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文怪物〉挑戰賽,看見國語課的五個啟發
YouTube 頻道《酷的夢》推出網路節目《中文怪物全球中文挑戰賽》,一播出就掀起了熱烈討論。這場號召百位外國人登上台灣舞台挑戰中文的語言實境秀,不只有娛樂效果,也讓我們重新看見、思考語言的意義。王寶莉老師分享觀看節目的驚喜與感觸,和對於國語課的五個啟發:語言的真正靈魂不是完美,而是連結。
從〈中文怪物〉挑戰賽,看見國語課的五個啟發。圖片來源:截自YouTube 頻道《酷的夢》《中文怪物全球中文挑戰賽EP1》
本文重點摘要
最近 YouTube 頻道《酷的夢》推出網路節目《中文怪物全球中文挑戰賽》,節目號召了一百位外國人參加台灣的中文挑戰賽,還設下高達三十萬元的獎金。這並不是一場普通的娛樂比賽,而是外國人在非母語環境中,挑戰台灣母語舞台的實境語言秀。光是這個設定,就足以讓人驚嘆:需要多少勇氣與決心,才能站上這樣的舞台?
節目的核心價值,正是在於它的難得可貴——讓我們看見語言的力量,不再只是課本裡的規範、考卷上的分數,而是一座跨越國界、彼此理解的橋梁。對參賽者而言,每一句「不完美的中文」背後,藏著努力、勇氣與熱愛;而對我們這些教育者而言,這更是一面鏡子,提醒我們重新思考:語言的真正意義,究竟是標準,還是交流?
一、「熱愛」是語言的最大引擎
參賽者的與中文的接觸故事各有精彩:有日本女孩靠開直播學中文,笑說「我的粉絲就是我的中文老師」;有韓國學生在夜市邊玩邊學;有西班牙男孩因交換學生而留下來,最後成了翻譯;還有人乾脆坦言:「因為娶了台灣老婆,所以我必須學中文!」。
這些故事看似輕鬆,卻揭示了關鍵:語言學習最強的動力不是教材,而是「熱情與需要」。 他們敢講、敢錯,因為背後有愛和需求支撐。
反觀孩子在課堂上,常常因為怕錯被糾正而閉口不言。語文若只停留在「正確與否」的檢核,就失去了生命力。
老師應該創造更多「愛上語言」的機會,例如讓孩子錄製自我介紹的 vlog、寫給家人一張溫暖的便利貼,或在課堂上舉辦一場「小主播比賽」。當語言和情感和真實生活相連,孩子才會願意主動練習。
二、聲調:小細節卻是致命一擊
第一關「聲調考驗」堪稱全場最震撼的橋段。參賽者必須在 30 秒內寫出正確聲調,看似小兒科的題目,卻淘汰了許多「中文怪物」。
「卡比寶寶吃水餃」裡第二個「寶」其實應該念成輕聲,不是三聲,這部分讓許多外國人卡關,直呼中文真的好難;「飛機即將降落至桃園國際機場」則挑戰整句的語調起伏;甚至「歡迎光臨」這句台灣人天天聽到的用語,也讓不少人答錯。
有人忍不住感嘆:「這不是小孩子的遊戲嗎?」但事實就是,這場「遊戲」卻成了他們的滑鐵盧。
聲調在小學語文裡常被視為低年級的基礎,但其實,基礎才是最難的功課。
如果孩子在小一小二沒有把聲調練成直覺,未來即使能作文、用成語,開口說話時仍會失準。這迫使我檢視:在課堂上,聲調不能只是「紙筆標記」,更應透過朗讀、表演與遊戲,讓孩子在真實語境裡反覆操練,直到變成一種自然本能。
三、基礎不是幼稚,而是永遠的根基
有位參賽者自信滿滿地說:「我是教授,看的是高階的字,不是這種小孩子的遊戲。」結果,他第一關就被淘汰。那一刻,全場譁然,也讓我心頭一震。
在教室裡,我也常遇到孩子說:「老師,這個我早就會了!」然而,真正被檢測時,他們反而錯得最多。這讓我確信,語言的基礎從來不是幼稚,而是學習的核心。
就像運動員每天仍要做熱身跑,語言的基本功——注音、字形、聲調——也需要日復一日地磨練。
