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erva 大學怎麼上課?線上即時密集互動,線下整個城市都是教室

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的實際「上課」時間,只有週一到週四早上9:00到12:30,而且全部都在「線上」進行。但是師生互動的密度和深度、課前的準備、課後的作業,以及利用各種在地人脈和優勢的交流,都顛覆你的想像⋯⋯

▲ Minerva 大一只有每週一到週四,早上有3個半小時的線上課程。圖片提供:黃岳涵

▲ Minerva 大一只有每週一到週四,早上有3個半小時的線上課程。圖片提供:黃岳涵

本文重點摘要

編按:近年來最具創新和實驗精神的密涅瓦大學(Minerva School),已經成為全世界勇敢探索、向自己挑戰的高中生的「麥加」聖地。總部位於舊金山,大學4年,學生必須在世界7座城市生活、學習。來自台北的黃岳涵是大一新生,小學階段在實驗小學新北市種籽實小就讀,國高中則念過體制內外學校、也有自學經驗,後來考上交大,卻因想探索更大的世界,黃岳涵申請進入美國密涅瓦大學。帶著遊走於自學、體制之間的智慧和好奇,他將在未來半年,每月帶大家深入密涅瓦大學的生活、學習和見聞。第一篇先介紹了他的同班同學都是怎麼樣的學生以及第一手分享在這所學校,學習怎麼發生,有什麼不一樣?

在 Minerva,大一是不分科系的。所有150 位新生都必修學校特別設計的4門「基石課程」(包括「理論分析」、「實證分析」、「複雜系統」與「多元模式溝通」),內容包含領導、組織、機率與統計、邏輯、演算法、口語溝通、寫作論述、用不同的實驗測試假說等等,目的在於學習批判思考、有效溝通以及跨領域的學習能力。

Minerva 是一間沒有校園的大學,這代表著城市就是學生學習的地方。從大一在舊金山開始,學生就要練習參與城市發生的各種活動、探索公園與博物館、建立飲食與運動的習慣等。這樣的自我探索,會隨著未來旅行到到另外6座城市(首爾、海德巴拉、柏林、布宜諾斯艾利斯、倫敦、台北),而不斷反思與深化。

我們的課表很簡單:週一到週四,每天只有兩堂90分鐘的課,第一堂9:00 am 開始,第二堂11:00 am 開始。 12:30 pm 結束當天課程後,剩下的時間就由學生自己安排 。

▲ Minerva 大一的課表看似簡單,其實包含著份量很重的課前預習,和課後實作功課。製表:黃岳涵

線上課:沒有一堂是預錄的

學校提供了一套顛覆式的互動式學習平台:Forum。在這個系統上,學生與教授可以運用線上工具達到有效的討論:視訊、共同編輯文件、白板與投影片、填空與選填題、小組討論,甚至有可以直接運行 Python 程式來做資料分析的功能。

當我向朋友提到 Minerva 是「線上上課」時,通常被想像成「看影片學習」,好比像可汗學院、Coursera 或是 Hahow 好學校的型態。這樣子的 MOOC 型態已經在世界各地與傳統教育整合(我在 2014-2017年個人自學時,這些平台讓我得到好品質的教育)。

不過 Minerva 的「線上學習」,沒有一堂課是預錄好的。Minerva Forum 的討論是即時的、在螢幕上「面對面」的。在一堂不超過 16 人的班上,Live 的線上教室保留了傳統課堂互動性,更因為各種科技協作工具的導入而提升了互動性與效率。

對一個 Minerva 學生來說,「上課」是這個樣子的:

上課前:每堂課需要1到3小時的準備

學生要先讀完所有的「課前閱讀」,並透過一系列的問題確認自己理解概念。大多時候也會有「課前作業」,例如要求你用貝氏定理計算條件機率,或是運用課前閱讀所提到的視覺概念,來分析畢卡索與達利的作品。

你也許會說,「啊,這是翻轉教室的概念!不過實際執行的時候,很難保證學生都完成課前閱讀,不是嗎?」

但在 Forum 的環境學習上,你會知道課前讀物是「不讀不行」的。每堂課都會有個問卷,測試你對課前閱讀的掌握度。例如以下問卷,是來自「多元模式溝通」,關於臉部表情的單元(如下圖):

「你將要移動到台北,因此你事先研究,了解到台灣是一個偏集體主義的社會(相較於個人主義)。你希望人在台北時表現方式是適當的,根據你讀的課前讀物,什麼樣的臉部表情是適合的呢?」

英文課

▲ 課前閱讀的問卷,黃岳涵螢幕截圖

學生需要在5分鐘內回答。而回答這題的水準,能從你對課前讀物的理解分辨出來,因此學生也在這樣的系統下準備完全才上課。翻轉教室與線上課堂,是個滿好的搭配。

課堂中:90分鐘有效率互動、有意義討論

當同學都具備好課前閱讀的知識時,課堂主要的聚焦就在交換想法,以及運用知識到實際問題上面。

舉例來說,以實驗為主軸的「實證分析」,在這學期教了檢定假設的不同方式:傳統實驗、隨機對照實驗(RCT)、準實驗設計、個案研究、訪問、問卷調查等等。而我們在課堂上,就應用這些方法來檢定「母親罹患茲卡病毒」與「嬰兒出生缺陷」的關係。不論是在談實驗、領導、心理學、溝通等種種主題,Minerva 的課程特別設計了大量實際案例,讓學生在課堂進行有意義的討論。

