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害怕上課到「我也可以!」體育是基本人權:適應體育正幫助台灣的孩子動起來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完整地看見。」蔡淇華老師分享在適應體育徵文中,看見一個個暖心動人的教育故事。適應體育不只是課程,更是一種「看見孩子能做的」信念。當老師願意調整方法,讓孩子從被排除到「我也可以」,在體育課中找到勇氣、自信與光芒。
體育是基本人權:適應體育正幫助台灣的孩子動起來── 一堂關於身體、理解與被看見的教育課。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你知道什麼是適應體育(Adapted Physical Education)嗎?你知道台灣的適應體育正為身心障礙、特殊需求者或病弱族群,量身設計一堂堂動人的體育課嗎?
日前擔任台灣 2025 適應體育徵文的評審,有幸閱讀許多觸動人心的故事,這些真實經歷,不僅見證了教育的溫度,更彰顯了一個核心信念:體育,是所有人類的基本人權。一個國家越能照顧弱勢族群,越能體現其文明的高度。
一、當世界搖晃時,有人伸出手讓你站穩
國小組首獎得主之喬,提到她從幼稚園開始最怕的就是體育課,因為每次都會像喝醉的人一樣搖搖晃晃、常常跌倒,以致於不喜歡體育課。直到小學三年級遇到了呂老師,教她用大顆的球練習運球;而投籃的時候,因為力氣不夠,呂老師在幫她換小一號的籃球,讓他練習雙手往上拋,最後成功將球投進籃框裡,之喬從此愛上了體育課了
教育心理學裡有個重要概念:「近側發展區」(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孩子需要的是介於「太簡單」與「太困難」之間、能讓他稍微踮腳就能做到的挑戰。呂老師做的正是這件事。
當那顆球第一次被她用雙手拋起、軌跡乾淨地穿越空氣、落進籃框時,她的世界忽然不再搖晃。那一刻不只是成功,更是一種「我也可以」的醒覺。從那天起,她終於能以平穩的步伐走進體育課。
二、被排除,或被邀請──只差一位願意相信的老師
得到國中組首獎的宥幃,一樣因為身體的不方便,從小討厭上體育課,總期待體育課被調課,因為以前的體育老師總是會將他從人群中隔開,讓肢體不便的他,無法參加大家的體育活動。像躲避球、跳繩、拔河、籃球等好玩有趣的活動,他只能在一旁觀看。
直到國中,他遇到一位把他從陰影裡牽回光亮的老師。體育老師不再將他當成邊緣人,反而要求他一定要下場,老師不僅會手把手的教學,還鼓勵他:「你很棒啊,沒有很好的下肢,那就把你的上肢手臂練好。」這樣的教育理念在特殊教育中被稱為 「強項本位取向」(Strength-based Approach)——看見孩子能做的,而不是盯著孩子不能做的。
當宥幃打到球的那一霎那,他興奮到想要昭告世界:「我打到球了!」宥幃非常感謝體育老師把他的專注力和體力,分享給一位肢體障礙的特殊生,幫他實現那些以為不能實現的,他說:「以前我退縮,現在我熱愛體育、熱愛嘗試。體認到絕對不能畫地自限,只要願意,沒有什麼不能實現的。」
三、當規則為了每個人而存在,教育就真正成為「共同」
江晏彤老師的故事,是關於融合教育更溫柔的可能。她為普特融合體育課導入「氣球排球」——一項規則明定每隊必須有三位身心障礙學生的運動。這不是刻意區隔,而是刻意讓每個人都能進場。
現代教育哲學強調 「普及設計」(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其核心理念是:在環境與活動尚未開始前,就先把「多樣化的需求」納入設計,而不是等到有人跟不上才補救。江老師的規則,就是 UDL 在體育課的最佳實踐。
當氣球在空中飄浮時,每一個孩子的速度、反應、力量,都不再是限制,而是參與的方式。一般生和身心障礙學生不再是兩條平行線,而是一起歡笑、一起合作的夥伴。真正的融合不是「放在一起」,而是「一起完成一件事」。
四、時間:不是競速,而是陪一個孩子找到自己的節奏
我最難忘的,是游泳教練董鑑霆的作品〈時間〉。他指導一位沒有口語能力的自閉症青少年。游泳對自閉症孩子來說,是一種天然而溫暖的運動——水會包覆他、穩定他,不需要語言,不需要揣測,他只需接受指令、依循動作。
每次入水,那位少年像回到一個能安放自己感官的世界。
董鑑霆教練在文末問自己:「游泳要有好成績,必須追求最快的秒數,但在自閉症小孩的心理,時間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意義?也許在不同年齡與環境改變下,對時間所代表的快慢與名次的認知上,會漸漸有所連結,老師跟家長也都只能邊有邊看邊調整,這也許就是適應體育所強調的精神,希望游泳能帶給孩子的是成就感及自我肯定。時間是其中一個判斷的工具,但不是全部。能在游的開心與好成績之間維持一個平衡,就是適應體育的精神。」
五、當教育的潮水湧來,我們一起選擇站在孩子身旁
這些故事看似不同,卻共同指向一件事——
當老師願意調整方法,孩子就能找到自己的光。
適應體育不是新課程,而是一種新的看法:
世界有千種身體,教育不該只為其中一種設計。
孩子有千種節奏,老師也不該只接受一種速度。
這一波教育的潮流其實不是潮流,而是回到教育最原始的初心:
每一個孩子,都值得被完整地看見。
因此,我想在此輕輕地、但真誠地呼籲:
請不要放棄那些看似特殊的孩子。
也請相信——只要有人願意拉他們一把,他們將以超乎想像的方式回應你。
教育最美的地方,不在於把孩子變得一樣,而是讓不同的孩子都能走向同樣的幸福:能參與、能挑戰、能成功,能在某一個瞬間說:「我做到了。」
而那一刻,就是他們走進光裡的時刻。
也是老師一生最明亮的成就。
*本文為【蔡淇華專欄】文章,歡迎點擊「 ♡ 」收藏文章,或點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新訂戶輸入蔡淇華老師推薦碼「chtvin」,將多送 30 天訂戶權益(推薦碼使用說明)。
*看更多蔡淇華老師專欄好文: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