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自主學習不由自主(上):76%學生期待老師給資源,只有10%主動尋求指導

108課綱的課表中,多了「自主學習」的課程。以自己服務的學校為例,高一與高二各有1節「自主學習」。高一時與「多元選修」合開,學生必須自擬學習計畫,並找到指導老師。高二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校內場域,例如圖書館、或是電腦教室,為自主學習做加深加廣的探究。當然...

▲ shutterstock

▲ shutterstock

108課綱中最重要的概念在「自主學習」,蔡淇華老師與學生共同發起了一份針對高中生的「自主學習實施現況」調查,從調查中發現學生普遍期待老師給予資源,但卻只有10%的學生會在自主學習時間找指導老師。他也藉著這份報告,點出了台灣教學現場在自主學習上執行困難的可能原因……

108課綱的課表中,多了「自主學習」的課程。以自己服務的學校為例,高一與高二各有1節「自主學習」。高一時與「多元選修」合開,學生必須自擬學習計畫,並找到指導老師。高二時,學生可以選擇一個校內場域,例如圖書館、或是電腦教室,為自主學習做加深加廣的探究。當然,更希望學生可以利用這1個小時,與指導老師對話,將1年前「偉大」的「自主學習計畫」,實作成為具體的學習歷程,可能成為1篇小論文、文學作品、影片拍攝、Podcast 錄製、網站架設、或是社會倡議。

一年前,有三十多位高一生請我「簽名畫押」,成為他們的自主學習指導老師。今年他們高二了,我也會在自主學習時間(自然組週二第五節,社會組週四第五節),待在辦公室「痴痴的等」,等他們來找討論,然而,我總如深山老廟的住持,獨自守著一座空山。

74%的學生的自主學習計畫,與大學科系相關

學生也警覺「代誌大條囉」,所以我和校刊社的學生,決定針對第一屆108課綱學生,做一份「自主學習實施現況」的問卷。問卷於110年一月發放,以紙本問卷形式,對校內高二生發放340份問卷,有效樣本262份;另以 Google 表單形式,於網路對各縣市高中生發放,有效樣本330份,合併共592份有效問卷。

結果發現有超過60%的學生,不喜歡現今自主學習的模式(表一);弔詭的是,74%的學生提出自主學習計畫,選擇方向與未來申請大學科系相關(表二),卻有超過80%的學生,認為目前完成的學習歷程無法滿足申請大學的需求(表三)。

表一:超過60%學生不喜歡自主學習

▲ 蔡淇華老師提供

表二:74%的學生提出自主學習計畫,選擇方向與未來申請大學科系相關

▲ 蔡淇華老師提供

表三:超過80%的學生,認為完成的學習歷程無法滿足申請大學的需求

▲ 蔡淇華老師提供

76%期待老師給予資源,但只有10%學生自主學習時間會找指導老師

87%學生擬定自主學習計畫,是由自身想法出發(表四);76%的學生期待老師可以給予方向與資源(表五),但是學生又不願主動尋求指導老師的協助。

我曾詢問自己任教的高二下專題課學生,會在自主學習時間找指導老師諮詢的比例,只佔10%;有完成高一自主學習計畫80%進度以上的學生比例,不到20%。可見在制度面與現實面,存在極大的落差。

表四:87%學生擬定自主學習計畫,是由自身想法出發

▲ 蔡淇華老師提供

表五:76%的學生期待老師可以給予方向與資源

▲ 蔡淇華老師提供

75%的學生認為自主學習時間不夠充裕

詢問受試者,進行自主學習時遇到那些困難?「時間不夠充裕」一項最多人勾選,有75%的學生回答自主學習時間不夠充裕(表六),88%的學生回答無法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計畫,需要利用其他時間(表七)。

表六:進行自主學習時普遍覺得時間不夠充裕

▲ 蔡淇華老師提供

表七:88%的學生回答無法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計畫,需要利用其他時間

▲ 蔡淇華老師提供

然而,當我們在自主學習時間多次走訪觀察,發現只有10%的學生在做與自主學習計畫相關的工作,70%的學生在準備下一堂的考科,另20%學生在發呆、睡覺、聊天,或是從事其他活動,難怪他們無法在自主學習時間完成計畫。可見「自主學習課程」在台灣的試行,仍存在許多結構性的問題。

只有計畫,卻沒有執行與考核

其實,凡事從無到有,都必須經過「計畫」、「執行」、「考核」等3個階段。目前當師生一起完成計畫,學生不照計畫執行,老師端也無考核機制時,80%的「自主學習計畫」都會以失敗收場。

許多教育學者主張教師對學生的自主學習,不應做太多的干預,如果學生做不出來,是學生自己的選擇,應該讓學生自己承受後果,然而個人卻不認同這樣的想法。

「自主學習」是移植西方教育的精神,然而我們卻沒有可落實它的深層結構。

第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是我們把課塞滿,沒有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以自己參訪過的姊妹校為例,美國波士頓的姊妹校,都在下午3點前下課;德國漢諾威的姊妹校,高三有3天是下午1點放學,因此他們下午都有大量的時間去排戲、做科展、或是約老師做加深加廣的學習。

反觀台灣的上課時間,雖然法定4點下課,但大多數學校都是5點才放學,加上他們要應付每天的小考,時間已經不夠用了,要他們靜下心,只利用一週一節的自主學習時間去做有系統的思考及實作,根本是強人所難。

老師應主動幫學生養成好的時間管理習慣

綜觀學生遇到的困難(見表六),排名依序是自主學習時間不夠充裕(75%)、擬定目標太高或不明確(55%)、沒有學習動機(41%)、不清楚如何尋找資源(36%)、不確定未來想就讀科系(35%)、進度與內容不會寫(31%)、不知道如何尋找指導老師(21%)。其實這是一個系統性的問題,當學生做不好、進度落後,不敢找老師時,指導老師應主動聯繫學生,尋找問題癥結所在。

目前許多學校尚未建立制度,自主學習指導老師並無津貼,例如我雖然「認養」了三十多位學生,單單對其中一組指導小論文,就面批了超過10次,下班後在線上的討論更是不計其數,但我不會因此得到任何費用。雖然我非常願意做額外的付出,但不保證全國的老師都願意做無酬的志工。因此,「山不來,我便向山走去」,建議學生主動聯繫老師,才是上上之策。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當自主學習不由自主(下):「四象限法」+5大資源,找到學習歷程方向!〉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