創了台灣在地的農產市場。楊儒門多次投書媒體,要求政府重視農民需求卻未見改善,接連放置無殺傷力的白米炸彈,試圖讓媒體關注農民的掙扎。這17顆白米炸彈最終成功影響政府,暫緩進口近30萬噸的外國稻米,但是楊儒門也因此入監服刑。

楊儒門強調,白米炸彈客和楊儒門是兩個不一樣的身份,前者是呼籲政府重視農民的激進分子,後者則是來自彰化二林的農家子弟。對楊儒門來說,他始終在乎的是人與土地,生活鑲嵌著農村和大自然。

2007年,楊儒門受特赦後,一直投身倡議農民權益,也積極推廣農業文化和在地農產品。走遍全臺灣,拜訪各個農民團體,研究有機農法,楊儒門最終選定新北金山作為實踐理想的基地。並於2015年創立彩田友善農作有限公司,在金山、萬里一帶進行友善契約耕作,也和當地學校協力推廣食農教育。

對楊儒門而言,推廣食農教育不只是讓學生下田踩泥巴、插秧苗、割水稻而已,他強調「食農教育更重要的是讓大家知道自己吃的食物,不是花了錢就馬上有的,這其中需要投注時間和精力。」

楊儒門認為讓學生下田栽種只是個過程,真正的目的是親自參與「大自然的生命歷程」;唯有讓學生實際走過「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才能切身地理解「誰知盤中飧,粒粒皆辛苦。」同時感受到大自然運作的節奏,學著如何與大自然和諧共存。

三和國小師生連同家長一起下田割稻。三和國小提供。

三和國小師生連同家長一起下田割稻。三和國小提供。

位於陽明山山腳的三和國小是彩田的常態合作學校,從3月的插秧到8月的收割,全校師生都會全程參與。三和國小校長陳紹賓提到,金山水田的土質略帶黏性,學生把雙腳泡在濕冷的土裡,在插秧移動時就能理解農夫耕作時的辛苦。

「孩子一開始會排斥,但是真正下田後反而捨不得離開。」陳紹賓說,插秧完後,三和國小會定期來施有機肥、除福壽螺,「有些孩子剛看到福壽螺的卵覺得很噁心,結果整理完稻田才發現他是抓最多的。」他開心地說。

孩子在彩田不僅可以體驗到農耕的生活,還能騎水牛到處走,彷彿回到古早的農村時代。親子天下楊煥世攝。

孩子在彩田不僅可以體驗到農耕的生活,還能騎水牛到處走,彷彿回到古早的農村時代。楊煥世攝。

8月割稻後,這些「無毒友善米」會做為學校營養午餐的米飯,也會讓孩子帶兩包回家,讓家長一起共享學校食農教育的成果。

陳紹賓說:「透過食農教育,拉近學生與食物、土地的連結,讓孩子們在生活中實踐有機栽種的價值。」不曾下田過的陳紹賓,在參與食農教育後,不僅更愛惜食物,甚至間接影響了消費習慣,「我現在到超市買食材,都會優先考慮友善耕作的農產品,不僅吃得健康也能愛地球。」陳紹賓說。 

孩子與長輩開始有了共同話題

彩田一帶生機蓬勃,下田耕作時,不只作物,還能看見小白鶴在田埂間探頭;用來灌溉農田的溪流裡,則有魚蝦自在暢遊,螃蟹偶爾三五成群,從石縫中露面。

農田旁的溪流隨處都可見小螃蟹。佳南幼兒園提供。

農田旁的溪流隨處都可見小螃蟹。佳南幼兒園提供。

已經參與彩田食農教育4年的新北佳南幼兒園,孩子每一次下田,都在多種動、植物相伴下,得到滿滿的體驗和收穫。佳南幼兒園位處新北中和區,鄰近板橋火車站,與自然的距離頗遠,孩子們只能透過故事書「看見」有關大自然的一切事物。園長陳雅薇說:「孩子們到了金山才第一次看到蜻蜓長什麼樣子,每一個接連大聲驚呼,原來蜻蜓飛得這麼快!」

除了五感上的新體驗,參與過食農教育的孩子們也跟陳雅薇分享:「我在家裡跟阿公阿嬤終於有話講了!」因為參與了食農,下田耕種過的孩子,在安靜的餐桌上開始有了話題連結長輩。

陳雅薇開心地說:「原本只有孩子的爸媽會來當志工,最後連家裡的阿公阿嬤都來參與。」孩子們和長輩一起下田,反而看見了老人家的智慧,阿公阿嬤在農田裡還能協助指導孩子們耕作。

有些第一次體驗下田的孩子難免會大哭,園長(左)會陪同孩子一起下田、在一旁耐心地安撫孩子。佳南幼兒園提供。

有些第一次體驗下田的孩子難免會大哭,園長(左)會陪同孩子一起下田、在一旁耐心地安撫孩子。佳南幼兒園提供。

陳雅薇認為,現今的孩子物質生活太豐富,然而體力、耐力、感受力、環境適應力都愈來愈弱,佳南幼兒園帶著孩子到農田親身體驗食農教育,讓孩子從無感到有感,並且向真實世界學習,「孩子從幼幼班嫌泥土髒而哇哇大哭,到了小班願意嘗試赤腳下田,中班再度下田時,已經能享受其中也覺得插秧好好玩,更玩起泥巴變成泥巴人,感受土地的溫度,這是寶貴的成長經驗與教育。」

陳雅薇看見孩子不僅在農田裡獲得了更好的體力和耐力,甚至也培養出了可以忍受失敗的恆毅力,以及尊重食物和大自然的同理心。更重要的是,曾經對家中長輩講話沒大沒小的孩子,現在會看見阿公阿嬤的價值,家庭的互動更加和樂。

楊儒門認為,人們不能只關心自己那一代的利益,而把生態的傷害留給下一代。大自然是每一代人的共有財,應該學習與大自然共生,並且尊重大自然的步調。

食農教育可以串起人們與土地的共同記憶,讓每個世代的人們都能看見清澈的溪流、廣袤的稻田、豐富的生機,並且安心吃著自己親手栽種的作物。

延伸閱讀

呂國維 呂國維

呂國維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親子天下實習記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