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大學面試,先思考:為什麼要離開台灣出國念書?

到海外念書是個不小的決定,為什麼同樣的科系不在台灣念?在海外大學畢業後又有什麼規劃?申請學校過程中,無論是書寫備審資料、與父母溝通,都考驗著學生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意願是否強烈。 面試時,教授也想知道學生的動機。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高中生開始想出國念大學。申請學校之際,許多學生也費心思準備自傳、面試。這場決定未來去向的面試可以如何準備?又可能會遇到哪些問題?

2月底天氣濕冷,台大體育館卻因為大學博覽會熱鬧騰騰。除了國內多所大學參展,香港、新加坡、日本等海外大學也來台招生,不少高中生在攤位前駐足。

博覽會會場設有面試室,一些學校直接面試招生。香港浸會大學就派了多位學院教授來台面試學生。香港浸會大學教務處入學事務總監梁慧兒表示,透過面試,除了想知道學生對課程的興趣、個人特質外,也想看學生是否具有面對新環境的適應力與開放思維。

不同國家,學校與科系,有不同的面試形式。同樣的是,一場面試,決定的可能是未來數年的去向,該如何展現自己?如何準備?

必問題:為什麼選這所學校,來這裡念書?

到海外念書是個不小的決定,為什麼同樣的科系不在台灣念?在海外大學畢業後又有什麼規劃?申請學校過程中,無論是書寫備審資料、與父母溝通,都考驗著學生是否清楚自己的目標、意願是否強烈。

面試時,教授也想知道學生的動機。香港浸會大學文學院中國語言文學系副教授盧鳴東表示,面試台灣學生時他會想問,在台灣也有許多中文系,為什麼不在台灣讀、要來香港?「這很特別啊,是不是(這間學校)有某種吸引力?從中我們也可以了解自己如何吸引你們學生,」盧鳴東說。

《親子天下》訪問了3位分別在美國、中國大陸、香港念書的海外留學生,皆表示面試時曾遇過「為什麼要來這裡念書」這道題。

香港中文大學工學院學生郭哲維表示,面試時教授就問道 “ Why Hongkong?” 郭哲維則分析了幾個國家、學校後,考量港中大能提供的資源、學術與國際化環境,學習成本,認為香港是「最划算、對我能力提升最有幫助的選擇」。「講自己的動機非常重要, 因為就可以判斷你是不是有做功課」郭哲維說。

從自己的興趣出發,再研究學校的資源,看自己能從中獲得什麼,也是一種將動機明確化的可能。去年剛從高中畢業,正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縮寫為MIT)就讀的陳韋同憶起,面試MIT與史丹佛大學時都被問到這題,「其實就是把自己當初(想念這所學校)真實的想法講出來」陳韋同說。例如他喜歡機器人、對MIT的機器豹 Cheetah 很感興趣,深入研究後發現MIT許多研究室做的研究他都非常喜歡,也認識到學校在科技方面相當領先,因此想到MIT就讀。

分別申請中國大陸、香港的大學,目前在北京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就讀的張乃蘅,則是將不同地方的優缺點做梳理,例如她認為香港是更國際化,以及更加中西融合,大陸發展階段則是很快速,資訊流通也很快,透過找出學校所在地的優勢或特質,再與自己的求學選擇做連結。

個人面試先想:如何說自己的故事、展現自己

張乃蘅表示,北京清華大學的面試安排在一場5天4夜的體驗營中,一個上午面試,其他時間由校方安排參觀校園、北京景點,陪同學長姊也會分享校園生活、介紹科系等。面試時校方則將學生依申請學院分組。張乃蘅憶起,當時採個人面試,一間教室裡3位教授輪流提問,除了自我介紹,還安排了學生從5個題目裡抽2題回答,題目則與個人價值觀、未來生涯規劃有關。

張乃蘅分享,準備面試時她想的是「我有什麼小故事可以分享」,將求學動機穿插到個人故事,增加獨特性、試圖讓考官留下印象。例如她提到,每次回老家都非常期待去逛一間文具店,延伸出她對文具行銷、店面經營很感興趣,因此覺得念會計能助她學習這些事。

