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融入國文教學:用Mootion AI玩轉課文,打開閱讀的想像力
國文課不只是「翻譯」古文和背誦課文,善用AI也能打開文本想像力。國中國文教師吳品萫老師以Mootion AI結合ChatGPT,將長文改編為影片,引導學生從跨域、脈絡與觀點重構三面向探索文學,讓教室成為創意激盪的場域,也讓學生更願意靠近文本與思辨。
AI國文教學創新案例:用Mootion AI打造跨域、脈絡與觀點轉換的閱讀課。截圖自吳品萫YouTube
筆者曾分享如何透過 Mootion AI 將課文或改寫文本轉換為動畫,並探討其在國文教學中的實際應用。Mootion AI 操作門檻並不高,學生在課堂上也能快速上手。
但事實上,這項工具的在教學上的運用並不只止於將課文內容轉成動畫,更能運用於各種教學設計,且長文轉換成影片後,也有助於觀點的迅速接收 Mootion AI 的用法可參考前文。(搜尋Mootion AI,或透過邀請連結。)
以下分享在國文教學中如何用 Mootion AI 來玩轉課文,舉三例論之。
1. 跨域思考〈張釋之執法〉
要讓閱讀文本釋放亮點的方法之一是跨域思考,引導學生從不同學科角度切入文本,有助於啟發批判思維與思辨能力。
筆者在講述文言文時,會盡量找出古今之間的連結,以彰顯在當代閱讀文言文的價值與意義。這些連結點可能是與現代情境相呼應的思考議題,或者是人性中永恆不變的特質。
譬如,拙作〈法律之前,人人平等?透過國中課文〈張釋之執法〉學習換框思考的說服之道〉,即以人際溝通與說服技巧的角度切入以探討課文。見原文很長,若要在課堂上補充,時間非常有限,若保留原文觀點,用 ChatGPT 重述改編,製作成影片, 5,000 多字的文章轉換成 3 分多鐘的影片,學生可迅速接收知識點。
改編影片〈張釋之的高段說服術:從地獄職場脫困〉如下:
影片提供:吳品萫
2. 脈絡解析〈陋室銘〉
此處的「脈絡解析」是指將課文放回其寫作背景與動機來閱讀,這樣做往往能釋放出更豐富和複雜的含義,甚至可能得出迥異的意義效果。
譬如,拙作〈我是說在座的各位,都是小人:劉禹錫〈陋室銘〉原來是篇激怒文?〉一文(見此文)。
文中透過梳理史料並推測作者可能的創作動機,以更能引發中學生共鳴的「人際相處」的角度切入。一樣保留原文觀點,用 ChatGPT 重述改編,製作成影片,6,000多字的文章轉換成 5 分多鐘的影片。
改編影片〈德馨?還是得罪?——劉禹錫的人際相處〉如下:
影片提供:吳品萫
透過影片播放,課堂上可以很有效率的補充作者與文本等相關背景,除了有助於學生深化理解文本外,也有助於批判性地思考文本,促進多元角度的解讀。
3. 觀點轉換〈張釋之執法〉
敘述觀點與視角是解讀文學文本一個常用的切入點。所謂敘述觀點就是故事中是「由誰來敘述?」的問題,又可細分為「敘述者」與「視角人物」:敘述者即文本中講故事的人,不一定等同於現實中的作者。「視角人物」即文本中擔任「觀看」與「感知」等功能的人物。敘述者有可能和視角人物是同一人,也可能不同人。
敘事學中關於敘述觀點的相關理論繁雜多樣,本文旨在簡要探討不同的敘述觀點或視角如何塑造文字中的立場。以〈張釋之執法〉為例,可由不同角色的視角重述事件。用 ChatGPT 將原文分別改編成皇帝、張釋之、犯人三種觀點,均為第一人稱。再用Mootion AI 製作成短影片。以下是〈張釋之執法〉三種觀點:
皇帝:〈張釋之執法改編(皇帝視角):漢朝天子的公路秀與法律之辯〉
影片提供:吳品萫
張釋之:〈張釋之執法改編(張釋之視角):今日工作總結:差點丟官,險些掉頭〉
影片提供:吳品萫
犯人:〈張釋之執法改編(犯人視角):怎麼回事?我怎麼突然變成國家級事故?〉
影片提供:吳品萫
若時間更充裕,可分別讓學生採取不同觀點改寫原文,再製成影片。這種視角與觀點的轉換,可以學習「換位思考」。這不只是一種語文技巧的訓練。更可激發理解他人的能力。學會從不同立場的角度理解世界,是培養民主素養的核心之一。
在生成式 AI 日益普及的時代,國文教學可以不再僅僅是解釋文句或背誦課文,而是可啟發學生以多元視角來閱讀文本。透過像 Mootion AI 這樣的工具,無論是跨域結合、脈絡解讀還是觀點重構等,都可藉由動畫轉譯的方式,趣味性地激發思考與創造力。
你還記得上一次在電腦前,花了多少時間嗎?
也許你曾在深夜對著螢幕嘆氣,或在下課鐘響後,依然埋頭趕著行政工作…
如果能幫你把那些零碎又耗時的流程變簡單,會不會更輕鬆呢?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