作文和修辭固然重要,但如果基礎鬆動,語言大樓就會失去地基。這提醒我,國語課的價值不在「越快跳到高階」,而在於「基礎是否穩固到能支撐一生」。
四、課本與生活的落差:雙重視角的養成
「歡迎光臨」成為另一個經典插曲。
一位參賽者在答錯後抱怨:「都是台灣人害的!」因為每次進便利商店,店員喊的「光臨」根本聽不出標準聲調。雖是玩笑,但其實揭示了一個所有語言學習者的困境:課本上的標準,與生活裡的口語,常常南轅北轍。
孩子們其實也常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課本和大人講的不一樣?」這提醒我,國語課不只要教「規範」,也要帶孩子認識「變通」。
所謂的「雙重視角」,其實就像是戴上兩副不同的眼鏡。當孩子在課堂或考試中,他們需要戴上「標準的眼鏡」,把注音、聲調、文法看得清清楚楚;而當孩子走進生活,他們必須換上「交流的眼鏡」,學會理解長輩省略的語尾、朋友聊天的連音、廣告裡誇張的語調。
舉例來說,小學課本教的「一個」照規範要念成 「yí gè」(二聲 + 輕聲)。這是教育部規定的「標準發音」,考試也會以這個為準。但在日常生活裡,大部分人習慣直接念成 「yì gè」(四聲 + 輕聲),聽起來更順口,也更快。
所以孩子需要知道:「yí gè」(二聲 + 輕聲)不是錯的,而是正式場合要用的標準;「yì gè」(四聲 + 輕聲)也不是錯的,而是生活裡自然的變調。
真正的語文素養,就是能靈活切換這兩副眼鏡:會考試,卻不被考試框住;能交流,也不失去專業。這樣的語言能力,才是能陪伴孩子一生的能力。
五、語言學習的未來:從自媒體到創造力
節目的製作規模驚人:挑高寬敞的場地、專業的燈光音響,讓人以為在看電視大製作。參賽者進場後驚呼連連,有人覺得像參加大型實境秀,緊張得心跳加速;也有人說自己腦袋一片空白,只能憑直覺作答。這樣戲劇化的效果,不僅烘托了比賽張力,更讓觀眾看見外國人在學中文時最真實、最直接的想法與掙扎。
這個節目讓我驚呼連連的不只是對中文價值的核心推廣,新媒體的能量已經超越傳統電視。許多參賽者本身就是 YouTuber,他們靠「講中文」來經營頻道、吸引粉絲,甚至發展事業。
語言,已不再只是學業工具,而是創造內容、展現影響力的能力。
這也讓我深切思考:在未來,孩子需要的國語力,不只是能寫作文,或許是能拍短片、錄廣播、做簡報,甚至在網路上用語言說故事、創造作品。國語課要培養的不只是「正確性」,更是「表達力、故事力、創造力」。
結語:勇氣,才是語言的靈魂
看完《中文怪物》,我最大的感觸是:外國參賽者的中文或許不完美,聲調常錯、文法不通順,但他們敢講、敢表達,語言因此鮮活。這份勇氣,比任何「零錯誤」的標準答案都更打動人。
作為老師,我提醒自己:少一點糾正,多一點欣賞。孩子的錯誤不應該是閉口的理由,而應是成長的契機。語言的真正靈魂不是完美,而是連結。當孩子願意用中文去表達、去感動人,他們才算真正走進語言的世界。這也正是我想在國語課上守護的初心。
*本文為【王寶莉專欄】文章,歡迎點擊「 ♡ 」收藏文章,或點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寶莉老師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通知】2025/10/01起,365價格即將調整
*看更多寶莉老師專欄好文: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