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心理會摔跤嗎」帶孩子談挫折
兒童哲學該怎麼上?低年級孩子能談「挫折」嗎?哲學教師楊舒淵在晨光時間的課堂上,原本想引導孩子討論「什麼是幸福」,沒想到孩子想談的竟是「摔跤」——從身體到心理,從摔跤到挫折,這場自由對話課,也摔出師生彼此的深刻學習。
圖片提供:supawatpunnanon@CanvaPro
本文重點摘要
晨光時間的兒童哲學課總是會出現一些意想不到的情況,像是我出的題目孩子不感興趣……
事前準備好話題,也可能派不上用場
那是要準備開啟新主題的一天,事前先在腦子裡演練過可能的相關回應的我,開口對同學說:「大家早安!我們今天來談『什麼是幸福』吧!」說的當下我心裡還歡快的想說,「等他們講完自己的幸福,我要問問他們『什麼是爸爸媽媽的幸福』,然後請他們比較一下。」我真的覺得這個策略很讚。
萬萬想不到,我剛關上嘴巴,台下紛紛冒出聲音:「為什麼要討論這個~」「對呀,為什麼~」聽聲音我就知道他們不是真的要問為什麼,是真心不想討論,所以我靠著反射神經,也秉持著兒童哲學就是和孩子一起自由對話的精神,即興的回說:「哲學可以討論很多啊!我有想過我們今天可以討論哭、討論生氣、討論開心、摔跤也是可以討論的……」
話音還沒落下,一大堆孩子說:「那我們要討論摔跤!」請他們舉手表決,還真的有差不多 2/3 的同學舉手。所以……我們就討論摔跤了。
從身體的摔跤談起,轉向「心理會摔跤嗎」
問題來了,摔跤,也就是跌倒,要怎麼討論呢?各位讀者,請您先想一下,換作是你,會怎麼帶接下來的討論?
我開口說:「好,我們就來討論摔跤!誰來說說看摔跤是怎麼一回事?」
A:「摔跤就是走路走一走,不小心跌倒了,然後就會痛。」(以下用英文字母代稱發言的同學)
B:「摔跤就是像湯姆貓一樣,走路不小心踩到香蕉皮,然後就『咻~蹦』在空中翻轉一圈,然後跌倒了。」
同學笑成一團,我猜大家腦中都有畫面吧!
我:「好喔,走路的摔跤你們都知道,這個是身體的摔跤。那心理會摔跤嗎?那是什麼?」
【引導記要】這邊我的提問藏著「生理」跟「心理」的對照,並且我透過問「那是什麼」,引導同學朝向「心理是會摔跤的」的方向去想心理上什麼狀況可以類比身體的摔跤。
把概念定義清楚:什麼是「心理上的摔跤」?
C:「嗯……覺得自己失敗了?」
D:「我也是這樣想。覺得自己失敗了,而且感覺很糟糕。」
我:「喔?心裡感覺很糟糕跟身體覺得痛好像可以連在一起呢。不過失敗要怎麼跟摔跤連在一起呢?你們再說說看。」
D:「嗯……覺得失敗就是努力去做了,但是還是做不好,所以感覺很糟糕。」
我:「很好喔!你講到一個重點,會覺得糟糕是因為努力了還是失敗。不過這邊跟剛剛講的走路摔跤好像有不一樣的地方,走路摔跤是不小心的,可是努力是你有心想做的。」
B:「老師,走路摔跤也是有可能不是不小心的。像是湯姆貓他已經很小心要避開香蕉皮了,他有努力了,可是還是踩到。因為傑利鼠太聰明了!」
我:「你也很聰明!對,小心也可能會摔跤。」
我:「好,那我們就從D說的努力了還失敗來想心理上的摔跤。你們有聽過『挫折』嗎,知道它的意思嗎?」
同學:「知道~」
我:「OK,那接下來就討論『努力了還失敗帶來的內心痛苦』,也就是挫折吧!」
【引導記要】討論問題需要把問題涉及的概念定義清楚。這邊我就透過跟同學的對話,提出挫折的定義,讓之後的討論可以聚焦。
引導孩子分享自己的挫折經驗
我在黑板上寫下「遇到挫折怎麼辦?」
我:「好!我現在要徵求幾位同學分享自己遇到的挫折。」
台下好幾位舉手。我說:「好,那我們請D先說,然後是F、G、A、H、I。」讓我們快速跳過同學的分享,因為他們很多位都開始故事短講了哈。
在這邊我要提一下,在同學分享完遇到挫折的狀況後,我都會進一步問他們「那你心裡有什麼感覺?」「接下來你又做了些什麼呢?」
【引導記要】
- 挫折不會只是一個「狀況」,它會伴隨著「感受」,感受有時會牽引著後續決定要如何面對挫折的「動機」,這是我詢問同學心裡有什麼感覺的理由。
- 我問「接下來你又做了些什麼」而不是問「接下來你怎麼處理這個挫折」,是因為我在這裡優先考慮的是個人的狀況而不是教育意義。我不預設挫折是應該、或是能夠被處理的,譬如「挫敗」就可能會讓人放棄處理。此外,自由對話的基礎是孩子的心底話。
收集完六位同學的回答後,我們也結束了關於挫折的第一堂課。他們是這樣回答的:首先是遭遇的狀況,接下來是感受,最後是後續的行動。
D同學狀況:寒假時我很努力練跳繩,可是我一直失敗,我就罵髒話。
感受:我對自己很失望。
行動:本來決定不練了,但想到三年級的時候有跳繩比賽,我就繼續練了。
F同學狀況:我玩遊戲很努力存金幣要買一個道具,但後來遊戲突然更新,金幣就消失了。
感受:我覺得很不爽!
