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輔助 SEL 教學的創新實踐:3 款教學輔助工具讓情緒不再抽象
AI 工具如何輔助 SEL 教學?當情緒成為學習的阻礙,該如何引導孩子跨越難關、重新走進課堂?方方老師介紹三款實用的 AI 工具,從課文生成提問、情緒故事劇場,到情緒插圖生成與專業引導建議,幫助老師讓抽象的情緒變得具象可談,讓 AI 成為老師推動情緒教育、帶學生進行情緒對話的有力夥伴。
AI輔助SEL教學的創新實踐:3款教學輔助工具讓情緒不再抽象。圖片來源:方方老師
一個撕心裂肺的哭喊聲再度出現在班級中。
這是班上其中一位孩子的啜泣聲,每當他遇到不如意或挫折,總是哭個不停,無法溝通、讓憤怒、挫敗與痛苦瀰漫在心頭,這一宣洩往往就是兩個小時。
一開始總讓我頭疼不已,直到一年後的建立關係與溝通,才將 2 小時的啜泣縮短到 30分鐘。後來與孩子的父親深聊才知道,原來在家裡,總是爸爸照顧孩子,爸爸每天忙於工作,自知缺乏耐心,孩子一有情緒常常用責罵和打罵,久而久之孩子不知道覺察自己的情緒,也不知道自己的情緒,因為從來沒有人教過他,也難怪他不懂怎麼表達心情。
這樣的孩子,可能往往不只一個,班級裡總會有學生因為情緒問題,無法專注在學習上,可能是一點挫折就淚如雨下,或是一句話就怒火中燒,孩子其實常常不是不想學,而是「情緒擋在前面」,走不進學習的狀態,正如研究顯示,當學生的情緒需求被理解和接納時,才更能專注於學業學習(Cipriano et al., 2023)。
身為老師,我們早已不只是傳道授業,更是陪孩子認識自己的人,引導他們覺察情緒、理解感受,也要陪他們在群體中練習與他人共處,從情緒的波動中學會穩定與成長。
近年來,社會情緒學習(SEL)已被證明能提升學生的學業成就、出席率和學習參與度,並減少焦慮和壓力等心理困擾(Durlak et al., 2011),透過培養孩子的自我覺察、情緒管理、社會覺察、人際關係、負責決策五大能力,幫助學會面對內在情緒,這不只是為了「管好自己」,更是為了建立一種能與人好好相處、與環境和平共處的力量——讓學習不只是知識的累積,更是關於「怎麼成為一個人」的歷程。
然而,即便理念再完整,真正落實到教室現場,仍面臨不少挑戰。研究指出,教師在推動 SEL 時常受限於備課時間不足、缺乏專業支援與課程彈性,導致實施困難與效果難以一致(Lawson et al., 2019)。
此外,教師可能對 SEL 的本質與教學方法理解有限,進一步影響課程的有效性(Kaspar & Massey, 2022)。不僅如此,若是教學現場多元又瞬息萬變,SEL 若無法與日常課程自然融合,往往淪為「加課」。
恰好,AI 工具能作為專業理論與課程具體教材之間的橋樑,幫助老師提升對於教學理論的理解,同時初步設計課程教材(Spencer, 2023)。因此,在實踐 SEL 的過程中,我開始嘗試結合 AI 科技,打造三款專屬的「SEL 情緒教學輔助工具」,不僅讓教學更有效率,也讓老師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們體會情緒,在學習中學會勇敢說出感受。
接下來,就讓我來分享這三款工具。
國語文本 SEL 提問精靈:國語課的情緒提問魔法
國語課一直是情緒教育的好機會,因為故事裡的人物往往就藏著情緒的線索。於是我開發了「國語文本SEL提問精靈」,將SEL融入國語課程,只要輸入課文,系統就能自動生成三種問題:閱讀理解、推理分析和情緒反思。
像是故事類型的課文,便可以用這工具產出「文章中為什麼難過?」、「接下來會怎麼辦?」、「你有沒有過類似的感受?」。
這些問題,結果孩子們不只理解課文內容,還開始學著走進角色心裡、體會情緒變化,讓孩子將情緒帶入,即使平常不太說話的孩子也開始願意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能清楚描述心情轉折。





