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怎樣才是朋友?

一起玩的人就是朋友嗎?幼兒時期,玩伴通常會被孩子當成朋友。可是隨著長大,隨著見識越多,孩子會發現同學不一定是朋友,朋友不一定是閨蜜。哲學教師楊舒淵運用創作設定集的方法,帶領二年級學童從看圖說故事開始界定概念,用照樣造句引出經驗,逐步思考「朋友」的合理設定,説出怎樣是他們在理性與情感都認可的「朋友」。

常吵架的人是朋友嗎?朋友是什麼?一起跟著楊舒淵老師的低年級兒童哲學課一探究竟。圖片提供:楊舒淵

常吵架的人是朋友嗎?朋友是什麼?一起跟著楊舒淵老師的低年級兒童哲學課一探究竟。圖片提供:楊舒淵

本文重點摘要

本文的標題本來要定個吸睛的「哲學思考讓你寫出好作文」,因為導師旁聽後回饋說:「小寶爸爸我覺得你的引導很好,我們班的小朋友很害怕寫作文,我沒想到他們這麼會編故事!」

到底我做了什麼呢?前情提要一下,跟本系列前一篇的〈編一篇「愛」的故事〉相同,這次我一樣用連兩週各 40 分鐘、共 80 分鐘的晨光時間,請另一班二年級的學童選一個主題來編故事。只是我進化了,我跟同學介紹了「設定集」的概念,讓他們更加理解要怎麼編故事。

進入正題之前,也歡迎各位讀者邊看邊想,哲學思考是怎麼讓班導師認為可以幫助孩子寫作文。(笑)

《三隻小豬》的設定集

我:「大家早安!我是故事志工小寶爸爸。這兩個禮拜我都會來喔,不過我不是要來講故事給你們聽,我是要來跟你們一起編故事的。編一篇故事需要什麼呢?它會需要設定一些東西。像是設定有怎麼樣的角色,更重要的是決定好你要告訴看故事的人什麼事情。舉個例子,大家都有聽過《三隻小豬》,誰可以告訴我裡面有什麼角色?」

A:「有豬大哥、豬二哥、豬小弟三隻豬。還有大野狼!」(以下用英文大寫字母來代稱同學)

我:「只有三隻豬嗎?」

B:「啊,有四隻!還有豬媽媽!」

我:「沒錯!有四隻豬跟一隻大野狼,所以這篇故事有五個角色。一篇精彩的故事,通常每個角色會有不同的個性,因為個性相同的話那個角色好像就是多餘的。誰可以跟我說說豬大哥有什麼個性?」

同學一個一個的說出四隻豬與一隻狼的個性,然後說到狼這個角色是想要吃豬。

我:「對!狼想要吃豬。你們有沒有發現,三隻小豬不同的個性讓牠們在遇到狼的時候,有不同的反應跟遭遇?這就是寫出角色個性的作用喔。同樣是『狼想要吃豬』這件事,在遇到不同個性的豬時,各種各樣的狀況就會跑出來了。」

我:「我接下來要再問一個問題,誰可以告訴小寶爸爸,《三隻小豬》的故事要告訴我們什麼事?」

C:「嗯……不可以偷懶?」

我:「說得很好喔!還有誰要說說看?」

D:「要勤勞,不要怕辛苦!」

我:「不錯!」

B:「要有智慧!因為想到好辦法,大野狼要從煙囪爬進去的時候,豬小弟才有辦法把牠趕走。」

我:「很棒!所以照你們說的,《三隻小豬》的故事是要告訴我們,不要偷懶、要勤勞、還要善用智慧,它們可以幫我們避開危險。」

我:「好,《三隻小豬》幾乎是每個小朋友都聽過的故事,也可以講出它的道理,表示它的設定很好,很有說服力。那接下來就讓我們選一個主題,來想想要創作好這個故事需要做好哪些設定吧!」

界定概念從看圖說故事與照樣造句開始

這一次,我提供了「家」、「朋友」、「安全感」三個主題讓小朋友選,最後他們選了「朋友」。

由於上課時間分成隔週的 40 加 40 分鐘兩段,所以我在第一次的 40 分鐘需要結束在一個讓孩子有記憶點的段落。這個段落我設定在「讓孩子講出至少 5 句描述『什麼是朋友』的句子」。

要怎麼達成這個目標呢?看圖說故事跟照樣造句是好方法。

跟在前一個班級一樣,我選擇了 Peanuts,也就是以Snoopy為主要角色的格言繪本,這次是INEED ALL THE FRIENDS I CAN GET。我秀出了以下五張圖片請他們看圖說故事:

圖一:讓孩子看圖說出「朋友是……」的五張圖畫

各位讀者,您從這五張圖中看出什麼故事呢?其實您在想像故事的過程,也跟同學表達的過程類似。當孩子在此起彼落表達中,尋找最合適的圖說時,他們其實也在釐清什麼是「友情」,在設想「朋友之間是怎樣的相處?他們為什麼又會這樣相處?」

