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的同學是特教生|羅怡君: 融合教育不是期待一般生變聖人
融合教育立意良善,但若發生衝突時,一味要求一般生容忍,則失去融合教育的意義。羅怡君身為學校與家長的橋梁,提出三個心法。
圖:shutterstock
一間公立學校儼然就是一個小社會,複雜程度比起過去有增無減:包括外配家庭、重組家庭、隔代教養、假性單親等,加上可能分配到幾位特教生進班就讀,有些班級雖無特教生,但出現「疑似生」,同樣面對融合教育的挑戰。
過去在擔任家長會長期間,與各校會長交流分享彼此經驗,身為學校與家長的溝通橋梁,最感為難、也最無力的正是「學生的受教品質」。除了課業要求,家長最在意的莫過於班級氛圍與品格教育,就算不是讀書的料也不能學壞,或受到他人影響負能量爆表,影響孩子的情緒與生活。因此,當班上特教生不受控制或情況尚未穩定,就容易成為班級被討論、指責的對象。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