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科學不一定讀懂「科學新聞」!科學媒體素養調查:解讀正確率僅5成

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MC)進行科學媒體素養調查,認識閱聽眾透過什麼管道理解科學。結果顯示,台灣民眾對「科學概念」理解度高,然而「科學新聞解讀」正確率只有5成。

▲SMC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在記者會上發表「台灣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民調」。SMC提供

▲SMC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在記者會上發表「台灣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民調」。SMC提供

為了解台灣⺠眾科學媒體素養,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簡稱 SMC)進行2020年台灣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民調,並在10月21日舉辦「台灣科學媒體素養與科學新聞感知民調記者會」,發布調查結果。(媒體素養相關推薦閱讀:媒體識讀是什麼?媒體素養議題例子、PPT教案一次看

民眾對「科學概念」理解度高   但「科學新聞解讀」僅有5成正確率

認識閱聽眾如何理解科學,是這次調查的主要目的,SMC 邀請台大物理系教授高涌泉、政大傳播學院特聘教授徐美苓,為此調查作進一步的專家解讀。此民調列出常見但不完全正確的科學訊息,請受訪民眾判斷,也同時調查⺠眾獲得科學資訊的管道、信任度與查證習慣等。

歸納調查結果,⺠眾對於「科學概念」普遍理解程度很高,但真實面對「科學新聞解讀」時,僅有5成的正確率。SMC博士後研究員陳璽尹進一步闡述原因—「科學概念」來自知識學習,不一定能直接應用在生活中;然而「科學新聞解讀」需要科學媒體素養,即是否懷疑、論證在新聞媒體上看到的資訊,以及科學被轉譯成新聞報導時,有沒有辦法辨認正確性,兩者有關鍵差異。

調查結果也發現,無論平常主要透過網路或電視接收資訊,近7成受訪者認為新聞中很少提到科學;網路上資訊相對紛雜,因此民眾信任度最高的管道,由電視新聞拿下最高票(36%),然而也有3成以上的民眾表示,不信任任何一種媒體管道。

「完全不相信或完全相信媒體,都不是我們鼓勵的方向,」政大傳播學院專任教授徐美苓對此回應,並提到新課綱的關鍵字「素養」的重要性,鼓勵民眾培養素養,對資訊多方思辨、查證。

走入科學不確定性時代  多方查證再下判斷

會主動查證、教育程度較高的民眾,在這次調查中傾向獲得較高的媒體識讀分數;而主要透過電視吸收科學資訊的民眾,傾向獲得較低分數,「查證一般需要從網路上進行然而年齡層高的人本來就沒有習慣上網,因此我們要提升科學媒體素養,主要面對的是年紀偏高、吸收資訊以電視為主的這群民眾。」徐美苓也表示,眾多科學新聞議題中,尤其和民生較不相關的議題,令一般民眾較難辨認對錯,「這種假新聞每換了一個包裝,就很容易又在網路流傳,相對容易被造假,科學媒體素養在這部分需要加把勁。」

▲ 調查顯示:年輕者較常主動查證;年長者因為較少使用網路,而查證一般需要在網路上進行,故較少有查證的行為。

有些民眾會透過「LINE 官方訊息查證」、「MyGoPen」、「Cofacts真的假的」等事實查核工具驗證訊息真偽,陳璽尹表示,這些資訊彙整可以作為參考,「不過『有研究』不代表是『好研究』,民眾在做生活選擇時,應該仰賴更多資訊,再根據這些訊息下判斷。」

總計畫主持人、台大國發所教授周桂田表示,我們已經進入「科學不確定性」的時代,碰到的問題不再是非黑即白,例如COVID-19(新冠肺炎或武漢肺炎)中,英國學者曾建議總統提出「群體免疫」一說,後來這個論點被推翻。全世界的媒體和科學界在此時需要相應轉型,他也呼籲學者更需主動盡社會責任,傳遞學界知識,與媒體、與民眾溝通。

小檔案|新興科技媒體中心(Science Media Center Taiwan,簡稱SMC)

SMC是台灣大學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2018年開始執行的科技部旗艦計畫,聚焦在生物醫學、循環經濟、食品安全、綠色能源、智慧機械五大領域,也關注新聞時事中的科學議題,邀請領域專家提出科學實證觀點、並提供給媒體,期望將具有科學基礎的訊息傳遞給大眾。

延伸閱讀

陳詩妤 陳詩妤

陳詩妤

親子天下特約記者

安靜而好動,喜歡跨足不同文化,欣賞世界的複雜與美麗。期待作一盞探照燈,帶你認識教育科技新知、國際教育趨勢。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