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孩子的學習引導者(上):活用 BOPPPS 模型,讓家長變身學習教練

你知道家長也能像老師一樣,引導孩子建立有效學習流程嗎?本文介紹國際間廣泛應用的 BOPPPS 教學法,讓不論教師或家長,都能一步步帶領孩子理解知識、提升學習成效。不只是檢查功課,更能陪伴孩子「學會學習」!

成為孩子的學習引導者:活用 BOPPPS 模型引導孩子強化學習(上)。圖片來源:aflo images

成為孩子的學習引導者:活用 BOPPPS 模型引導孩子強化學習(上)。圖片來源:aflo images

本文重點摘要

許多父母或許覺得「教書」是老師的專業,自己在家頂多就是陪伴寫寫作業、檢查功課。然而,家長可發揮的引導力,或許遠超過自己的想像。

訓練孩子自主學習,強化孩子「學會學習」的能力,應該是家長最希望他們能獲得的能力之一。面對孩子學習上的挑戰,家長有機會化身成「學習引導者」,透過一套有效的方法,幫助他們理解所學的知識,同時激發他們的學習熱情。

今天與您分享一個北美高教領域推行多年的教學模式——BOPPPS。它是協助教師提升教學效能的工具,而對於家長來說,一旦掌握其概念,也能成為在家引導孩子學習的實用方法。

BOPPPS 是什麼?

在介紹 BOPPPS 教學法之前,我們先來認識 ISW Network (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 簡稱 ISW)。ISW Network 最早於 1979 年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成立,由一群致力於提升大專院校教學品質的教育工作者共同推動。協會至今已有 45 年的歷史,其核心精神是協助教師提升教學技巧,透過實務操作導向的工作坊來強化教學設計與反思能力。

現今,ISW 教學系統已擴展至全球,超過 30 餘國加入推動行列,並擁有超過千名合格的 ISW 訓練引導師。而 BOPPPS 教學法正是 ISW 工作坊的核心培訓內容之一,透過這套結構化的教學流程,參與者不僅能學會如何設計有效的教學單元,更能透過互評與回饋強化教學技巧。

BOPPPS 六步驟

BOPPPS 是由六個環節組成的教學設計架構,分別是:

  1. 導入 (Bridge-in)
  2. 學習目標 (Outcome)
  3. 前測 (Pre-assessment)
  4. 參與式學習 (Participatory Learning)
  5. 後測 (Post-assessment)
  6. 總結 (Summary)

這個架構最大的特色,是協助教學者在短時間內建立有組織、聚焦明確且能引發互動的教學流程。

日常陪伴中運用,為孩子打造學習動力

舉例來說,「導入」是吸引孩子注意力的第一步,可以從生活情境出發,讓孩子好奇今天要學什麼;「學習目標」則是讓孩子清楚這次學習的重點,幫助他設定目標;「前測」是幫助我們確認孩子目前的理解狀況;而「參與式學習」則是核心活動,孩子可動手操作、與他人進行討論,教學者則可以講解學習內容及設計活動;「後測」則需要再次確認孩子是否真的掌握學習單位的內容;最後的「總結」則幫助孩子整理今天所學,留下印象,培養反思的能力。

這六個步驟經過簡單的設計,就有機會大大提升學習的成效。只要家長掌握了這個邏輯,就能在日常陪伴中運用,讓學習不再只是寫完作業,而是真正理解與吸收知識的過程。

家長,您就是孩子最好的學習教練!身為家長,您不必是教育專家,但您可以成為孩子最好的學習教練。想瞭解 BOPPPS 如何應用在日常課業輔導,可參考延伸文章讓您更好地掌握實際應用情形。

延伸閱讀

張依帆 張依帆

張依帆

高教領域教學諮詢師

熱愛高等教育的教學諮詢工作者。現任國立臺灣大學教學發展中心教學諮詢師,長期投入大學教學支持與課程創新推動,擁有豐富的高教現場經驗。專長於教學諮詢、課堂觀察與合作學習設計,亦為國際認證的 ISW(Instructional Skills Workshop)引導員。現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領域博士生,持續關注大學教師專業成長與學生學習成效。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