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發展跨領域課程?

107課綱中的一個亮點是跨領域課程, 記得十年前是科際整合,或是主題課程,這些課程多數是以學科出發。 常見的作法是找到有興趣的夥伴,找一個大家都能參與的主題,以分工的方式,各自負責一部分。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課程太分科導向,無法幫助學生建立整體觀。 跨領...

如何發展跨領域課程?

如何發展跨領域課程?

107課綱中的一個亮點是跨領域課程,

記得十年前是科際整合,或是主題課程,這些課程多數是以學科出發。

常見的作法是找到有興趣的夥伴,找一個大家都能參與的主題,以分工的方式,各自負責一部分。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課程太分科導向,無法幫助學生建立整體觀。

跨領域課程的作法就不是如此,而是以議題導向,一個真實存在的問題或情境,一個值得被研究的主題。

其發展次序,我的經驗是

1.決定議題:什麼樣的主題是值得被關注,並對於學生生活是重要的。例如在工作坊中曾經嘗試過的 "永續",或是我自己課程的"科學性社會議題",或是社區改造等。一個好的議題必須是可大可小,換言之就是議題可以發展到很龐大,也可以做得小且精緻,這樣的議題適合差異化的學習,可依據教師授課時數、班級學生狀況、不同組學生差異,給予學生自由發揮的廣度與深度。

而議題如何決定呢?我的做法是用團隊共創的歷程。當議題不確定,想法多樣與分歧,我想用共創是一種可以讓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執行方式都變得明確的好方法。

2.確定目標:相同的議題由不同學校或不同社群發展,可能都有不同的目標,以科學性社會議題而言,有些人會以讓學生了解內容為主,有人則會以辯論可能的做法為主。以我自己的課程則是以科學性社會議題的內容為肉,而欲培養之能力為骨。例如透過基改食品主題,培養學生系統思考的能力,包含系統元件分析,系統圖繪製等。

3.決定學習概念(認知、情意與技能):每個議題相關的概念甚多,不可能把所有東西都放入課程,必須限縮範圍,但因為前面提過議題要選可大可小的,所以即便只選了部分的概念,但學生可以藉由資料或書籍自學。例如科學性社會議題中的政策、經濟與學界發展的關係,也納入了論證的教學,三面九項的系統思考等。(可以由社群夥伴每個人寫下覺得重要的概念,這些概念是課程特有的,也可以包含課綱核心素養或校本素養)

4.決定學習成果:確認了課程目標與概念,接著便要設定學習成果,包含每一個能力的檢核點(非指紙筆測驗),還有整合性的總結性評量。跨領域課程的特點是在預備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習概念,並在規劃如何解決問題與真實解決問題的過程裡培養素養。學習成果就如同挑戰任務的終點,而課程目標就如同起點,當起點與終點確立了,課程發展才不至歪樓。

5.決定概念發展次序:3中所確定之概念,有基礎,有延伸,有整合,因此規劃概念發展次序,將使得學生學習變得流暢,學生發展變得有層次且循序漸進。例如先讓學生分別事件與觀點,之後才可能進入分析思辨。

6.確定18周大綱:整體課程得架構與內容底定了,接著要訂出18周大綱就不難了。多數社群在訂每週大綱時最常犯的問題是塞太多... 跨領域課程是實作課程,且多為小組活動,故每節課程都需要留給學生許多討論、思考與產出的時間。所以這樣的課程規劃要把握一個原則;Less is more."

18周的大鋼要同時考慮概念與素養發展次序,並記得安排檢核點,確認學生能夠自在運用所學的概念。(週數可依實際狀況調整)

7.規劃每週課程內容:依據18周的大綱,將每週的學習單發展完成。如同18周大綱的建議,每週的內容量需要留意不可太多。課程所需要的設備與耗材也應及早確認。

當議題決定了,真正要做的第一件事不是訂定目標,而是社群增能,無論是讀書會、專家演講等,要先廣泛涉獵資料,再進行課程目標與概念的聚焦和收斂。如果漏了這個部分,課程就會變得淺薄。

這與過去各學科合作後,拚裝成主題課程有很大的差異。換言之,發展跨領域課程對社群老師是一場探險之旅。老師得先冒險一次,得自學成長一次,培養素養,而後才可能發展出有品質與深度的課程,真正培養出學生的素養。

這是一條探險之路,很重要,也會很過癮。

*轉載自藍偉瑩臉書

延伸閱讀:

如何討論學科3年地圖?

三部曲——共備、觀課與授課

共備——教師將成為課程的創客

自主學習——從教師做起

"
偉瑩 偉瑩

偉瑩

社團法人瑩光教育協會理事長

國內推動教師學習共同體的重要推手,更是吸引數千名教師安心跟隨的社群引路人。 學習唯有回到根本,才能真切與恆常。 教育改變追求的不是形式,而是內涵。 穩定的根本就是改變,不面對問題只會讓假象崩盤。 陪伴孩子找到生命的亮點與出口。 喜歡學,學會學,自主學。 用學習原有的樣貌去學習。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