同樣採個人面試的還有香港中文大學工學院。現就讀港中大工學院的郭哲維分享,教授看重考生申請學校的動機及未來職涯發展規劃。他分析自己脫穎而出的原因是自己從高一就開始計畫出國留學,因此面試前已經通盤了解學校與科系的資源,面試時便能明確的和面試官談起大學每學年的規劃。

當考官問到常見題「你有沒有什麼問題想提出?」時,郭哲維也因為先研究了學校的資料,便能針對自己好奇的部分提問,例如他問教授,實驗課程會是老師主導的多,還是會讓學生直接操作,「消化過資料,反思提問,也是展現自己的動機」他說,也建議學弟妹遇到這題時務必提問,展現思考與判斷的能力。

團體討論問題看領導力

香港科技大學(簡稱:港科大)商學院面試則採團體面試,4人一組,除了自我介紹、也要針對議題做討論,當時張乃蘅與同組考生討論的題目與韓國兵役議題有關,她說:「面試官其實不是真的要你找出一個solution(解方),他們更想看考生互動時,誰比較有領導力、可以掌握局面、誰較積極主動」。

有中國與香港兩地大學的面試心得的張乃蘅也分析,港科大商學院的面試很像職場面試,看考生是否能在團體中表達自己的意見。

美國面試氣氛輕鬆,重視考生與他人不同之處

從在MIT就讀的陳韋同的分享,能體會到美國與中港大學不同的面試氛圍。陳韋同介紹,MIT面試是由MIT在台灣的校友擔任面試官,在考生提出申請階段就開始面試。當時他在一個俱樂部面試,還有人在一旁打撞球。面試時,陳韋同自我介紹時提及有做科展,於是考官花費近1小時與他聊科展研究。

此外,考官也問他平常喜歡什麼運動、課餘時間做些什麼事,平常的一天如何度過等問題。陳韋同也有兩位同學參加MIT面試,他們發現彼此的面試內容不太一樣,考官會依考生的興趣背景討論相關主題,但共通的感覺是像在與考官聊天,氛圍較為輕鬆。

擔任MIT在台面試官15年的湯瑪麗曾在著作中提到,申請MIT的學生成績都很優異,如何取捨讓面試官為難,因此面試官會想知道「你有多特別?」陳韋同的經驗則是,雖然當時考官沒有直接問這類問題,但是從考官的語氣與多次稱讚中能感受到,他希望學生有自信,說出自己跟別人的不同之處。(看更多:MIT面試官的入學面談建議:勇敢表現「你有多特別」!

申請學校的過程再認識自己

如何介紹自己、分享自己的優勢、說明求學動機,申請學校時都需要不斷探問自己。這樣的過程也許燒腦累人,但卻也讓考生更認識自己。「你真的去思考為什麼想做這件事情時,我覺得它也是個很好的機會去整理自己」張乃蘅說。

陳韋同提到,申請學校時寫essay(短文)也會觸發自己思考,例如有個問題是「人生中有沒有遇到什麼失敗?」他表示,這個問題真的要有人問才會仔細想,「你會一層一層去dig down(挖掘自己)」。當時如何從挫折中走出來,如何解決問題?都能夠藉著機會再次思考。

即將畢業的郭哲維則認為,就算獲得學校錄取了,對學校科系的認識,以及思考自己適不適合這所學校,都需要持續進行,因為有些人可能受媒體報導、學校單方面的招生資訊而影響了求學選擇,但實際就讀後卻發現不適合自己。

郭哲維建議可以多詢問學長姐求學的經驗,也可以試著聯繫系上教授,詢問如畢業出路的問題。出國留學的挑戰非常多,「最重要的還是要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他說。

※為自己來場模擬面試!這幾道題你怎麼答?

【常考題】

1. 請你介紹自己

2. 你為什麼想來這所學校?

3. 你未來的求學規畫?

4. 有沒有什麼問題想問?

【課外題】

1. 你有什麼興趣?

2. 課餘時間喜歡做什麼?

3 你平常的一天如何渡過?

4. 請你分享失敗的經驗,當時又是如何面對?

5. 如果我跟你做同一個專案,相處久一些,還會發現你哪些特質?

【思考題】

「你贊成或反對安樂死?為什麼?」

「你覺得網際網路是讓人有更多連結?還是更疏離?為什麼?」

(此兩題為港大教授分享的面試題)

 

延伸閱讀

許家齊 許家齊

許家齊

親子天下

媒體中心企劃。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