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學校裡的包容,不該只有文化週與點心:在教室裡打造真正的歸屬感

當孩子的「不同」成為注目焦點時,學校該如何回應?家庭又能扮演什麼角色?一位居住在德國的外交候鳥家眷分享在國際學校教學現場的觀察,多元文化教育不只是文化週吃異國點心、穿民族服飾,更是課程設計、語言使用與制度回應的日常選擇。真正的多元,是讓每個孩子安心做自己,不必學會「適應」,而是被理解與看見。

在最多不同文化、身份、種族的國際學校,如何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圖片來源:Pexels

在最多不同文化、身份、種族的國際學校,如何進行多元文化教育?圖片來源:Pexels

本文重點摘要

六月那天,我走進學校的家長講座,沒想到卻意外打開了對「包容」的新視角。身處國際學校的孩子,每天經歷的文化差異遠比一週活動更細緻。包容不是讓每個孩子一樣,而是讓他們安心地做自己。這篇文章從教室現場的觀察出發,談談我們如何讓包容成為教育的日常,而不是裝飾性的活動。

從一場講座開始:I-DEA 是什麼?

那天在學校的家長講座上,講者點出 I-DEA 的核心價值:Diversity, Equity, Inclusion, Anti-discrimination。我才發現,自己原來也誤以為只要學生來自世界各地,就是多元的展現。

但 I-DEA 不只是參加活動的口號,而是一種教學設計與態度選擇:

  • 多元(Diversity):是事實,但不代表包容會自動發生。
  • 包容(Inclusion):是讓不同身份「被正面看見與肯定」。
  • 平等(Equity):不是平均,而是依需求給予資源。例如讓 ADHD 孩子可以站著上課。
  • 去除偏見(Anti-discrimination):不只是「不歧視」,而是主動察覺與拆除偏見的語言與制度。

在德國語境中,特別重視「反歧視」;而美國教育場域則更常使用「反種族主義(Anti-racism)」。這些概念若不在教室中落地,最終仍會淪為校園布告欄上的口號。

很多亞洲家長一提到「國際學校」,第一個擔心的其實不是成績,而是:「孩子會不會因為外貌、口音或文化背景難以融入?」

我的女兒們沒有遇過明顯的排斥情況,但難免會遇到一些孩子,剛開始還不熟悉不同國家的文化,而說出不那麼禮貌的話語。我不認為這代表敵意,而是一種「正在學習包容」的過程。

教育工作者的三項文化能力

  1. 先認識自己,才能理解別人(Competency 1) :身份不只是一張證件,而是一種影響我們看世界的濾鏡。 老師必須先覺察自己有哪些優勢與盲點(例如:來自主流文化、講某語言、有某種價值觀),才不會在無意間重複傷害學生(如無心的刻板印象等)。

  2. 體制中的問題不是學生的錯(Competency 2):如果學校內某些孩子總是表現不好,不見得是他們努力不夠,有可能是系統性的偏差讓他們從起點就不公平(例如教材設計、老師期待、資源配置等)。 教師應學會閱讀數據、觀察政策盲點,並勇於提出改善建議。

  3. 課程可以讓學生看見自己(Competency 3):「文化不是節慶日才講」!真正具文化回應力的課程是: 讓學生在課堂裡看見自己的生活、語言、家庭經驗, 也能打開「窗戶」,看見他人的世界與故事。教材要避免再製主流偏見,改用「鏡子與窗戶」設計方式。 [註]

註:Mirrors, Windows, and Sliding Glass Doors. byRudine Sims Bishop

孩子不是都一樣,他們只是不說

講座中,有家長提出:「這麼小的孩子要接觸這麼敏感的議題,會不會太早?」但老師的回應讓我印象深刻:「有些孩子從小就在日常生活中經歷這些差異與困難。」

我們不能只讓那些受到影響的孩子獨自承擔這些學習。包容的教育應該是所有人的事。當整個班級一起練習尊重、理解與接納時,那些差異才會被看見、被正常化。

過去我們常說「我不看種族,我們大家都一樣」,看似平等,實則掩蓋了現實的不平等。Colorblind 並不是真正的尊重,反而可能讓孩子覺得自己的經歷被忽視。

外貌與特徵都是一種差異:讓孩子理解界線與感受

我女兒每年都會遇到同學開玩笑地「關心」她的身高。她遺傳了我比較嬌小的體型,在歐洲孩子當中,確實顯得特別明顯。

孩子之間的玩笑雖然不一定惡意,但當玩笑過頭、變成讓人不舒服的關注時,學校的回應與介入就顯得特別重要。

除了身高,我大女兒也親眼看過一年級時她的好朋友,因外貌特徵而常成為同儕玩笑的對象。雖然老師試圖介入,但家長感覺學校回應有限,最終決定讓孩子轉學。這不是簡單的轉換,而是一場深思熟慮後的家庭選擇。對家長來說,這不只是換學校,而是內心掙扎後的一種「保護」。

我常常想著:要怎麼陪著孩子在學習包容的過程中,承受多少現實的挫折?要堅持陪伴她一起面對?還是選擇暫時離開這個環境、保護孩子的安全感?又或者,有時候,我們其實也在逃避?

這些決定從來不容易。學校應該是與家庭並肩的支持者,一起拿捏那個「讓孩子被看見,又不被傷害」的平衡點。

不只文化節,更要文化覺察

學校辦國際日,孩子穿著傳統服飾、帶家鄉點心和播放屬於家鄉語言的音樂去分享。這些都是美好的活動,但遠遠不夠。我們不能只在特定節日強調多元文化,而是要在課本角色、班級對話、日常溝通中自然滲透包容的視角。

教師引用了教育學者 Rudine Sims Bishop 的比喻:

書籍應該是鏡子(mirrors)、窗戶(windows)、滑動玻璃門(sliding glass doors)。

孩子需要鏡子,看見自己的樣子;需要窗戶,看見別人的世界;更需要有機會「走進去」,產生理解與共感。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怎麼做?

回到生活中,我開始思考:我的孩子是否在課堂上看見「像她」的人物?她的名字是否被正確唸出?她是否能安心地說出「我不一樣」?

作為家長,我們可以:

  • 和孩子一起閱讀多元文化繪本,討論故事中的角色為何會被誤解?
  • 當她分享感受到的困擾時,不急著解釋或反駁,而是陪她一起理解情緒
  • 主動與老師溝通,分享家庭文化,成為教室內部理解多樣性的資源

真正的包容,不是等孩子來適應我們設好的系統,而是我們願不願意讓系統因為孩子的不同而改變。

孩子每天都在學習「我是誰」,而我們大人每天都有機會讓他們感覺「你很好,正是你本來的樣子」。I-DEA 不是遙遠的教育名詞,而是我們能不能在日常裡,教會孩子如何看見自己,也看見別人。

在國際學校裡,「不同」不該是需要隱藏的,而是值得被看見、被理解、甚至被讚賞的。

延伸閱讀

王思琪 王思琪

王思琪

外交遷徙的候鳥媽媽

我熱愛觀察孩子在教室中的學習與互動,從馬紹爾群島、維也納到德國,陪著孩子跨文化成長。我參與國際學校的教學現場,擔任家長講者、推動文化交流,並在粉絲專頁【曼霏世界琪妙觀察站】記錄育兒現場的反思與啟發,期待為教育對話注入更多現場的聲音。

曼霏世界的琪妙觀察站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