訂戶專屬
一人成班是孩子的孤單⋯少子化新常態,學校辦學三大挑戰|謝幕的校園
親子天下獨家調查,114學年全台3成小學新生只有個位數,而這股少子化浪潮不只出現在偏鄉,也正蔓延至基隆市、台北市的山區小學。「一人成班」不只是校園的縮影,更是台灣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小校成為常態,如何重新思考學校辦學的策略,不只是「撐下去」?
台南市西埔國小114學年併入南化國小。返校這天,學生由交通車載回不再招生的母校。楊煥世攝影
本文重點摘要
- 「一人成班」不是轉機,而是新常態:學校辦學策略必須重思
- 少子化時代,小校不只是「撐下去」:跨年級課程、跨校合作是關鍵
- 行政縮編、課程受限、孩子孤單:一人成班下的三大辦學挑戰
- 【謝幕的校園】系列報導
- 更多台灣教育現場趨勢報導
《親子天下》媒體中心今年 8 月致電全國 22 縣市教育局處,獨家掌握 114 學年將停辦國小 5 所、降格為分校 3 所。在全國 2,613 所國小中,竟有近三成(730 所)小一新生僅招到個位數,占比高達 27.9%。
這股少子化浪潮,已不只出現在偏鄉,也正蔓延至基隆市、台北市的山區小學。
一人成班,不只是校園的縮影,更是台灣教育前所未有的挑戰。當小校成為常態,學校辦學的策略必須重新思考。
台師大教育系教授王麗雲認為「有必要改變論述」。她說,過去普遍認為學校整併是學生或社區的不幸,但若能透過適度的整併,善用教育資源,提供給學生更好的學習機會,學校反而更能強化社區認同與社區協力,不會遺忘社區。
長期關注偏鄉教育議題的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表示,師資與行政編制將隨班級數縮減而遭到壓縮。他指出,台灣學校的行政人力是依班級數核定,但就算學生減少,行政工作量並不會消失。例如教導處或學務處的組長,往往需要同時負責註冊、設備、資訊等業務,導致行政負擔沉重,影響教師專業發展。
「一人成班」不是轉機,而是新常態:學校辦學策略必須重思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