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還沒開口就出手?你的「幫忙」可能削弱孩子的自信
當孩子遇到問題時,老師或家長常會出於好意「先給一點提示」,希望幫助他跨過難關。這樣的做法看似自然,但當幫助來得太快、太多,可能反而削弱孩子的信心與學習動機。資深專任輔導老師菜桃老師從挑戰「常識」的研究切入,帶我們重新思考這個常見的教育場景,以及給家長、老師的行動提醒。
你的好心幫忙,可能削弱孩子的自信?研究揭露:過早、未被邀請的協助會傷害學習動機。shutterstock
週末午後,七歲的小安正專注地拼著拼圖。她皺著眉頭,拿起一塊藍色的拼圖反覆嘗試,幾個位置都不對。坐在一旁的媽媽瞄了一眼:「那一塊放右上角。」小安愣了一下,按照指示放上去,確實完成了拼圖。
如此的互動重複了三次後,小安並沒有露出「解開謎題」的喜悅,反而默默地把拼圖推到一邊:「我不想玩了。」
在教室裡,類似的場景每天都在上演:孩子卡關時,老師主動走過去「這題這樣做」;作業本上,錯誤處被圈起來並註記答案;課堂討論陷入沉默不到三秒,老師可能也按耐不住尷尬直接給予答案......
我們總是出於善意,或是因為時間急迫,想讓孩子少走彎路、少受挫折。
我們也常聽到:「給提示總比直接給答案好。」但是,真的是這樣嗎?
一個挑戰教育常識的研究
2025年,一篇刊登在國際期刊《Child Development》的研究,為這個問題帶來了新的理解
來自荷蘭的研究團隊,針對 619 位 7~9 歲兒童進行了一連串的實驗。他們想知道:
當孩子「沒有開口求助」,大人就主動提供幫助時,會對孩子產生什麼影響?
研究怎麼做的?
研究者讓孩子進行一項「積木測驗」(改編自瑞文氏圖形推理測驗),完成六個謎題後,電腦統一告訴所有孩子:「你答對3題,答錯3題。」接著,孩子被隨機分成三組,準備做第七個謎題:
- 直接幫助組:研究者說「你需要正確答案」,然後直接告訴孩子:「正確答案是底部有圓圈的那個」
- 間接幫助組:研究者說「你需要一些線索」,然後給予線索:「每個圖形都出現三次,找找看哪個圖形沒有出現三次。」
- 不給幫助組:研究者說「你不需要幫助」,讓孩子自己完成。
關鍵是:前兩者的幫助都是「未經孩子請求」的。
研究觀察了什麼?
研究者關注了以下四個重要的指標:
- 自我能力知覺(Self-Perceived Ability):孩子認為自己擅長或能夠勝任這個任務的程度
- 任務喜好(Task Liking):孩子對完成任務的享受程度,還喜不喜歡這個任務?願不願意再做?
- 對幫助的需求感(Perceived Need for Help):兒童主觀認知上認為自己需要多少幫助
- 挑戰尋求(Challenge Seeking):孩子接下來會選簡單的題目,還是願意挑戰困難的?
結果令人震驚
-
自我能力感顯著下降:
不論接受直接幫助還是間接幫助的孩子,都比沒被幫助的孩子更覺得「我不擅長這個」、「我覺得我應該做不到」。兩種幫助的效果幾乎一樣糟。 -
對任務的喜好下降:
接受直接幫助的孩子比未接受幫助的孩子明顯更不喜歡這個任務,而接受間接幫助的孩子也沒有比較喜歡。 -
挑戰意願下降:
→這個發現特別令人擔憂,因為「勇於迎接下一個挑戰」總是學習更上一層樓的關鍵。
接受幫助的孩子(不論直接或間接)都更傾向選擇簡單任務,逃避困難挑戰。
「直接幫助」讓孩子更反感
相較於間接幫助, 兒童表示更不喜歡接收直接幫助。值得注意的是,超過四分之一接受直接幫助的孩子會刻意隱瞞自己曾被幫助,反映了一種潛在的羞恥感(shame),彷彿這是件丟臉的事。
這個研究挑戰了我們的的預設:
即使是「給予線索」這種被認為比較好的間接幫助,在削弱孩子自信、增加依賴感上,跟直接給答案差不多。
為什麼「幫忙」會變成「傷害」?
