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趨勢「學分學程」、「校學士」是什麼、怎麼學?自主學習力是關鍵
108課綱推動「自主學習」,學生需要練習規劃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內容,若在高中時養成自主學習習慣,銜接大學也更能發揮。清大教授焦傳金分享,現在許多大學校系推「學分學程」鼓勵學生跨域學習,另有能打造專屬學習路徑的「校學士」制,而當探索的空間寬廣,找到自己的學習方向就更重要。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每年四月許多高三學生都在積極準備大學個人申請入學二階審查的備審資料,尤其是學習歷程檔案中的「高中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因為根據統計,全國約有85%的校系都會採計這一項,另外學生還需要提供至多800字的「多元表現綜整心得」,讓審查委員可以看到申請者在這些課外活動中的成長與反思。
自從108課綱實施以來,「自主學習」這門課讓台灣的高中生第一次可以決定自己的學習方式與內容,也是接觸學校課程以外的知識的絕佳機會,但對那些不知道自己想學什麼或學習動機較弱的學生來說,自主學習變成了一種負擔。
自主學習需要先探索,再學習
經常聽到學生說,不知道要選擇什麼領域或題目進行自主學習,其實很多時候我們是被學校的學習框架給限制住了,因為從小到大我們的學習科目總是被學校規定好,課表排得滿滿的,完全不用去思考為什麼我們要學習這些課程。
家長與老師也常告訴學生,等進入大學,你們就可以自由選擇學習科目了。但真的是這樣嗎?如果中學時期沒有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進入大學後也很難立刻找到方向,規劃自己的學習路徑。
自主學習的第一步就是要自我探索,先探索再學習,若是沒有對內探索,瞭解自己的性格與能力,及對外探索,接觸不同的人事物,那你對世界與未來就會缺乏想像。
所以高中生的自主學習不應該被視為只是學習歷程檔案中必須完成的項目,而是高中生涯中最重要的學習成長過程,因為它將影響學生未來的學習態度與學習方式。
老師與學校也應提供支持與輔導,讓學生在學習過程可以適時得到反饋,修正探索方向,最後完成所設定的目標。
大學「學分學程」鼓勵學生多元選修、跨域學習
現在大學也非常重視自主學習,因此在高中時期培養的自學習慣,進入大學後會有更寬闊的學習空間。
過去各校系強調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因此有許多必修課與專業選修課,在畢業必須達到128個學分的規範下,學生很難有空間去選修其他領域的課程。
這就好像去一家餐廳吃飯,一旦選擇了某一個套餐,主餐就是固定的,你最多只能從既定的菜單上二選一或三選一,決定你的附餐飲料或甜點。
現在許多大學校系都大幅降低必修課的數量,讓學生可以在自己的學系或其他學系進行多元選修,同時學校也會將相關主題的課程彙整成「學分學程」,讓學生在選擇這些跨域課程時有方向感,例如:清大有資訊傳媒學分學程、創新創業學分學程、法律學分學程等40多個涵蓋不同領域的學程,而且這些學分學程大多不需要事先申請,只需在畢業前修滿規定科目,符合學程要求就可申請學程證書。
這就好像在選餐時,除了主餐,還可以根據這間餐廳的其他套餐,自由組合出一道前餐或附餐,以增加餐點的價值。
最接近大學自主學習的「校學士」制度
雖然這些跨域學習與學分學程可以滿足多數學生的自我探索,但畢竟每個學生進入大學時還是有自己所屬的專業學系,因此有規定的必修科目,若是經過探索後發現自己並不適合這個專業學系,除了轉系之外,現在有些大學(例如:台大與清大)推出了「校學士」制度,讓學生可以不需要轉系,也能選修這些學分學程或領域專長,並以「校學士」資格畢業。
如果再以選餐做比喻,那就像是不用選主餐,完全以個人的興趣來自由組合出好幾道餐點,每個人的用餐體驗都是不一樣的。
校學士的制度最接近大學的自主學習,但很多人會擔心,這些學生是否什麼都學一些,但什麼都不精?其實這不僅是老師與家長的憂慮,也是很多學生的疑問。
如果學生只是修各種領域的課,但沒有將所學知識運用在解決一個真實問題上,那的確修課多元並不等同能力多元。
唯有讓學生以PBL方式學習(project based learning,專題導向式學習),藉由一個"capstone course(總整課程)*"做為畢業專題,為當前世界的問題提供一個解方,才能讓學生體會知識的價值與影響力。
老師成為學習的促進者、引路人
在這個知識保鮮期急速縮短的時代,自主學習已經成為每個學生都必須具備的基本能力,高中時期就要開始探索自己,找到自主學習的方法,進入大學後,無論選擇哪一個科系,一定要保持開放的心態,積極探索各種不同的領域,找出自己的學習方向,走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路徑。
自主學習需要引路人,老師不再單純只是知識提供者,更應該是學習的促進者。
教學者若能積極引導學生自主學習,不再以學業成績來評斷學生的學習表現,而是以專案的執行力與影響力來衡量他們的學習歷程,這樣我們才能培養真正具有創造力與競爭力的下一代。
(註)「總整課程(capstone course)」:capstone(合頂石)在建築結構上指最頂端、最後一塊石頭,功能為穩固建築的整體結構,放上這塊石頭代表建築已完工。
作為大學學習的比喻,總整課程是希望學生能將大學所學的知識轉化成一個實際專案或行動方案,解決真實問題,讓大學學習並非只是學分累積,而是有意義的整體學習經驗,也讓學生將學習成果轉變為「帶得走、懂得用」的能力。
如何帶領學校團隊,設計能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SEL的課程?
自主學習已成為108課綱的核心精神,社會情緒學習(SEL)今年起也被正式列為未來世代必備的非認知能力之一。《翻轉教育》最新實體工作坊「SEL X自主學習的團隊領導」,邀請專家與校長分享交流,探討如何讓SEL不只是口號,而能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部分?以及學校如何透過自主學習課程,幫助學生找到熱情與天賦?立即了解》【校園領導力高中組】SEL X自主學習的團隊領導
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