這邊就不記錄孩子的對話,也不看作者Schulz給的說法了。讓我們直接看孩子在看圖說故事後,給出的照樣造句。這也是他們之後在故事中設定「友誼」是什麼的資材。

  1. 朋友是難過時可以逗你笑的人。
  2. 朋友是任何時候都會和你一起笑的人。
  3. 朋友是孤單時會陪你玩的人。
  4. 朋友是我肚子餓的時候會分東西給我吃的人。
  5. 朋友是受傷時會帶你回教室的人。

我:「謝謝大家的分享!下星期我們就從這五個句子來想一想,我們的故事要說的『朋友』是什麼樣的朋友,朋友之間的相處不能缺少什麼。」

從找尋句子的異同開始引發思考

到了隔週,我在黑板上寫下了同學給的五條句子之後,跟他們說:「現在,就讓我們從這幾條句子來設定我們的故事要告訴大家的『朋友』,是什麼樣的朋友吧!」

我:「我們從前面兩句開始。這兩句有什麼相同或不一樣的地方呢?」

通常在照樣造句的時候,低年級的孩子會從模仿開始,所以前面幾句會有相似但略有差異的地方。請他們分辨這些句子的同異,會是一個容易引發討論的起始點。

可是我得到了一個出乎意料的答案。

E:「都有『人』。」

我:「都有人?」我看了看黑板,還真的搞不清楚這個回答。

E:「就都有『人』啊!」

A:「小寶爸爸你看,每個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是『人』。」

我:「喔,對!都有『人』!所以朋友一定是人類囉?」

D:「狗也可以~」

F:「貓也可以~我阿姨家有一隻跟我一樣七歲的貓,她就是我的好朋友。」

我:「好,也可以有狗跟貓。那可不可以有老鼠?」

G:「可以!我有一隻小倉鼠!」

H:「我覺得蟑螂也可以~」

我:「蟑螂嗎?我小時候也跟家裡的長腳蜘蛛當過朋友喔。」

我:「好,我們朋友的種類變多了,除了人以外,還有貓、狗、老鼠、蟑螂。可是他們是為什麼可以成為我們的朋友呢?我們看第一句和第二句話,是因為他們可以逗我們笑嗎?」

同學表示同意。不過有人說蟑螂沒辦法逗他笑。

我:「小寶爸爸有發現現在能當我們朋友的都是動物,我突然想到,一朵花可不可以當我們的朋友?」

有些孩子點頭,有些搖頭。

我拿起了一支紅色粉筆,走向一位搖頭的同學,問他說:「同學,這是一朵剛開花的紅色玫瑰,送給你!」

這孩子彎起眼睛、揚起嘴角露出微笑。我馬上說:「大家看!這朵花讓他笑了。因為可以逗他笑,所以花可以當我們的朋友~」

有些孩子同意,有些人不置可否,還有幾位搖搖頭。

B:「那我想到了,積木也可以當我們的朋友。因為它也會讓我笑~」

我:「哇,原來除了植物,沒有生命的積木也能當我們的朋友嗎?」我看了看台下,「我知道有些同學贊成有些同學不贊成,但大家有沒有發現,不管是貓、狗、花、積木,都可以算是一種『東西』對不對?」

大家點頭。

我:「然後這種東西能不能讓我們笑,才是我們判斷他是不是朋友的條件。所以接下來讓我們從句子中找一找除了『笑』之外,還有哪些條件吧!」

怎樣能當你的朋友之「算不上朋友」

B:「我覺得第二句有問題,朋友才不會任何時候都和你一起笑咧,我朋友就會跟我吵架。」

台下冒出了很多認同的聲音。

我:「好喔,所以朋友不會總是一起笑,有時候也會吵架。那小寶爸爸要請大家想一想第一句,也就是『難過時可以逗你笑的人』。朋友不總是一起笑,但在你難過的時候,朋友會故意跟你吵架嗎?」