要理解這個現象,我們需要從兩個心理學理論來看:
一、自我決定論:被剝奪的能力感與自主感
自我決定論(Ryan & Deci, 2000)告訴我們,每個孩子都有三個基本心理需求:
- 能力的需求:「我做得到」的感覺
- 自主的需求:「我可以自己決定」的感覺
- 連結的需求:「我與他人有良好連結」的感覺
當這三個需求被滿足,孩子就會充滿內在動機。
但是,未經請求的幫助同時傷害了兩個需求:
- 削弱能力感:「你可能做不到,所以我來幫你」
- 剝奪自主性:「我還沒決定要怎麼做,你就幫我決定了」
孩子正專注用自己的方法堆積木,我們卻說「不是這樣,你看我示範」,然後把積木拿過來重組。這不只是教導,更是對孩子能力與自主需求的雙重否定。
久而久之,孩子學到的不是「我可以解決問題」,而是「反正大人會幫我」或「我果然不行」。
二、歸因理論:為什麼你要幫我?
根據歸因理論(Graham 2020; Weiner 1972),當大人主動提供幫助,孩子會開始推論:
- 「老師為什麼只幫我?」
- 「是不是因為我比較笨?」
人們更容易在「認為對方能力不足」時提供未經請求的幫助。孩子也知道這一點。
因此,孩子可能產生「我就是能力不夠」這種內在、穩定、不可控的歸因,而不是「我只是還不熟練」或「我可以學會」的想法。
這會形成一種惡性循環:
未經請求的幫助 → 「我能力不足」
→ 自信下降 → 逃避挑戰
→ 能力發展受限 → 更需要幫助
我們可以怎麼做?
讀到這裡,你可能焦慮:「難道都不能幫孩子了嗎?」
當然不是。
關鍵不在於「幫不幫」,而在於「誰主動、何時幫、怎麼幫」。
讓我們從日常生活和教學現場出發,看看可以有哪些調整的可能性:
親子生活的三個原則
一、孩子沒開口,就不要主動幫忙
除非是真的有安全的疑慮或是非常急迫的時間壓力
二、只在「超過年齡能力」的事情上提供協助
例如:瓶子的蓋子真的太緊、肌肉發展尚未成熟等等。
先問自己:「這是他『做不到』,還是『需要多一點時間』?」
三、讓孩子「引導我們怎麼幫他」
把主導權還給孩子,讓他在求助過程中學習表達需求、模擬解決策略。
例如:
- 「你希望我怎麼做來幫忙你?」
- 「你要我幫你打開黏土蓋子,那你可以試著告訴我手放哪裡比較好開嗎?」
教學現場的三個小提醒
-
把等待納入教學行動的一部分
如果教學的節奏上允許,把等待納入教學行動的一部分。(當然有時候時間真的很趕,那也沒辦法)
課堂上,當學生沉默時,按耐自己的焦急,運用您的專業評估,觀察學生是「真的不會」還是「正在思考」。
提醒自己,孩子每次解決問題的成功經驗,是未來他在這個領域內在動機的來源。
-
口語上的微調,區分「應邀協助」與「主動介入」
教學過程看到學生卡關時:
❌ 我們的習慣說法:「這題不會對不對?我教你。」
✅ 替代說法:「需要我過來嗎?」「你需要我給你一些提示嗎?」這個微小的差別,影響著孩子的主觀經驗中,眼前幫助是「賦權」還是「貶低」。
-
有時也可以透過彈性調整取代給予協助
面對學習困難或執行功能不佳的孩子,除了給予直接或間接幫助外,調整目標、難度或是完成量,也是一種替代性的做法。
舉例:
- 原本要寫五題,現在先從一題開始
- 原本要獨立解應用題,改為填空版的算式作為鷹架
- 原本要寫條列的重點整理,改為心智圖填空
重點是幫助孩子聚焦在「我現在能做到什麼」,而不是「我做不到什麼」。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無法代替他們經歷學習的過程,但可以讓他們知道:當你真正需要時,我在這裡;但我相信,你可以自己試試看。
你的一次等待、一句詢問、一個小小的彈性安排,或許當下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可能是孩子建立自信的轉捩點
📖 研究出處:Sierksma, J., & Brummelman, E. (2025). “Here, Let Me Do It for You”: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of Receiving Direct and Indirect Help in Childhood. Child Development.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