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 AI 給予情緒支持,經營日常的親臨交際

AI在教育中是工具還是依靠?AI 發展快速已經遠超我們的想像,聊天形式就可以快速互動得到回饋,為教育與家庭都帶來了不同的觀感,社會也出現了不同聲音,也有不少人對此抱持憂慮,擔心孩子因為太過依賴這些虛擬,減少了人際互動,無法培養面對現實環境的勇氣與判斷力。

善用 AI 給予情緒支持,經營日常的親臨交際。圖片來源:

善用 AI 給予情緒支持,經營日常的親臨交際。圖片來源:

本文重點摘要

AI 興起與教育中的爭議,不同的意見反映社會對科技的期待與焦慮,也提醒我們:如何在教育中引入 AI,不只需要保持謹慎與深思,更要聽見這些接觸的孩子們、家長們的心聲。

Chat 可以參考,但不要錯認現實

AI 的回應流暢、字句有條理又能以清楚的插圖版面呈現,往往會給人一種「在傾聽我」的感覺,甚至在他們的邏輯中,還會給人充滿情緒價值的回應。不少孩子開始拿 AI 作為談話的夥伴,在對話中把它視為一種可靠的情感寄託,但 AI 的特點在於計算與模式模仿,它所提供的是模擬的理解,而不是人類真正的情感回饋。

這種「仿真的陪伴」若被誤認為真實,就可能讓孩子在現實的交流中感到陌生或失落。例如,一個在學校中缺乏同儕支持的孩子,或許會更傾向依賴 AI 來訴說煩惱,畢竟從中得到的問候絕對比日常來得豐富,但這不能代替人際間的情感所積累養分,每一個我們所接觸的人都是獨立的個體,唯有一同經營才能找到彼此之間的共鳴,這點不只孩子,也是我們所需要清楚認知的。

善用情緒支持,而非單單依靠

AI 能成為孩子心理成長過程中的一個輔助者,當孩子在學習或生活中遇到挫折,AI的回應或許可以幫助他們稍微冷靜下來,重新整理思路,再重新出發;這樣的支持,猶如在原先的黑暗中給予一點光亮,讓他們能找到繼續走下去的勇氣。

像是孩子遇到人際糾紛,在爸爸媽媽忙於工作、老師無法用那麼足夠的時間引導協助時,這些「聊聊」都在無形中讓孩子更有方向,且在談話中也得到一些啟發。

像是孩子對於未來感到迷茫,大人們提供的想法又好似充滿主觀意識,這時候 AI 說的一些看法,可以以更客觀的方式提供觀點,也更為孩子能接受。

然而,教育者與家長應該清楚指出:AI 是一種工具,而不是情感的終點站,陪伴孩子跨越難關的,還有家庭的支持、師長的引導、朋友的理解、自我身心靈的探索與適應。若孩子將 AI 作為唯一依靠,那樣過分正向的陪伴給與,不但可能降低他們與他人互動的意願,也容易因為過度依賴削弱了自身的調整與應對能力。(看更多:教育和AI,哪一個才是主角?理解AI,讓人成為「人」

翻轉教育 Logo

加入翻轉教育
獲得真實多元教學經驗

追蹤作者、收藏好文,更多靈感資源不錯過

立即訂閱

回到生活中的共鳴

教育不僅在於知識的累積,更在於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理解,有些現代的家長會教育孩子的觀念會提到:現在學的東西以後用不到!但其實孩子需要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共鳴,這種共鳴可能來自與父母的一段深夜談心、同儕間課後的傾訴,或師長課堂上的一句鼓勵,這些背後會想聊起的原因,也不少是因為身處學校這樣的教學現場的種種互動。

這些真實的連結,能幫助孩子更好地認識情緒、學會表達與釋放,進而整理出問題的癥結。AI 的輔助可以能短暫舒緩焦慮,有點像是面對急症給予即刻的幫助,然而,生活的溫度、人際互動的深刻影響,也是教育中重要的一部分。這些初入社會前就默默出現的「磨合」學習,更是學校相當重要的隱性課程。

面對反對方的顧慮:禁止或教育?

多數反對者最在意的是,孩子若沉迷於 AI 的回應,會逐漸失去自我,進而沉浸在虛擬的安慰中;這樣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也因為一些負面新聞的出現,導致大家更警惕著去正視。然而,現實經驗也告訴我們,在面對孩子所想要的事物時,單純禁止往往適得其反,孩子對新科技的好奇心極強,一旦被過度限制,反而可能以更隱蔽的方式去接觸,背後的可怕完全是我們無法預知。

相比如何找到適當適量,教育孩子正確認識 AI,理解它的優勢與一些合理的限制,學習如何在需要時善用這項工具輔助,才是一條更務實的道路。這不僅能提醒孩子避免過度依賴,也能讓他們培養媒體素養、養成批判性思考,進一步增強自我調適能力。

在便利中尋找平衡,而非兩極的站對立

AI 的便利性已經深刻滲透我們的生活,它能提供多樣化的解決方案,幫助我們度過困難時刻。對某些人來說,它甚至可能是一根救命稻草,陪伴他們走過無助與孤單的低谷。然而,真正的成長,來自孩子在挫折後仍能選擇重新站起,並勇敢地重新與現實中的人連結。

AI 或許能在關鍵時刻給予鼓勵,但唯有人際之間真誠的擁抱、凝視與傾聽,才能讓孩子在感受到被理解與被支持後,建立起專屬於他自己的那份無法撼動的「安全感」。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的角色,正是要引導孩子在科技的便利與真實的生活之間,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平衡點。當孩子能夠善用 AI 的力量,又不忘回到生活本身,他們便能在每一次情緒難題的跨越後,看見更加廣闊而明亮的一片天。

延伸閱讀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詹皓鈞/毛毛雨的晴天

國小教師

首重情緒教育,帶孩子嘗試不同媒介認識自己,是一位希望能精實與時俱進能力的老師,望眼界越廣,不侷限孩子可能性的更多元。關注孩子的表情同時,希望我們都能更關心他們背後的難為情。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