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走過情緒低谷:老師日常能做的五種支持行動
孩子陷入情緒低谷,老師能怎麼陪伴孩子?有時孩子最需要的不是立即改變現狀的建議,而是有人願意陪他撐過當下的日常。專輔老師菜桃老師分享支持陪伴情緒低谷孩子的5個重點。
陪孩子走過情緒低谷:老師日常能做的五種支持行動。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當孩子陷入情緒低谷時,最需要的往往不是立即改變現狀的建議,而是有人願意陪他撐過當下的日常。
老師們雖然不一定有一對一的治療時間,但你每天的一句關心、一個眼神、一次行動,都可能正是孩子爬起來往前走的原因。
菜桃老師在這邊幫大家整理了陪伴情緒低谷孩子的五個重點,讓老師們在教室中面對這些孩子時有一些參考方向。(延伸閱讀:看見孩子的情緒求救訊號:老師如何辨識憂鬱與自殺風險?)
1. 從日常出發:不怕熱臉貼冷屁股的關心
在孩子的校園生活中,導師就像是班上的大家長。如果學生能在學校裡感受到老師的關心,那可能是他們撐過難關的重要支持。
日常的關心可以從孩子飲食、睡眠、作息開始,「昨天吃什麼?」「泡麵買什麼口味?」「昨天幾點睡?睡得好嗎?」這些簡單的問候都是相當重要的連結。
如果學生願意表達難過、低落的情緒時,老師可以依照自己的風格,先給予簡單又穩定的安撫。如果有機會跟孩子個別聊聊,可以運用以下的回應方式,讓孩子感受到被理解與接住
- 「原來是這樣啊……」
- 「聽你這麼講,我才知道你心裡有多難受」
- 「難怪你會這麼難過/傷心/生氣……」
- 「如果是我遇到這樣的事,可能也會覺得很挫折」
這類語句不帶批評、不急著給建議,而是讓情緒有機會被看見、被接納。
「有時候,老師的一句理解,勝過千言萬語的安慰」
2. 讓行動帶動情緒:陪孩子慢慢「動起來」
當孩子處於長時間情緒低落或憂鬱的狀態時,會進入一種「什麼都不想做」的停滯期。不只日常活動提不起勁,就連過去曾經喜歡、擅長的事情,也可能完全失去動力。
這種「不想做→什麼都不做→情緒更低落」的過程,很容易形成惡性循環。短期內好像逃開壓力,但長期下來,孩子也會越來越陷入「我做什麼都沒意義」的無望感。
我們可以從三種層面活動開始,鼓勵孩子讓生活持續「動起來」:
- ✅ 日常活動:抄聯絡簿、整理個人空間、協助教室環境、幫忙排桌椅
- 🧼 必要活動:出席點名、完成一小部分作業、參加固定課程
- 🎨 可能會愉快的活動:校園散步、打球、聽音樂、畫畫、做勞作
重點不在於孩子做得多好,而是從「最簡單的事情開始」、「做一點點也沒關係」,慢慢恢復行動力。只要行為開始動起來,情緒也會一點一滴地受到帶動,比較不容易長時間處於低潮。
3. 吃得下,是療癒的第一步:協助孩子穩定飲食
在憂鬱發作時,「沒胃口」是常見的生理反應之一。長期壓力的反應機制會消耗身體中製造情緒相關神經傳導物質的材料,而不進食就等於讓情緒系統雪上加霜。導師若能溫和的鼓勵孩子至少吃一點點午餐、喝一點熱飲,對大腦的情緒處理系統來說相當重要。
菜桃曾經遇過班級導師在憂鬱症孩子完全沒有胃口時,泡杯阿華田給孩子喝,孩子不只開口補充了大腦所需的養分,更是收到了滿滿的關懷和溫情。
◆ 為什麼「吃東西」很重要?用一個比較簡化來說,當我們長期處在壓力大、情緒低落的狀態,身體會分泌大量的壓力賀爾蒙(像是皮質醇),這些賀爾蒙會促使身體啟動「緊急備援系統」,把蛋白質裡的胺基酸分解為葡萄糖,來快速補充能量。 但問題來了,這些被分解的胺基酸(如酪胺酸、色胺酸),原本就是用來合成情緒相關的神經傳導物質的原料(如:多巴胺、腎上腺素、血清素) 當身體一直在應對壓力,這些「好心情的原料」可能會被優先拿去當作能量使用,導致我們情緒更容易不穩、動力更低落。如果這時又加上飲食不正常、營養不均,身體沒有足夠的資源補回這些原料,情緒就更容易陷入惡性循環。 |
