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影音、AI⋯速食文化入侵:教育如何陪孩子在快節奏中慢下來?
從外送、搜尋到娛樂,只要輕鬆用手指點一點就能完成。短影音文化、AI 工具的普及,讓孩子越來越難忍受等待與空白,更不習慣深度思考與持續努力。身為教育者與家長,我們不該只是擔憂,更要思考如何引導他們在數位浪潮中穩住心、慢下腳步,培養真正面對世界的能力。
Canva
我們正身處於一個快得令人眼花撩亂的時代。從外送餐點幾分鐘到家,到資訊一指即得,連情緒的表達都能用幾個表情符號或貼圖代替文字。在這樣的「速食時代」裡,省略麻煩讓生活效率提升,但同時,也帶來了一些隱性的衝擊,特別是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定性的養成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身為教育者、家長,乃至整個社會,我們都應重新審視這股潮流對下一代的影響。
短影音文化下的注意力挑戰
當抖音以極短篇幅快速抓住注意力後,YouTube 的 Shorts、IG Reels 等平台紛紛跟上,孩子們的螢幕時間被一段又一段的短影音刷滿。這些內容快速切換、聲光刺激強烈,不僅讓孩子們感到興致勃勃,更讓他們「習慣」了這種快節奏,至於內容的五花八門,他們多半取的是有趣的、惡搞的或是遊戲影片。
一支影片才看了幾秒鐘後,下一支又接著自動播放,輕鬆愜意無須多加思索;他們甚至無需選擇,只要一直滑,就能源源不絕地獲得新的刺激。本意是為了放鬆,卻再商業化的渲染環境下,孩子注意力逐漸變得短淺,耐性也在不知不覺中流失。他們越來越不習慣等待,也越來越難以承受「無聊」這件事,畢竟平時的他們是有自主選擇的權力與權利的。
科技與快思維的消費觀
快節奏的內容,不僅改變了孩子的娛樂習慣,也重塑了他們學習與思考的方式。舉例來說,AI 科技的普及讓學習變得快速便捷,但也讓某些學生逐漸依賴現成答案、圖抄寫方便;缺乏自我探索與推理意願的同時,消費了他們最有價值的創造力與思維力,也間接養成了投機取巧的處事方式。他們習慣了輸入問題就立刻得到解答,不再願意花時間閱讀與思考,更不願承受「不知道答案」的空白與焦慮,少了對多元知識探索好奇,對孩子的發展無疑是一大隱憂。
這些讓孩子不僅注意力下降,學習動機也更加脆弱。許多在職教師曾提到,以前的孩子願意為了解一個概念而反覆練習,如今的孩子則多求便捷,會因為「太慢」、「太難」、「太無聊」而變得容易放棄;近年來,社會上對於教師教學成效的歸因,孩子從自己身上找問題的能力是相較薄弱的,沒有自我覺察便很難有穩定的成長,這也是相對的。對速度與刺激的追求,讓孩子的個性變得我執與浮躁,選擇性地找到想要的,卻缺乏面對挑戰時所需要的堅韌與自省。
從引導與陪伴中重建思考力
當然,我們不應該將問題全然歸咎於科技,科技本身並沒有對錯,關鍵在於我們如何引導孩子以及如何與之相處。短影音也能成為教育的工具,AI 也能提升學習效率,端看我們怎麼用。家長與教育者的角色,是在這個充滿誘惑的環境中,幫助孩子跳脫選擇機制找尋對新事物根本的求知慾,而非單方面禁止或逃避,這樣只會引發衝突會產生背後的矛盾。教育的本質,如今因為網路的發達,早已無法隔絕風險,讓孩子具備分辨風險、管理風險以及應對風險的能力,如同大禹治水那般疏導才是良方。
因此,我們可以從日常生活中做起,引導孩子進行有意識的使用與反思。例如:觀看完一支短影音後,引導他們說出其中的重點或學到的內容,而不是讓他們無意識沉浸其中;與其禁止他們使用 AI 作文,不如讓他們對照不同同學生成的結果,進一步討論多者的差異與優劣,透過佳句的分享促進記憶,也更能為自己書寫的豐富做積累。透過這樣的方式,不僅讓孩子學會批判性思考、聆聽分享的情意,同時也保留了自主選擇與創造的空間。
教育現場、社會與家庭共同的責任
在教育現場中,我們也應該設計更多引導「深度參與」的活動。像是專題研究、生活實作、團體討論等,這些都能幫助孩子跳脫即刻回饋的框架,進入更長時間的探索與等待。教師可安排異質性小組合作的創作任務,讓孩子多方都能盡一份力,經歷從無到有的過程,學會彼此協調與反覆修正的價值,這些正是短影音世界中難以體會的深度經驗。
社會整體也應共同參與這場教育革命,不只是學校與家庭,媒體、平台業者也應肩負部分責任。例如設計更健康的推薦機制、提供更具啟發性的內容選項,甚至推出針對兒少的學習平台與創作工具。政府部門亦可介入制定相關法規,引導業者落實內容分級與使用時限,甚至為孩子獨立出專用的AI,不會立即給出答案、會引導反思、除了正向也會因為孩子語言失當給予相對應的回覆,創造一個對孩子更友善的數位環境。
擋不住的潮流,化防為用
當然,我們必須誠實面對一個現實——這樣的潮流是無法擋的。無論是家庭教育還是法規約束,都無法完全限制孩子的接觸。只要他們與同儕互動,就會接收到相關訊息與內容,我們更不可能注重到所有他們相處的細節。屏除幻想打造一個真空的成長環境的想法,更要做的是思考,如何在風暴中教孩子駕馭方向盤,而非只希望風會停止。
與其防範,不如應用。這正是我們面對速食文化最實際的策略。從中取其可用之處,例如:
1. 利用短影音的概念讓學生實作錄製podcast,主題的選定、文本的協作、腔調的學習、如何行銷的包裝概念都可以是學習的重點。
2. 善用 AI 建立個人化學習歷程並架構簡易網站分享,ChatGPT 可以設定人工智慧的專屬個性、Canva可以發布網頁甚至撰寫孩子天馬行空的代碼、NotebookLM 可以整理文本重點成心智圖,這些都是好的應用。
3. 透過 Meta FAIR 的 Animated Drawings,可以把孩子隨手塗鴉快速創作成有幾種不同的動作的動圖,孩子們看到彼此的分享都會會心一笑。
這些都是能幫助孩子更有效掌握知識的方式。只要我們願意投入時間與心力,科技與快節奏文化不僅不是敵人,甚至可以成為推動孩子成長的工具。
在喧囂中尋回節奏
孩子的個性,是在一次次的選擇與經歷中慢慢塑形的,這個過程,不會因為科技而停滯,反而更需要我們用心經營。我們要陪孩子學習等待的、什麼是值得深入的、什麼是需要反覆的,讓他們在浮躁的時代中擁有一顆穩定而堅實的心。
我們不能阻止世界變快,但可以選擇不讓孩子的靈魂跟著加速耗損。讓他們知道:有些時候慢一點沒關係,世界會因為你慢下來而變得更漂亮。
很多重要的東西,從來不會出現在三十秒的片段裡,而是藏在那些深刻的、踏實的、細細體會的內化中。
我們需要傳達給孩子的,是一種「可以快,但別永遠快」的信念。
這樣的教育,不只是新型知識的傳遞與能力培養,更是人生態度的築實,更重要的是,讓孩子知道這些轉變不只是他們的文化,我們「同在一起」。我認為,這會是我們這一代大人,最應該共同守護孩子的事,你認為呢?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