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茂秀:無壓力學習是一種迷思

有些人認為,所謂的自由學習,就是讓孩子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進行學習的歷程。但真是如此嗎?毛毛蟲基金會創辦人楊茂秀在《我們教室有鬼》中,提出了其他角度的思考。

無壓力學習是一種迷思。圖片來源:Tom Wang/shutterstock.com

無壓力學習是一種迷思。圖片來源:Tom Wang/shutterstock.com

本文重點摘要

自由學習不是要反權威,不是要追求無權威、無壓力的學習。學習自由才是自由學習的精神。我是說,學習如何增加自己能力而獲得更大自由,如何在自由的條件下,更能在權威、理性、信念與行動之間,找尋適當的連線。

有些人會認為,所謂的自由學習,就是讓學習的人在完全沒有壓力的條件下,進行學習的歷程。要瞭解這種信念,我建議我們深入反省一下自己所經歷的形式學習跟非形式學習的過程。

小時候我們學拿筷子、學母語、學走路、學繫鞋帶、學穿褲子,有壓力嗎?我們很容易就認為都沒有壓力,我覺得這是一個迷思。

生活的需要本身是一種壓力。其實世界上的事情,沒有一樣不是在壓力下進行的。有物理的壓力,有心理的壓力,有外在的壓力,有內在的壓力。 壓力不可能沒有,主要是我們對壓力的感受如何。

母親的壓力一定是惡的嗎?

有個小孩在學鋼琴,他並不喜歡練琴,可是如果他不練,他媽媽就生氣。

如果他不練,他就體會不到進步的喜悅。他對鋼琴有興趣,鋼琴所彈出來的音樂讓他心醉,可是他不喜歡練琴。琴不練又彈不好,因此他要承受兩種壓力,一種來自內在的,他本身要好的壓力;一種是來自他母親的壓力,外在的。

講究自由學習的人,最反對的是母親的壓力。

但,母親的壓力一定是惡的嗎?

我們評量一個行為,可以從三方面去看:第一是動機。母親為什麼要他練琴?第二是方法。母親用什麼方式,對她的孩子施壓?第三從結果上看。施壓之後產生什麼效應?

我們評量一個行為,要從這三方面取得平衡。

如果動機是良善的,比如說:她要他練琴是因為她知道他不練,以後會很難過;她也知道琴要彈得好,需要練,不是因為要他在比賽中得名。

方法上,她只是提醒,不打不罵,也不生氣,提醒也不太囉嗦,可是她知道她的孩子很愛她,她讓孩子知道自己會失望。而得來的結果,是孩子練了,而且獲得了良好的成果,不只有進步,興趣也更濃,變成會自動練琴。

那麼,這母親給的壓力,如何可能是惡的呢?我看不出來。

沒有常規,思考也不會有次序

在形式的學習裡面,很重要的是設計。

課程的設計、環境的安排,還有規範,這些都會牽涉到如何使一個幼弱的人,透過適當的安排、教導,或活動,變成一個更強壯、更自由的人。

有人說:常規是教學的靈魂。沒有常規不只是生活沒有次序,思考也不會有次序。

人需要有規矩,講究自由學習的人不是要反對規矩,而是要講求規範形成的過程。希望一個學習氛圍的造成,能夠使得學習者不只獲得適當的社會化,也善於反省,而他的反省不只是反省事件歷程,反省別人的參與,也反省自己,更重要的是反省自己思考的歷程。

我們並不希望教導出一個只會抗議的人,或是我行我素、把社會當作只是自己的資源的人。我們更不希望教導出不斷的顯示自己的聰慧、進而掩蓋自己努力的歷程的人,使得學習者變成一種自信的英雄崇拜的對象。

在自由學習與學習自由的過程中,在我們的教育系統跟環境裡,好像還沒有得到該有的重視,也還沒有典範可尋。

教育改革的過程中,不管是政府辦的學校或實驗的小學,教改的勢力所影響的學校,大家都在反權威,都在設法增加學生學習的自由度。可是,我們「夠好的瞭解」和「該有的預備」,都還沒有出現呢!

*本文摘自遠流出版《我們教室有鬼》,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延伸閱讀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

【親子天下】起源於雜誌媒體和書籍出版,進而擴大成為華文圈影響力最大的教育教養品牌,也是最值得信賴的親子社群平台。 我們希望,提供給學校和家庭,專業可信賴的教育教養解決方案。從線上(online)到實體(offline),分齡分眾供應華人地區親子家庭最合身體貼的優質內容、活動、產品與服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