分組討論(Breakout groups)也是每堂課都會有的環節。分組其實是很有效的學習模式,但在傳統的課堂很難有效率的進行(例如在交大通識課的期末報告,有時候會花半節課才決定好分組),而在線上就只要1秒鐘,你就可以切換到小組的畫面,再加上一個可以協作的線上文件。

在「複雜系統」這門課談到談判技巧的章節時,課前閱讀是關於舊金山米慎區(Mission District)建設案的背景資料。而在課堂上,學生分別扮演建商、政府、以及民意代表3種角色,在分組討論時發展談判策略,回到所有人的教室時,運用學會的知識來參與建設案的談判。

我相信 Minerva 上課體驗有兩個獨特之處,一是這些線上教室的技術讓我們有效率的討論,有紀律的做到翻轉教室;二是課堂的討論案例與讀物都是用心挑選的,時常帶動有趣的討論。這樣的課堂設計讓我在開學一週後,就習慣了從傳統教室到線上課堂的學習轉換。

下課後:1週8個評分,作業與城市深度互動

因為課堂中的錄影、問卷都記錄了你的表現,教授就很方便的能課後重播,為你的表現評分。我在 Minerva 一週收到8個評分(來自4堂課、1堂2節),因此能更快得到學習的回饋。這也是跟傳統大學小考、大考的模式,很不一樣的地方。

另外,我們的作業也都設計得很有趣──特別是每學期都有的「城市在地作業」(LBA ,Location Based Assignment),都跟學生當下所住的城市有關聯。舉例來說:上學期 LBA 有研究海平面上升對舊金山的影響、也有到舊金山博物館裡思考藝術與烏托邦的關聯。而這學期,有 LBA 要用賽局理論與機率分析運動賽事的選擇,還有訪問關於組織架構與領導風格的 LBA(同學採訪了 Uber 的員工,珍奶店 Boba Guys 的執行長以及市立圖書館的館員等。我採訪了在 Dropbox 的產品經理)。

塗鴉

地圖

▲ 作者的「城市在地作業」親自去統計、分析舊金山的塗鴉作品,以及塗鴉作品所在之地圖。圖片提供:黃岳涵

整個城市都是我的教室

因為只要連上網路就可以上課,學生便擁有很大的移動自由。我們熟悉城市裡安靜、網路好、有插座的上課地點。即使課程線上進行,我們仍會在線下相約一起去上課。有幾次我為了見朋友,還帶著電腦到以程式設計著名的 School 42、史丹佛大學去上課。

線上課程

▲ 只要網路速度夠快,公園也可以上課。圖片提供:黃岳涵

實際上,就是因為這一套 Forum,Minerva 學生在7座城市旅行的同時,還能夠接受完整連貫的教育,學校也可以聘到世界各地的教授。

除了線上課程,Minerva 還提供與在地人脈、優勢深度互動的各種交流:

學期專題

在大一,學生以4個人為單位做學期專題。每個學期專題都有一個主題,並且有一個城市裡的專業人士指導。

我跟越南、瑞典、德國同學的專題是:「如何透過 App 的功能設計,增加人們對社會議題的捐款與關注」;在第二學期,我們透過介紹,認識了舊金山一個捐款 App的新創團隊,他們變成我們「指導老師」。

和在地機構合開課程

除了基石課程之外,Minerva 每週會設計一堂特別的共同課程( Co-curricular),讓學生有機會向城市裡有趣的組織學習。例如在 IDEO 辦公室學習設計思考、向舊金山歌劇院學習表演,或是合作設計相撲機器人(Sumo-bot)來體會舊金山的自造者文化。

在地人分享「我學到什麼」

另外我經常參與的是 What I've Learned(我學到什麼)講座,邀請各領域的人分享工作與學習的經驗,包含工程師、不同領域的創業家、甚至 Minerva 的創辦人。這類型的深度、互動高的分享,總是讓我覺得充滿啟發,把好幾頁的筆記本寫滿。

自主時間:籌備主辦黑客松

沒課的下午,我也許會準備隔天的課、買菜、參加活動;或者與朋友在公園野餐、健身、為實習做準備--每個人的選擇不同,這也是 Minerva 給予學生實驗自己理想生活的安排。

黑客松

▲ 作者(左前)利用自主時間,籌辦 Minerva 第一次黑客松,學習合作與領導。圖片提供:黃岳涵

我的自主時間投入於 主辦 Minerva 首屆的 Hackathon(黑客松,一種鼓勵用創意解決問題的活動)。領導一個16人,跨文化的團隊,自然促使著我學習合作與領導,也理解更多問題,並透過不斷嘗試、反思、與人生導師請教,來增加自己的視野與能力。

延伸閱讀

黃岳涵 黃岳涵

黃岳涵

Minerva大學畢業生

Minerva 大學畢業生。自小在體制內外學校都有學習經驗,也曾經自學。因想探索世界,申請進入美國 Minerva 大學。帶著遊走於不同學習環境的好奇與洞察,分享在 Minerva 大學的學習體驗。現已畢業,將在矽谷科技公司工作。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