行動:遊戲這樣做實在太爛了,我就不玩了。
G同學狀況:我考試考了95分,而且錯的是我本來會的題目,我就打考卷把它打破一個洞!
感受:很生氣。
行動:我就把它訂正過來,然後我覺得那個破洞很好笑,我就用膠帶黏好再交給媽媽簽名。
A同學狀況:我打了兩分鐘的道館,結果寶可夢居然逃走了!
感受:覺得浪費時間,但後來想想沒有關係,因為可以去抓別隻。
行動:我就去打別的道館。
H同學狀況:進階班的數學太難了,我完全不會寫。
感受:我花了好多時間都寫不出來,很緊張。
行動:最後我去請媽媽教我,再練習把同一個大題裡面的其他題目寫好。
I同學狀況:我聽不懂英文到底在考什麼,考得很差。
感受:反正我不會,我就放棄。
行動:我沒有交考卷。
如果是你,看完這六位同學的經驗,你從中發現了哪些引導思路的線索,可以運用在下一堂課呢?
要從這些乍看之下繁雜的經歷與心路歷程中繼續引導思考,化繁多為簡要是一個可行的方法。怎麼化繁為簡呢?可以請同學提出這些事例中有什麼類似的地方,或者相關的重點。
從六個經驗中歸納「共同情境」
在挫折的第二堂課我問道:「回來看看上週六位同學遇到挫折的狀況,大家有發現什麼相同的地方嗎?」
D:「我發現我跟H都是在挑戰自己還不會的事情。然後雖然不開心,但我們都有繼續練習。」
我:「很好喔,你說到你們都是因為挑戰失敗而覺得挫折,然後挑戰的是自己想要學會的事,所以雖然一個人覺得失望、一個人覺得緊張,但都想辦法要繼續把它練好。」
D:「對。」
【引導記要】透過重述,不同的用詞可以讓聽眾從不同方向去了解內容,也可能讓概念更清晰。

圖片提供:楊舒淵
遇到挫折怎麼辦?
B:「剛好現在體育課在練跳繩了。E就很會跳!他都去比賽了!」
我:「很棒喔。不過E我想請問你,雖然你現在很厲害,但應該也有初學者的時候吧?那時候有遇到挫折嗎?要不要跟我們講一下克服的秘訣?」
E:「我覺得沒什麼難的誒,我好像沒有遇到挫折。不過我也是花很多時間練習。」
我:「嗯嗯,那你就是有天分的人。不過大家有聽到嗎,E雖然有天分,但他也有提到要練習喔。」
D:「可是我沒有天分,這樣我是不是怎麼練都比E差了?」
我:「你真的沒有天分嗎?請問你最多連續跳幾下?」
D:「三下。」
我:「這就對啦,可以連續跳就是有做得到的天分,只是你還沒有像E那麼敏捷。」
B:「我想到了!你是我們班最會講英文的啊!」
我:「對呀,你有英文的天分,那你認為英文需不需要練習?」
D:「嗯……還是要。因為不練的話沒辦法進步。」
我:「所以有天分還是需要練習。那比較沒天分的項目,像是跳繩呢?」
D:「一樣要練習,不練習的話,連學會的機會都沒有了。」
我:「說得很好喔!那我總結一下:不管天分多還是少,有練習才會進步。而缺少天分的人,還是要去挑戰,不去挑戰連學會的機會都沒有了。挑戰以後,持續練習也一樣會進步。」
【引導記要】釐清「天分」到底是有無還是多寡是重要的。只要有天分,不管是多還少,就是有機會,而且練習了就會進步。
我:「D你為什麼會擔心英文沒辦法進步呢?」
D:「嗯……像我上次出國,就發現自己看菜單還是看不太懂,最後還是需要媽媽幫忙……我覺得要是自己英文再好一點就好了。」
我:「看不懂菜單讓你覺得挫折嗎?」
D:「對。」
我:「到這邊我想請H分享一下,你是不是進階數學寫不好,然後跟D看不懂菜單的時候一樣請媽媽幫忙?你為什麼會想要請媽媽幫忙?」
