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面前人人平等!留佩萱:在混亂疫情中,重新思考「我」和「我們」

這個禮拜是冬季學期最後一週上課,我坐在電腦螢幕前,聽著學生說著他們的擔憂和焦慮。

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也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shutterstocks

英國王儲查爾斯王子也確診感染新冠病毒。 shutterstocks

我們每個人都一樣。病毒並不會因為你是王儲、很有知名度、學歷很高就不侵入。不僅如此,我們還需要彼此。單單只想著「如何對自己最好」並沒有效用,我們需要想著的是「怎麼樣做可以保護到每一個人」,尤其是保護那些缺乏資源、更容易被感染或是生病的族群。

這個禮拜是冬季學期最後一週上課,我坐在電腦螢幕前,聽著學生說著他們的擔憂和焦慮。

因為武漢肺炎疫情在西雅圖越來越嚴重,我任職的學校非常快速地決定停止所有「教室上課」,把所有的課程都改成線上上課,為了降緩新冠狀病毒的擴散速度,全美各地許多大學也紛紛將課程全部改成線上。(看更多:美200大學急轉線上教學,先鋒史丹佛如何「teach anywhere」?

這樣的改變來得非常迅速,我從收到學校通知到要線上教課中間只有2天的時間,美國各地的大學教授們,也幾乎都被要求要在不到一個禮拜的時間內,轉成線上教學。許多學校的大學生也被告知要在一個禮拜內,需要搬離宿舍離開學校。

從防疫的角度來看,可以理解需要做如此快速的決定,而在這個充滿混亂的時刻,似乎我們每個人原本規劃好的生活都瞬間被打亂了──教授們忙著改變課程內容和作業來因應線上授課、被要求搬離宿舍的學生不一定有個家可歸,或是有穩定安全的空間可以學習、有些人因為疫情失去工作而頓失經濟來源、有些人因為疫情需要花更多時間工作、高中及以下的學校關閉讓許多父母找不到人可以顧小孩而影響工作、許多孩子因為學校停課而失去穩定的早餐和午餐來源、自己系上的學生也因為疫情影響到實習的時數,擔心是否能夠如期畢業、許多人因為疫情失去心愛的人、或是需要花更多心力照顧被疫情影響到身心健康的人…還有許多其他無法一一細數的不同人正在經歷的人生驟變和失去。

「這到底什麼時候會結束?」視訊螢幕中,好幾位學生這樣問著。

混亂,是改變的開始

過去這段期間,似乎全世界的人都一起踏入了一個未知的水域,每天冒出的改變都在考驗我們如何應對和做調整。過去的「正常」突然間消失了,沒有人知道這樣的狀態會到什麼時候結束?或者,接下來會變成什麼樣子?

在諮商中,我很常用划船的例子和個案做比喻──你划船離開了熟悉的岸邊,來到了一望無際的水中央,在這裡,你已經看不到本來的岸,但也看不到接下來會到哪裡,你來到了這個「之間」(in-between)地帶

最近我們大家好像都各自離開了那個屬於你自己熟悉的岸──這個熟悉的岸可能是你本來的生活樣貌、工作、學業、人際關係、熟悉的人事物、計劃好的事情、腦中想好的人生規劃或藍圖、對很多事情的認知、自我認同、價值觀或態度、或是腦中期望的未來願景。

隨著疫情突然攀升,我們一瞬間被丟到了水中央,現在我們停在這裡,感到慌亂無助,因為看不到新的岸在哪裡、不知道有沒有終點、或是什麼時候會抵達?

這個「之間」地帶之所以令人害怕,因為那些你熟悉和感到安全的東西消失了;但是這個「之間」通常也代表一個新的開始,如果你願意繼續在這個「之間」走著,就有可能抵達一個你從來沒想過的新地方──可能是和之前不一樣的生活方式、不一樣的人生態度與價值觀、或是不一樣的職業跑道或人生道路

如果疫情讓你的生活造成混亂、讓某些熟悉的東西消失了,這或許是一個機會,讓你可以踏入「之間」──你可以趁現在好好檢視自己在過什麼樣的人生、擁有哪些資源和特權(privileges)、如何看待解讀事情、如何對待自己與別人(尤其是那些缺乏資源和特權的人),以及好好檢視,我們到底是如何對待這個地球?

