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丹佛「人生設計課」大師專訪:讓孩子設計「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人生

如何設計你的人生?申請自己成績最好的那個科系?人生只有一個版本?這個一輩子的大哉問,史丹佛設計學院大師告訴你,如何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照片:Bill Bournett 提供

照片:Bill Bournett 提供

史丹佛大學的「人生設計課」,被紐約時報評為史丹佛大學最火的課程之一,是第一個將設計思考,用在生涯規劃上的課,專門解決人生中最難的問題「我這一生要做什麼?」

比爾・柏內特是教「人生設計課」兩位共同授課教授之一,隨著全球慕名來觀課的人數劇增,比爾和另一位教授戴夫・埃文斯,一起把課程內容寫成《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一書,出書後立刻榮登紐約時報的暢銷排行榜。台灣大學的創新設計學院也曾飛往史丹佛大學受訓,把「人生設計課」的作法帶回台灣。

比爾來史丹佛大學教書前,曾在蘋果電腦設計產品,他說「設計人生就像設計產品一樣」、「你可以設計出對你而言富有意義的人生」,以下是親子天下在史丹佛大學專訪比爾的精彩內容:

Q:是什麼機緣,讓你開始在史丹佛教「人生設計課」?

A:第一次到史丹佛教書是1984年,我還在蘋果電腦,學校找我教產品設計。

從那時起,我就歡迎學生找我聊生涯規劃,很多人畢業5年、10年還會再回來找我討論生涯規劃,在這幾十年,我發現很多人過得不快樂。「擁有選擇」不代表他「選擇」了自己喜歡的人生,多數人還是照著社會的期待選工作,而社會的期待似乎把多數人送往錯誤的方向。

對任何人來說,選工作都是件令人焦慮的事,你得做出選擇,但無法預知成功,跟產品設計有點像,你想設計絕佳的產品,但無法預知消費者是否買單。 

看到這個相似性,我開始把產品設計的方法用在生涯規劃,正式開成一門課,這15年來的教學,讓我有時間找心理學、社會學、大腦神經學等論文佐證,驗證這個方法的嚴謹性,現在我可以很肯定的說這套方法有效,而且不受科系背景限制,因為人生設計的目標是一樣的:每個人都希望過著有意義的人生,甚至看見自己對世界的貢獻。

這套方法也適用不同人生階段的人,思考升學方向、設計退休生活等,不同人生階段,需要不同的設計,相同的是你需要根據變動的環境,持續勾勒新的設計。

Q:你覺得人工智慧會影響下一代的生涯規劃嗎?

A:「科技會取代工作」這理論不是新鮮事,在距今100年前,機械工業剛開始,就有研究提出「機器有天會取代人力」,但100年來,舊工作被取代,新工作又被發明出來,我認為工作類型會變,但孩子不會完全失業。 

跟過去不同的是工作的變化比以前快,不能像以前,做完人生規劃就埋頭苦幹,你的終點在你埋頭苦幹的時候,可能消失了。你要改用敏捷設計(Agile),不斷根據時事,重新校準,設計新的終點,別當規劃者,改當設計者。讓自己搭上趨勢的列車,當機會來臨,你已經準備好上車。 

職場的原則沒變,它在找能勝任當代工作的人。我們可以設計的是「如何找到當代工作需求和我們心中需求重合的點」。 

Q:台灣推行「學習歷程」希望高中生設計人生藍圖,作為家長可以如何協助孩子呢?

A:我最近正好跟泰國的高中一起籌辦高中的人生設計課。我不久就發現亞洲跟美國不一樣,孩子的人生經常不是自己決定的,家長是關鍵的決定角色。

在美國帶高中生做人生設計,只要他受到啟發,他就會自發性的規劃人生,很少聽到父母會阻止他們探索,但在泰國,當某些孩子興奮地跟爸媽說,自己對產品工程師感興趣,想多加探索,爸媽可能會說「很好阿,不過你還是得當醫生」,這是我沒預料到的。 

這種互動對孩子的傷害很深,讓使他不願再主動規劃未來。如果家長沒準備好,我比較不建議使用人生設計課的方法,人生很長,設計可以等孩子有自主權再開始。

如果你是開放的家長,我建議先打破兩個傳統信念: 

第一,我們認爲的穩定工作將不再穩定。例如律師,撰寫契約的工作正在被區塊鏈取代;電腦工程師雖然現在熱門,但不少工程師正在寫程式讓電腦能自己寫程式,等於寫程式取代自己的工作,這些變化都在改變工作的穩定性。 

第二,職場跟學校的評量方式不一樣,不要用學校的表現,來預測孩子在職場的表現。職場以「完成多少有價值的任務」來評估人才,學校則是以科目成績來評量。達到100分不代表孩子遇到挑戰有能力解決,不代表他能與人合作完成任務,更不代表他有能力判斷哪些任務要優先作,所以訓練孩子拿100分,不是訓練他未來的競爭力。 

