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力不是天生,偏鄉數位共備激發孩子學習潛能

在偏鄉,一位老師常身兼多科,但教學的可能性不該因此受限。本文分享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跨校共備,喚醒學生的學習動力與自學能力。從差異化教學設計到平台應用,例如:Google classroom、Kahoot。每一步都是實驗,也是成長的契機。

透過跨校連線課堂,教師運用數位工具設計任務,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探索、生動學習。圖:政翰老師提供

透過跨校連線課堂,教師運用數位工具設計任務,讓學生在互動中主動探索、生動學習。圖:政翰老師提供

本文重點摘要

撰文者:樟湖生態國中小 周政翰

從資訊維修到教學生:我的自學之路

我是樟湖生態國中小(屬於KIST_KIPP Inspired School in Taiwan 誠致教育基金會)的老師,一直以來自己對於資訊產品與維修具有興趣,從這個興趣也似乎培養了部分「自學」解決問題部分能力。

2020年回到教學現場並接觸實驗教育時,當時台灣自學教育也陸續被重視與採納,有些家長甚至選擇從育兒階段為孩子量身打造方案學習,根據教育部統計高中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人數從104學年度453人,至110學年度已增長超過三倍(1694人)。

自主學習不限於高中,應延伸至國中小

在台灣一般的教學體制內,過去的教學方式多具有固定的教材,也多已安排了教學進度,學生往往無法自己決定學習課程。

而108課綱提供提供了學生自主學習機會,依據教育部《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總綱》的規範,高中生每週至少需安排2~3堂課自主學習時間,並自行規劃單人或多人協作且不設限的學習主題,然而這類的規範限於高中。

如果是要培養2030年教育與技能未來計畫中所提到的「思考與解決問題」這類能力,從小培養並刻意練習可以讓孩子具更多機會與時間,可以更接近這個目標。

疫情帶動教師數位教學轉型,數位載具是挑戰也是機會

重回到教育現場後有兩個重要事件,其一是新冠疫情在台灣爆發,因為新冠疫情爆發導致學生需線上學習台灣相較於其他國家而言延遲了一年左右的時間,也因此已有許多成熟的線上工具,雖說除了學生得適應在家學習,相對而言,反而造就了許多老師自學多樣化的線上工具進行一般課程進度、班級經營,甚至精進教學。

自2022年起教育部開始進行「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精進方案」,其中數位載具是部分老師既擔心學生把載具當作玩具,反而造成干擾課堂的玩具,但又希望可以利用載具來讓教學更精進,也因此教育部也陸續舉辦教師增能的研習,而在過程中也有些強人老師,因為具有強大的自學能力,進行第二次的進化。

國中教師的工具箱

國中班級經營X高效教學資源專區

專為國中老師打造,有效解決教學現場大小事。

#親師溝通 #SEL #SDGs #教學設計 #國中會考
立即前往

偏鄉老師一個人教三科怎麼辦?跨校共備更有效益

因為誠致教育基金會內的學校多為偏鄉小校,而這樣的國中自然科多僅有一個老師,必須包辦國中生物、理化、地科,無法校內共備,在授課上也是較為辛苦。

誠致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吳明柱先生提出一個概念,若能串接基金會內的同質性學校老師,跨校共備課甚至共同上課,將可減輕老師負擔、因為專業授課亦可提升教學效能,過程中或許可以摩擦出更多火花,當時中華電信贊助位處雲林的樟湖生態國中小與新竹的峨眉國中高速網路也促成該方案。

從一開始就建立一起上課的空間。圖片來源:政翰老師提供

差異化教學的數位實驗:像編劇一樣設計學習歷程

2022年擔任國中部生物老師在思考如何讓這個方案進行時,盤點了當時的設備與教學資源,也從 ShareClass(教學資源平台)中下載了簡子惠老師的生物學思達講義,當時雖尚未非常瞭解學思達的課程運課方式,但也透過自學搜尋了發現其中也包含了重要的自學材料與練習,而在講義中也包含了檢核學生的學習狀態與老師引導或整合,心想這就是一個適當的材料

再加上疫情期間廣被使用的 Google classroom,裡面的預定派發功能,讓學生有打怪破關的感受,讓老師可以在備課期間像編劇一樣,設計遊戲關卡,營造挑戰感。

能力好的同學先完成可以進行下個任務或補充資料自學,需加強的同學也不會有被忽略的感受,如此將可實踐差異化教學;老師同時可以策略監看學生學習的回答並核對,產生迷思概念的學生可以打斷任務,即時重教。

以Google classroom進行特定時間派發任務差異化教學。圖片來源:政翰老師提供

跨校共課的真實效應:偏鄉孩子的自學力被喚醒

有了教材也有了平台後,在基金會的主導下,樟湖生態國中小其中一班與峨眉國中的七年級學生開始進行跨校共課。一年的期間,發現老師導學後,除了策略性監看孩子們的自學,還可利用數據,發現學生是否具有相關的迷失概念,立即重新處理;而偏鄉小校的學生因為多了他校同學在線上共課,刺激了學習能力。

曾有一位學習動機較弱的孩子,為了得到即時反饋出場券(Kahoot)的高分,課後下課時間不斷進行,甚至某個單元把 Kahoot 免費版的人數額度都用完了,這是讓我驚喜發現需要不同群體同儕刺激自學的威力。

樟湖生態國中小端由老師導學透過視訊兩邊一起進行。圖片來源:政翰老師提供

視訊另一端峨嵋國中端連線現場老師協助並進行策略性巡堂檢視學生學習狀態。圖片來源:政翰老師提供

即時反饋系統檢視學生該堂課的自學與學習狀況兩校學生產生良性的競爭。圖片來源:政翰老師提供

此外,這群孩子一學期過程也練習了多次的自學閱讀,思考輸出的過程,該群學生也是本年畢業生,自然科不論在樟湖生態國中小或峨眉國中比較歷年也都有顯著進步。

在旁人眼中看到這類的教學方式,會認為老師在過程中不像傳統的講述法好像沒有在教學的觀點,但卻是這樣的數位融入以及搭配的適當的教材與平台使用,除了產生了老師導學、學生自學、組內與組間共學的四學效益也突破了空間的限制。

【 KIST 國中/國小教師 現正招募中】

你期待和一群志同道合的夥伴,翻轉台灣鄉村教育的困境嗎?KIST 正在招募 114 學年國中/國小教師!以課綱為本,搭配「品格 ✕ 學習力」的創新教育模式,串聯全台跨校資源,支持教師實踐理念,翻轉鄉村教育現場。

成為 KIST 教師,你將獲得:

  • 團隊共備與 Mentor/Coach 陪伴,一起打群架接住教學挑戰
  • 系統化教材與選修研習,幫助你成長也成就學生
  • 多元補助與支持:教師進修、海外參訪、運動健檢都照顧到!

誠摯邀請你,帶著使命與熱情,加入 KIST,
和我們一起,給孩子一個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

延伸閱讀

KIST KIST

KIST

誠致教育基金會

誠致教育基金會借鏡美國最大的公辦民營學校 KIPP,萃取並在地化發展出 KIST 教育理念,以「給孩子公平發展天賦的舞台」為願景,發展聯盟力,113 學年全台有 12 所 KIST 學校。 KIST 以努力學習、友善待人為目標,品格力、學習力、文化力支持發展,幫助孩子培養實現夢想所需的知識、技能、態度和價值觀。

關於KIST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