H:「因為媽媽會呀。他幫我我才有機會寫出答案,不然我想了半小時也是一點用都沒有。」
我:「從D跟H的分享可以知道,遭遇挫折的時候,跟會的人尋求幫助會有機會克服挫折喔!而且,有天分的人也是會遇到挫折的。在他們的例子,就是會有進階的狀況。就像打電動,越後面的關卡越難。過不了關當然會失望、生氣、覺得挫折,但是前面都努力那麼多了,我們通常不會想要放棄,會想要繼續挑戰。要嘛繼續努力打怪,要嘛問爸爸這一關要怎麼過。」
G:「我寶可夢卡關了就會問我爸爸沒錯~」
【引導記要】這一段討論是想要讓孩子發現,遇到挫折時可以嘗試找方法去面對它,會有克服的機會。
因為壞運氣而有的挫折
G:「老師,我發現除了D跟H,我自己、A跟I都是『挑戰』誒,只有F不是。」
我:「對誒!那F是什麼地方跟你們不一樣?」
G:「我想一想喔,他不像是在挑戰,但是他有努力存遊戲裡的金幣,我想這可以算是一種練習……不過,他不像我們有繼續挑戰的機會?」
我:「你說得很好喔~ 你們可以選擇繼續挑戰,但是他連選擇的機會都沒有。」
F:「啊我就遇到很爛的遊戲啊,遊戲更新把我的金幣都歸零了。」
我:「這算是運氣不好嗎?」
F:「只能說我很衰。」
我:「好喔,這邊可能來不及討論,但大家回家可以想想看,因為倒楣、運氣不好而遇到的挫折,好像不像前面講的可以找方法處理誒。如果真的是這樣,那該怎麼辦?」
挫敗了想放棄該怎麼辦?
G:「老師我還發現,在我們有機會選擇挑戰的五個人裡面,I沒有選擇繼續挑戰,他放棄了。」
我:「I你要不要説説看,為什麼你不挑戰呢?」
I:「我就真的聽不懂英文到底在考什麼啊。」
我:「而且你不交考卷誒,你不怕老師生氣嗎?」
I:「我已經習慣了,媽媽生氣也一樣,反正我就是不會。」
同學異口同聲:「可是英文一直都要學誒!」「對呀,到大學都還要學。」「你現在才二年級!」
我:「大家稍等一下。I請問你為什麼不想學英文呢?」
I:「很無聊啊。而且我真的聽不懂。」
我:「那我可以請大家幫你想想辦法嗎,畢竟要一直學下去。」
I不置可否。
我:「好,大家有什麼建議嗎?」
出乎意料的又異口同聲了:「要邊玩邊學!」「這樣子不會無聊也可以學會!」
我:「哇,這麼多人都這樣建議嗎?我調查一下,你的英文補習班上得很有趣的請舉手。」
整間教室不曉得為什麼充滿著許多笑容可掬的臉,好像都很自豪一樣,差不多有十隻手舉了起來。
我:「哇賽,我一定要問問你們爸媽都送你們去哪裡學英文,太吸引人了。我們今天就討論到這邊吧!」
【引導記要】趁著班上氣氛熱烈,最後我也就沒有再把焦點放回I的身上了。因為感覺得出就算同學給了好主意,這也不是她自己可以處理的問題。而且快下課了,加上再討論下去容易太過針對個人,所以我判斷不該繼續處理『挫敗到放棄』的問題。
反思:大人需要為孩子設想
我發現,即使是在低年級,「挫折」這個題目用兩堂課的時間還是談不完,甚至無法涵蓋僅僅六位同學提出的事例。我有想過要不要再來第三堂課,但最後決定不要。理由是,遇到壞運而有的挫折,或許會涉及到對命運的低頭、扭轉、或轉換觀點,這很可能遠遠超越低年級生的視界。
此外,從挫敗到放棄的心路歷程,應該需要更多方面的支持與處理,這門課要是能讓I感受到同學為他想方設法的心意就足夠了。
引導者懂得煞車,知道時機,我想是在跟孩子一起進行自由對話時,大人需要為孩子設想的吧。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