或許當世界稍稍穩定之後,我們都可以各自抵達人生中新的狀態,用更不一樣的方式對待自己、別人、和這個世界。

從「我」到「我們」

我很喜歡的一本書《最後一次相遇,我們只談喜悅》(The Book of Joy),達賴喇嘛與屠圖在書中談到,如果我們認為自己比較特別或是優越,那麼就是在區分你我,於是你可能覺得:因為我比較特別,我跟你不一樣,所以這件事情只會發生在你身上,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區分「我」和「別人」是一種很常見的防衛機制,像是社會上常見的譴責受害者──因為當我指責你說「都是你的錯」,我才能說服自己「這樣的事情不會發生在我身上」。

這個新冠狀病毒告訴我們,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沒有人比較優越或是特別,病毒並不會因為你比較有錢、很有知名度、學歷很高就不侵入。我們每一個人,都一樣。

不僅我們都一樣,我們還需要彼此。這次我們學習到如果防疫要成功,就必須從「我們」的角度想著怎麼樣讓整個群體變得更好──單單只想著「如何對自己最好」並沒有效用,我們需要想著的是「怎麼樣做可以保護到每一個人」,尤其是保護那些缺乏資源、更容易被感染或是生病的族群。

現在美國各大學改成線上上課、許多公司要求員工在家工作、高中及以下學校停課、各種活動都被取消、每個人各自待在家裡,都是為了拉開人與人之間的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以降低病毒散播速度,來預防醫療體系的過度承載而崩塌。的確,這對許多人造成不便利、你無法滿足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當有更多人能夠待在家裡,我們就是在幫助那些必須出門工作的人,讓他們在外時可以更安全,我們就是在幫助免疫力較脆弱的族群降低感染風險。唯有「我們」每個人一起拉開社交距離,才能降緩病毒散播速度,才能保護珍貴的醫護人員和醫療資源。

這次的疫情讓我仔細檢視了自己擁有的資源和特權(privileges),非常幸運地,我的工作性質讓我能夠在家工作、不用擔心經濟狀況,我有一個安全的住所,我的年齡和身體健康狀況也是屬於若是被感染也不用太擔心安危的族群。

但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這些資源和特權,我有許多學生在過去一個禮拜內被裁員,他們現在非常擔心經濟狀況、擔心是否能繼續唸研究所;現在有許多學生被學校趕出宿舍、可能無處可歸;較年長的族群、孕婦、有慢性病或是身體免疫力較低的人們,可能會非常焦慮擔心自己的健康。

如果你現在也是屬於擁有較多資源和特權的人,我們更有時間與精力想著如何幫助和照顧那些缺乏資源和特權的人們──你可以遵行社交距離(Social distancing)減少自己成為傳染源的機率、你可以用各種線上方式關心和支持別人、你可以想出各種具有創意的方法分享資源和知識、你可以幫助年邁的族群採買讓他們減少被感染的機會、你可以過濾假消息分享更正確的資訊、你可以提供一個空間好好接納另一個人的情緒…等等。

這次的疫情也讓我理解到,不論你人在哪裡,全體人類的命運都緊緊相連著,我們每一個人的行為都會影響著其他人。或許從現在開始,當你做每一個決定時,都可以用「我們」的思維來做決策──想想你的行為會如何影響自己、他人、社會、和這個地球?

慢下來,檢視內心世界

這次的疫情可能讓你的生活步調突然慢下來了──那些本來計畫的事情無法發生,你的生活可能多出很多時間和空間。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讓你在本來行走的人生道路上可以暫停一下,看一看自己正在哪裡,如何走到這裡,以及,接下來要去哪裡

我很喜歡的美國心理治療師Gretchen Schmelzer博士在一篇文章中寫著,她覺得人生最困難的四個字是 “Yes. No. Hello. Goodbye”,簡單翻成中文就是「好,不好,哈囉,再見」。而這四個簡單的詞,似乎深深影響著我們的人生

「好」和「不好」決定你每天如何過生活,花多少時間和精力在哪些事物上面。每當你對一件事情說「好」時,同時也在對其他事情說「不好」。「哈囉」和「再見」決定你能不能踏入一個新開始──每一個新的開始,除了要能夠對新事情說哈囉,還需要你有勇氣對舊的事物說再見。對於許多人來說,改變最難的或許不是學習新的事物,而是要能夠對舊有的東西放手──不管是熟悉的習慣、規劃、思維、關係、自我認同、或是腦海中深深刻印著人生該有的樣貌──這些舊有的東西太熟悉,太難放掉了。

當這個世界一起踏入未知,當我們每個人的生命都出現混亂,或許這是一個機會,讓我們一起踏入「之間」──好好檢視和思索人生到底什麼重要?你如何對待自己、別人、和地球?你想要對什麼事情說「好」?對什麼說「不好」?你想對什麼說「哈囉」?又想對什麼說「再見」?

然後,從「我」轉成「我們」,我們可以一起抵達新的岸,在這個世界回歸安定後,我們每個人可以都用不一樣的心境和態度存在著。

祝福每一個人都平安健康。

*轉載自留佩萱部落格

延伸閱讀

留佩萱 留佩萱

留佩萱

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

美國諮商教育與督導博士,目前在美國Antioch University Seattle 心理諮商研究所擔任教職,為美國執業心理諮商師、美國國家認證諮商師、EMDR受訓治療師、認證家暴/性侵諮商師,以及認證臨床創傷治療師。 在美國工作主要諮商對象為小孩、青少年、大學生、成年人、以及家庭。專長包含創傷治療(童年創傷、性侵、家暴)、創傷知情、EMDR治療、依附關係、以及內在家庭系統治療。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