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應該是怎麼樣呢?

在一個「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中,教師自然而然不需要「多說」什麼,而是要讓學生「多說」什麼。既然要學生「多說」,那麼,在課堂中,教師就必須多讓學生討論、思考,進而才有可能讓學生得以「多說」。因此,翻轉之後,教師的角色就可以分成五個層次。

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互動。圖片提供:彥佑

學生在課堂上思考互動。圖片提供:彥佑

本文重點摘要

1.核心佈題者

既然一堂課的主角是「學生」,那麼教師就必須在備課時,先佈好這一堂課最核心的題目,亦即為教學重點; 因為學生的思考、討論、發表會佔去大多數的時間,因此教師要更把握時間來授課,所以,「核心題目」的佈題,就成了很重要的課程精髓。同時,教師的佈題必須具有「思考性」,才能讓學生充份討論,否則封閉式的制式答案、一言談的看法,自然而然沒有討論的可看性。

2.巡視傾聽者

當教師佈完題目之後,教師就要走入各組間,聽聽看學生說了什麼。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組間挑選組長、覆誦者、記錄者、發表者⋯⋯,也可以輪流擔任。有時候,如果發現學生的答案有所偏離,不要急著當下給予糾正,而是聽聽看其他人是不是有發現錯誤的地方,倘若都沒人發現,教師再給予正確的方向,因為這樣的程序,可以讓學生加深印象。

3.深入補充者

當學生都討論完了,教師可以請學生試著在座位或台上發表,此時,教師的工作,便是強化學生所說的內容,補充更多有深度、有層次的內容,以達到伸展跳躍的學習。因為學生大多時候的思考,一定沒有教師來得周延,所以,這時便是教師發揮專業的時候了; 由此可知,教師針對課堂內容的事前備課,就顯得更重要了。

4.從旁輔導者

當然,未必所有的學生都能在台上侃侃而談,也不是每一組所分享的想法都能回答到核心,此時,教師的工作,便是給予提示、搭建鷹架,讓學生能自己,或透過小組的協助,正確說出內容,完成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筆者運用過「我覺得⋯⋯,因為⋯⋯,所以⋯⋯」等連接詞方式,發現大多數的學生,應該都能說出想分享的內容。

5.回饋鼓勵者

每一次的發表,都請記得讓學生能夠有得到正向回饋的機會; 就目前筆者所知,大多數的學生在思考、討論、發表的歷程,還不是非常的成熟,尤以「口語表達」為甚; 因此,教師可以針對學生的發表,給予更多的回饋、鼓勵,以期下次可以說得更好。除了教師給予回饋外,教師也可以提醒學生當一位「聆聽者」,在報告者分享完之後,給予同儕回饋。

以「學習者為中心」的課堂,教師不用說太多話,看似更輕鬆了,然而,其事前的課程準備、預想學生可能的答案、如何正確引導,就成了備課的重點了。

延伸閱讀

彥佑 彥佑

彥佑

高雄市林園國小

Super 教師首獎、翻轉教育創新獎得主,擔任過教育部閱讀磐石評委、教學訪問教師、中央與地方輔導員等;著有《和孩子玩文字遊戲》、《有趣的成語遊戲》、《讀寫生活好好玩》。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