B:「我的朋友會故意跟我吵架喔,他們也會讓我難過。」

這是一個出乎意料的回答,但我面不改色的接招。

我:「為什麼他們會這樣啊?你可以說說看發生過什麼事嗎?」

B:「我從小有一群朋友,他們跟我玩鬼抓人的時候,會故意跑到很遠的地方躲起來。我找不到他們,喊他們也沒有回應,我就哭了。然後他們才笑笑的出來。」

我:「他們常常這樣嗎?」

B:「有好幾次。」

我:「小寶爸爸問問大家喔,如果你是B的朋友,你會這樣子對待他嗎?」

很多人搖頭。F說:「不會!我朋友要是這樣對我,我一定會很生氣!」

我:「為什麼會生氣?」

F:「因為他在欺負我啊!」

我:「所以F你覺得朋友不會故意欺負朋友。那你會把欺負你的人當作朋友嗎?」

F:「當然不會!」

我:「其他同學也是嗎?」

同學:「對。」「朋友不可以做這種事。」

我:「B你有聽到同學說的了。那我想問你,你還會說那些『朋友』是你的朋友嗎?」

B:「嗯……可是我們從幼兒園的時候就認識了,也常常一起玩……」

我:「我問問大家喔,在這間教室裡面的,是不是每個人都是你的同學?」

同學:「是。」

我:「但是有每個人都是你的朋友嗎?」

同學:「沒有。」

我:「那同學是不是跟朋友一樣,也會跟你玩。但他們不一定跟你的朋友一樣,會努力避免讓你難過,他們甚至會故意跟你吵架或是欺負你?」

同學們點點頭。

我:「各位同學,那我們是不是可以想一想,那些會故意讓B難過的人,可以算是認識很久的同學,但不能算是B的朋友呢?」

H:「他們算是閨蜜!」

F:「吼,不是啦,閨蜜是更親密的朋友。他們連朋友都不算,怎麼能算閨蜜!」

我:「B那你怎麼想呢?」

B:「他們確實是認識很久的同學,但不算朋友嗎,我要再想一想……」

怎樣能當你的朋友之「這才是朋友」

我:「剛剛在討論第一句跟第二句的時候,我們發現朋友雖然會一起笑,甚至遭遇糗事的時候也會一起苦笑,但有時候也會吵架,不是任何時候都會笑在一起。可是朋友不會故意,也不應該故意讓我們難過。」

我:「而且,在我們難過的時候,就像第一句說的,他還會來逗你笑。」

同學點點頭表示聽懂。

我:「接下來我們來看第三句,『朋友是孤單時會陪你玩的人』。大家認為這句話說得怎麼樣呢?」

D:「我覺得這句話跟第一句的『難過的時候可以逗你笑的人』很像。」

我:「喔?請你再多說說看。」

D:「嗯……孤單跟難過都是我們……嗯……都是我們難過的時候,我會希望我的朋友在這種時候可以陪在我身邊。」

我:「說得很好喔!大家,我可以說D從這兩句創造出一個新句子,『朋友是難受的時候願意陪伴我的人』嗎?」

許多人表示認同。

我:「這句話的關鍵詞是『陪伴』,請問做到『難受的時候願意陪伴我們』的這種『陪伴』,就一定是朋友嗎?」

教室四處冒出認同的應答聲,還有許多人點頭。可是這時候H突然說:「還要是真心的朋友!」

怎麼判斷真不真心

我:「哇!為什麼H你會這樣說?」

H:「我怎麼知道難過的時候陪在我身邊的人,是不是真心的在陪伴我呢?說不定他是假好心,或者是想要騙我。」

我:「哇!你說的真的很有道理!而且你區分出了兩個不同的概念。剛剛談的『陪伴』、『逗你笑』、『玩』都是表現出來的行為,真心不是行為,是心意。」

我接著問:「那你覺得應該要怎樣,才能知道他是不是真心在陪伴?」

H:「看眼神。」

我:「看眼神?」

H:「對,看眼神。」

我:「同學們覺得呢?」

F:「我同意。像我阿姨家的貓,牠想不想陪我,看牠的眼神就知道了。」

G:「而且眼神要夠專注。」

我:「好喔!看眼神,而且眼神要專注。那小寶爸爸問大家,你們覺得上個禮拜跟今天,我有沒有真心在陪伴大家編故事?」

同學:「有~」

我:「那請問這兩次上課,我的眼神有專注在哪一位同學身上嗎?即使是在討論某個同學提出的想法的時候,我有一直專注在他身上嗎?」

同學:「呃……沒有。」

我:「既然這樣,請問我到底有沒有真心陪伴大家呢?」(露出微妙的笑臉,眼神到處飄移~)

留下進一步的反思

我:「好,時間差不多了。下課之前,我要說,你們的故事編得很棒喔!很清楚的設定出『怎麼樣不算朋友』,像是故意欺負人。你們也設定出了『怎麼樣就是朋友』,像是願意真心陪伴。」

我:「但小寶爸爸最後要留一個問題給大家:你們現在在準備呼拉圈比賽對不對?如果說,你不太會搖,第一週體育課練習時搖沒幾下就失敗了,你很難過地躲在角落,這時候你的朋友來陪伴你。第二個禮拜、第三個禮拜也是這樣。可是到了第四個禮拜,你躲在角落時,發現你的朋友沒有來陪你了,甚至他對你生氣,叫你不要再這樣子了。大家想一想,我舉的例子會不會真的發生呢?」

同學一邊想,一邊點點頭。有人說:「我可能沒那麼有耐性。」

我:「這兩節課的討論,我們得出的設定是『朋友是在你難過時願意真心陪伴你的人』,可是現在從我舉的例子,你們發現這個設定跟『笑』和『吵架』一樣,朋友不總是跟我們一起笑,有時候也會跟我們吵架。那麼,朋友又是為什麼在你難過的時候決定不陪伴你呢?這個問題就留給大家繼續想吧!」

圖二:第二節課的板書記錄。圖片提供:楊舒淵

延伸閱讀

楊舒淵 楊舒淵

楊舒淵

志工家長、竹科實中哲學教師

2012年開始哲學教育工作的兩寶爸。大寶上小一後開始擔任班級志工,在晨光時間帶小朋友「感受」哲學,分享想法,發掘並堆砌自己的思想寶箱。現在的目標是在大寶三年級結業前,寫出一本哲學奇幻小說並送給他。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