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孩子失控才出手!面對干擾性學生,4提示技巧幫你先發制人、帶出穩定班級

你是否也遇過班級裡,總是有幾位孩子專注力不足、甚至常常干擾課堂,讓老師覺得「每天上課都像打仗」?資深專輔老師菜桃老師分享如何運用「提示策略」帶出穩定班級的4個重要心法,讓老師不必再疲於奔命,能把更多心力投入在課堂教學之中,照顧大多數孩子的學習。

班上有干擾性學生?4提示技巧幫你先發制人,帶出穩定班級。圖片來源:shutterstock、Gemini

班上有干擾性學生?4提示技巧幫你先發制人,帶出穩定班級。圖片來源:shutterstock、Gemini

本文重點摘要

  • 別等孩子失控才出手!預防性班級處遇,從源頭減少「滅火」時間
  • 一、善用提示:讓孩子「看得見、聽得懂、跟得上」
  • 二、提示需要「漸進撤除」
  • 三、提示不只包含過程中的監控,事前的預告與心理建設也很重要
  • 四、最忙的時候,這些孩子卻最需要提示:高風險情境

在一個班級裡,總會有那麼幾位孩子,讓老師覺得「每天上課都像打一場仗」。特別是那些專注力不足、易受環境干擾、活動量高、衝動性強的學生,他們常常容易分心、坐不住、忍不住搶答,甚至干擾同儕。

這些行為,其實並不一定完全是「故意搗蛋」,更多時候也可能跟孩子大腦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s, EF)發展差異有關。

執行功能包含了維持目標導向的專注力、運用短期記憶(工作記憶)、抑制一時的衝動,以及組織步驟來解決問題的能力。如果孩子在這些能力上相對落後於同儕,他們在課堂中的表現就會顯得更吃力,或是更具干擾性。

許多孩子容易只專注在眼前正在發生的事情,難以持續投入那些需要比較多等待、比較多準備的任務。他們不僅容易受到外界動靜干擾,甚至連腦中一閃而過的念頭,也可能讓原本記住的指示瞬間「清空」。一旦被打斷,要再重新回到原本的工作,便需要花上更多的認知資源。

在行為表現上,他們的衝動不只表現在走動、亂摸這類動作,也可能出現在過度說話、倉促決定。甚至情緒調節上,他們的情感常常來得快、強度高,也比較難自我控制,因此很容易因為一點挫折或同儕注目,就爆發出憤怒或攻擊行為。

別等孩子失控才出手!預防性班級處遇,從源頭減少「滅火」時間

翻轉教育訂戶專屬

NT688元/年

享受無限的文章以及豐富的教學資源下載、教育研習活動。

立即訂閱

已是訂戶?用以下方式繼續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大專院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輔組博士班。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兒童青少年諮商、遊戲治療、親子遊戲、生涯發展教育、社會情緒學習、正向行為支持。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