4. 調整不是放棄:彈性回應孩子的學習狀態
處在憂鬱症狀下的孩子,往往會伴隨專注力下降、思考遲緩與活動力低落等現象。當原本的學習表現無法維持,他們很容易陷入「我沒救了」、「我果然很差」的自我否定循環。
如果我們一味要求孩子維持原本的學習標準,可能會讓他們更加挫折、自責;但如果完全不要求任何學習表現,又可能反過來加深他們對「自己什麼都做不到」的無能感。
這就是最需要老師師智慧拿捏的時刻。
面對憂鬱發作期的孩子,彈性調整學習要求是必要的支持策略,但調整的幅度應該根據孩子當下的狀態而設定,重點是幫助他聚焦在「我現在能做到什麼」。
舉例來說:
- 原本要寫五題數學題,先從寫一題開始
- 原本要繳交完整學習單,改為以口頭說明取代書寫一部分
- 原本要上台報告,改為在老師面前練習一次就好。
暫時撇開過去的成績與表現,重點是孩子「此刻」還能做到什麼。即便只是小小的一步,也要讓他知道:「你有做到,而且我有看到」。這不是為了讓孩子輕鬆,而是幫助他們在最困難的時刻,仍然維持一點點對自己的信心和掌控感。
5.打造溫柔支持網:讓陪伴不只靠一個人
同儕是兒童青少年影響力極大的支持來源。對憂鬱傾向的孩子來說,若身邊有朋友持續關心與陪伴,當然有助於社會支持的建立。
但挑戰是:陪伴其實並不容易
許多同學可能在陪伴過程中反覆經歷「熱臉貼冷屁股」的感受,例如:說了好多話、傳了好多訊息,對方卻只回「喔」「沒事」,甚至完全不讀不回。長期下來,陪伴者容易感到無力、挫折,甚至也被情緒拉進低谷。
因此,班級導師可以這樣安排:
- 邀請2~3位具有關心特質的同學,組成輪流陪伴的小網絡
- 他們可以在生活與社群中自然地互動、關心與陪伴
- 若有留意到危機訊號,適時向導師回報(如社群貼文出現異常行為、言語有尋死暗示)
然後,請務必讓這些陪伴者知道:
- ✅ 他們不需要變成心理師,一定要深聊同學的困難
- ✅ 也不用像直升機空降,每一件事情都要幫他做、幫他解決
- ✅ 日常的一句問候、一起走去科任教室、假日傳個貼圖,就是很棒的陪伴了。
更重要的是,如果陪伴者感到疲累或壓力太大,一定要讓老師知道。因為再有愛的人,也需要喘息與輪班。
你可以跟他們說:「有時候,一句『你今天還好嗎』,或是一張LINE貼圖,就已經是在幫朋友撐過今天了。」
這樣的陪伴,不需要多完美,但可以持續而溫柔。
讓孩子知道有人願意同行、有人相信他
在陪伴孩子的路上,我們無法代替他們經歷情緒的風暴,但可以讓他們知道,在這段艱難的旅程中,有人願意同行,有人相信他可以慢慢走出來。
你的一句問候、一杯熱飲、一個小小的彈性安排,或許當下看起來微不足道,卻可能是孩子走過情緒低谷的轉捩點。
願每位老師的日常溫柔,都成為孩子人生裡,那些值得記得的光亮。
*內容轉載自【菜桃老師的遊聊室】粉專
學生爆發性情緒行為如何應對處理?最新直播課程
班有特殊生/疑似生,無論是普特生衝突、親師溝通、情緒行為應對⋯⋯讓老師心力交瘁?《翻轉教育》推出最新系列課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打造普特融合班級」,系列4堂課程邀請講師分享實務策略與關鍵心法,讓老師靈活從容應對各種情境,破解融合教育班級經營難題。(課程優惠倒數中!看更多課程資訊)
菜桃老師將於課程中分享孩子的情緒調解原理,幫助教師了解應對學生情緒行爲問題,有哪些關鍵的處理原則、技術菜單。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翻轉教育學院教學力學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打造普特共融班級。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