如果家長想培養孩子的競爭力,可以著重培養面對逆境的能力(Resilience)、處事的彈性(Flexibility)、情緒管理能力(Social emotional skills)、拆解問題的能力(Problem-framing skills)、設計與創造能力(Design and creativity)。 

別忘了每個人都在尋找有意義的人生,陪孩子規劃的時候,關鍵是鼓勵他設計「對他而言有意義的人生」。 

Q:作為高中生,他們可以怎麼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

A:親手設計你的人生軌跡,走出自己的路。 

我高中的時候,物理老師對我很好,所以我一直以為自己喜歡物理。直到讀了物理系,才發現我不喜歡,工程才是我的興趣。沒進大學前,高中的我無法理解其中的差異,所以我只能提醒你,不要因為喜歡某科目,就堅定地覺得一定要念這科系,讓自己保有彈性,不斷嘗試跟思考。 

在高中先了解自己(Discover who I am),我指的不是發現「我適合電機系」,我指的是觀察自己做哪些事會精力充沛。到處試著做不同的事,看看你的精力來自何處。 

你可能會發現寫作讓你精力充沛,這個發現很棒,接下來要問為什麼,挖掘寫作的那部分讓你精力充沛,是因為你喜歡用邏輯組織想法,還是你喜歡跟別人分享觀點等等。這段探索很重要,不要停留在「我喜歡寫作,所以只能當作家」這個層次,而是挖掘深層的自己,從中思考自己適合那種工作。 

然後,打破5個迷思:

1. 限縮在一種版本的人生:你可以有多種版本的人生。你的人生可能既可以成為工程師,也能成為作家或導演,端看你怎麼選,不要因為你讀某個科系,就覺得自己只有一條路。你要清楚自己有的選項,根據情境背景,選擇當下最適合你的。

2. 不要用科系決定人生:史丹佛也只有68個科系,但工作有成千上萬種,不要用科系限制你對工作的想像。

3. 別怕第一份工作選錯:心理學研究顯示,多數人到30歲才開始成熟,那時候你會更知道自己喜歡什麼。

4. 人史哲的工作也能獲得財富:雖不像特定領域的薪資漲幅明確,但透過人生的設計,你也可以找到運用人文能力又能致富的工作。

5. 做自己的人生主導者:沒有人可以決定你的人生,為自己好好的活。 

Q:如果他們不喜歡自己的工作,你會建議怎麼做?

A:你不孤單,美國近85%的人都不喜歡自己的工作,日本更嚴重,高達93%。

我是德國移民的第三代,爺爺當年移民來美國,是因為希特勒當選德國總理,他怕全家受到迫害,想盡辦法來到美國,但他不會說英文,只能在污水處理廠當挑糞員,他工作會快樂嗎?但他一想到這份薪水,讓他有能力把德國的妻兒帶來美國,我想他是充滿成就感的。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你的快樂可以來自其他地方。如果工作能支持你生命的完整與快樂,那別讓小問題干擾你生命的完整。

如果真的不喜歡,先了解原因,看能不能解決,不建議貿然辭職,你需要先試著解決問題,不是逃避。你感受到的經常不是事情的全貌。我曾有個學生跟主管一直處不來,進一步溝通後才發現主管正在打離婚官司,心情不穩定,才常發脾氣。 

當然不是每次都有好的解法,如果不好解決,給自己設定一個期限,如果期限到了,情況沒改善再離職,因為時勢在變,不好相處的主管可能下個月離職、不喜歡的專案可能下週停辦,大家可以等一等再行動。

如果你喜歡目前的工作,也別忘了積極設計人生,世界正快速變動,你被動會受衝擊,你可以選擇主動出擊。

小檔案|比爾・柏內特 (Bill Burnett)

現任:史丹佛設計學院 Life Design Lab、史丹佛大學設計學程執行總監、史丹佛設計學院兼任教授

經歷:蘋果電腦產品經理、暢銷書《做自己的生命設計師》作者
學歷:史丹佛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史丹佛大學物理系學士

延伸閱讀

林竹芸 林竹芸

林竹芸

雙橡海外教育創辦人

雙橡海外教育的創辦人,前BCG(波士頓顧問公司)管理顧問,溫世仁文教基金會/芬蘭HundrEd全球教育創新大賞Employability評審,也是親子天下駐舊金山特約記者,並獲選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為了讓更多台灣學生能體驗國外的學習方式,2017年她策劃「芬蘭暑期學校」並創辦「雙橡海外教育」,開始融合全球各地的教育創新,設計出適合亞洲學生的專案式學習課程。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