SEL 故事創作助手:專屬孩子的情緒故事劇場
想讓抽象的情緒概念變得生動?根據指定情緒議題和年級,快速生成原創情境故事的AI 工具。
只要輸入像是「憤怒管理」、「同理心」這類關鍵字,選好年級和故事風格(比如校園、奇幻),系統就能立刻產生故事,還會附上討論問題。
孩子們在學校裡最容易起衝突的,莫過於團隊比賽的輸贏,時常淪為相互責怪與批鬥,當老師與孩子討論時,孩子因為身處於事件與情緒中,往往無法跳脫出當下的情境而客觀分析,因此,結合「他人的故事」,便可以產出一篇描述小學生參加比賽接連失敗,導致相互責怪的故事。
故事講完後,加上系統提供的問題帶領討論,讓孩子們紛紛分享自己失敗時的經驗和應對方法。




SEL 情緒插圖生成器:讓情緒看得見
除了文字和故事,我還研發了「 SEL 情緒插圖生成器」。這個工具能根據特定情緒和事件,自動生成一張生動的插畫,搭配具體的引導建議。
比方說,我輸入「情緒:生氣;事件:東西被同學弄壞」,系統就畫出一位學生皺眉握拳、站在損壞作品前,而一旁的同學則露出愧疚又害怕的表情。
這樣的畫面立刻引起孩子共鳴,他們一邊看圖,一邊模仿角色的表情和姿態,然後我再引導:「如果你是這個孩子,你會怎麼說?」、「面對生氣時,可以怎麼調整?」原本抽象難懂的情緒概念,頓時變得具體可感。



從科技到教室,翻轉孩子的成長故事
科技的介入,讓 SEL 不再只是理論的口號,而是能真正走進孩子心裡、發生改變的具體實踐。曾經那位愛哭鬧的孩子,如今不僅能說出自己的感受,還學會用深呼吸來平復情緒,甚至在衝突後主動向同學道歉。
這些轉變,不是奇蹟,而是每天課堂上,用故事喚起同理、用提問引發思辨、用插畫描繪心情,陪伴孩子學會覺察、理解、調適的成果。
或許有了 AI,老師不需要是 SEL 專家,也能以專業的教育能力,安心帶學生進行情緒對話,更有餘裕觀察孩子、陪伴孩子,也能更自信地讓情緒教育不再抽象,而是真正進入孩子的生活。
參考資料
Cipriano, C., Strambler, M. J., Naples, L. H., Ha, C., Kirk, M., Wood, M., ... & Durlak, J. (2023). The state of evidence for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contemporary meta‐analysis of universal school‐based SE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94(5), 1181-1204.
Durlak, J. A., Weissberg, R. P., Dymnicki, A. B., Taylor, R. D., & Schellinger, K. B. (2011). The impact of enhancing students’ social and emotional learning: A meta‐analysis of school‐based universal interventions. Child development, 82(1), 405-432.
Lawson, G. M., McKenzie, M. E., Becker, K. D., Selby, L., & Hoover, S. A. (2019). The core components of evidence-based social emotional learning programs. Prevention Science, 20, 457-467.
Kaspar, K. L., & Massey, S. L. (2023). Implementing social-emotional learning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Journal, 51(4), 641-650.
Spencer, J. (2023). Using AI to bridge the gap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Retrieved from
https://spencereducation.com/theory-and-ai/
你還記得上一次在電腦前,花了多少時間嗎?
也許你曾在深夜對著螢幕嘆氣,或在下課鐘響後,依然埋頭趕著行政工作…
如果能幫你把那些零碎又耗時的流程變簡單,會不會更輕鬆呢?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