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炫耀,而是太久沒被看見!談醫學系錄取生學習歷程檔案風波
一名高三生錄取醫學系後在社群上分享喜訊,卻因學習歷程檔案掀起「履歷造假」「愛炫耀」的爭議。在那看似高人一等的炫耀背後,有沒有可能,其實藏著一種長期未被看見的匱乏?這不只是他的故事,也可能是我們成長過程中,都曾有過的心聲。
這份招搖也許不是炫耀,而是終於輪到我的吶喊。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過度包裝的學習歷程
最近(2025.6.2)在Threads上很熱門的時事,是一位高三生申請醫學系正取,放榜後他貼出備審資料,並在自己社群平臺上的自我介紹寫上「醫學系確定錄取」、「Physician」等字樣。隨後,開始有大批網友指出他的備審資料有前後不一之處,例如獎狀上明明寫著「優秀辯士」,該名學生卻三番兩次於行文間寫道「最佳辯士」,據辯論圈人士說,這兩個獎項有著天壤之別。事件延燒後,學生道歉了,但大學也貼出公告,表示會盡快召開會議處理,確認其錄取資格。
將「優秀辯士」寫成「最佳辯士」,我相信該學生是誤植,我反而更想探討在放榜後立刻將自我介紹寫上「醫學系確定錄取」、「Physician」等字樣背後的動機,雖然大批網友說這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炫耀」,但有沒有其它可能?
高調的背後有可能是矮人一截的匱乏
我也有曾經榜上有名的時刻,比較重大的一次是考上教師甄試時,雖然那時我沒有特別張揚,只有向父母與幾位陪我練習的老師報備,但可能大家都有在關注教甄吧,還是好多人跑來向我道恭喜。
印象最深的是,有位朋友在我的臉書留言:「恭喜上榜,妳解脫了!」我看到後連忙刪掉留言,並私訊給他:「謝謝你的祝福,但我還沒有想公開,因為我知道很多人都還在水深火熱之中。」的確,我錄取的縣市是第一個放榜的,慶幸的同時我也想顧及還在考試的人的心境。
因此我不禁會思考,那些急欲公開自己錄取的考生,究竟是怎樣的心態呢?明明自己就是過來人,應該最了解其他考生的心情呀……又或者是,放鬆了、以致於太迫不及待想分享自己的雀躍了,所以才如此無暇他顧的張燈結綵?
然而我想闡明的是,這樣高調做風的背後動機,不見得是「自以為高人一等的炫耀」,也有可能是「矮人一截的匱乏」。他一直在努力,卻始終在角落不被看見,等哪一天他終於站上舞臺,他便能夠聲張:「你們都給我看清楚了!」
而那一天,便是放榜的這一天,他的招搖也許不是想踩他人一腳以凸顯自己的嘶吼,而是「終於輪到我被尊重了」的吶喊。他稱自己是「Physician」也許不是想欺騙,而是太渴望自己有一天能真正被如此稱呼。
種種都和學習歷程一樣,是自卑過度包裝過後的自信,狼吞虎嚥吃相的背後不是傲氣,而是真的飢餓了太久。
相對剝奪感
雖然我也不認同這位高三生的做法,可我不會去他的版面留言,為什麼大批網友要如此大張旗鼓的撻伐他呢?我猜想的可能,是「相對剝奪感」。才華、履歷、家境、外貌等,已經坐擁紅利者,明明沒有做錯什麼,卻容易讓他人有被剝奪的感受;更何況只要做錯了點什麼,便會頓時成為眾矢之的。
我認為如果對這位高三生有所不滿,在自家發表意見即可,實在不需要做到去他的版面留言;而如果想要討論,發言也該遵守倫理規範,而不是以言論自由之名,行人身攻擊之實。這位高三生固然有令人微詞之處,但情緒過激的網友,其實反映出的只是自身未解的課題罷了。
成熟的光輝
同期還有一位申請數位媒體設計系的高三生,因為風格不符合主流期待,也成為網友的笑柄,但她選擇的不是澄清、不是刪文,而是選擇走出自己的步調,在自己的時區默默燃燒,甚至連放榜正取時都無須發文昭告,便讓那些關注她的網友自行查榜、自個打臉,從容而優雅的回擊了那些輕蔑。
余秋雨曾道:「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終於停止向周圍申訴求告的大氣,一種不理會哄鬧的微笑,一種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種無須聲張的厚實,一種能夠看得很遠卻又並不陡峭的高度。」我覺得這位申請數位媒體設計系的高三生,在這點上真的活出了超乎年齡的成熟,綻放出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
回到開頭所說的過度包裝學習歷程的事件,我想逆風的說,我希望這位申請醫學系的高三生仍然能順利錄取,因為一個掙扎求生的孩子,現下最需要的不是懲罰,而是教育。而錄取的同時,我也希望他能學習到:「你不必用誇耀來展示自己,也值得被好好看見。」
相信被予以理解與界線的人,更有能力綻放出成熟的光輝吧。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