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髒話」開始的對話

「髒話」對低年級孩子而言,是一個既好奇又掙扎的詞彙,常在模仿與守規間拉扯。此時與孩子們討論,能讓他們先思考:「髒話」這個看似敏感的題目,不一定只是表面預想的「髒」。當孩子們一一說出自己說髒話的情境、不說髒話的理由,進行一場哲學與思辨的探索,也是在品格塑形前,先展開一場理解情緒與尊重他人的練習。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髒話」開始的對話。 楊舒淵

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髒話」開始的對話。 楊舒淵

本文重點摘要

擔任志工家長的我,會想要在孩子班上晨光時間的兒童哲學課帶他們談「髒話」,主要有兩個契機:一個是某天在跟孩子講話時,不知道講到他什麼傷心處,他突然紅著眼眶大吼說:「你不知道社團的同學經常對我講髒話嗎!」。忘記我們後來的對話了,但我深深記得他吐出的委屈。

另一個是某次我在帶課時,因為用大拇指跟食指拿著粉筆,自然而然的用中指點同學回答問題,他們就說:「齁~老師你比中指~」然後全班開始起哄。心中的白眼差點沒翻到腦後的我想著:「好,改天我們就來談談『髒話』!讓你們知道髒話也是可以從哲學來思考的。

孩子眼中的髒話:情境、用途與界線

 我們目前用了兩週來討論「髒話」。在第一週,因為這個話題實在太勁爆了,就像「屁」這個有點禁忌的語詞居然升級成「屁屁偵探」這個故事主角,這種惡趣味讓孩子的興趣直線上升一樣,當講台上的老師要大家分享聽過的髒話時,真正是眾聲喧譁,讓我一度想緊閉教室的門窗…… 

由於反應實在太熱烈,第一堂課我只用了〈低年級的兒童哲學課:從「玩」想起〉提到的「仔細聆聽」跟「梳理」兩種方法,簡單說就是收集資料,但收集這些談資其實是有目的的。

  • 引導記要:方法有仔細聆聽、梳理、重組、類比、推理五種。每個大人只要抱持著開放的心態,都一定做得到。

我先在黑板上寫了兩個題目:第一是「什麼是髒話?」請同學把他們聽過的髒話分享上來。同學分享了哪些髒話我就不寫來傷讀者眼睛了,只能說低年級的孩子也真是見聞廣博(?)。

重點是第二題的「什麼時候會說髒話?」他們分享了什麼呢,有:吵架、討厭、開心、好笑、不爽、比賽輸掉、生氣、被欺負、跟朋友玩鬧、別人很爛、嚇到、撞到覺得痛。

相信讀者一定也跟同學一樣注意到了,我們不是只有遇到負面情況的時候會說髒話,正面的狀況也會。像是 跟同學打鬧時,可能會笑罵道:「去死啦,你很神經誒。」

另外,有些情況也不一定是在「罵髒話」而是在「說髒話」,不見得是帶著貶抑、羞辱之類的情緒的,像是…
比賽時隊友漏球了會講:「靠,專心一點啦。」
打電動輸了會說:「WTF,我竟然輸了!」
腳踢到桌腳時會說:「Shit! 好痛!」

在這邊,基於不帶評價的中性態度請孩子分享「什麼時候會說髒話」時,聆聽、梳理一下,會發現「髒話」這個題目不一定會是通常所預想的「髒」,還可能有其他的屬性。

  • 引導記要:要聽到孩子的真實聲音,讓他們感受到這是個可以暢所欲言的安心場所是很重要的。不先批評他們給的答案,甚至先稱讚他們答案中的優點,都會有所幫助。

 接下來我繼續進行梳理的工作,我開始逐個情況調查「在這種時候你會說髒話的人請舉手。」結果是,每一個情況都有人舉手,但沒有一個情況是全部的人都舉手。這讓我好奇的追加了一題:「每一個情況都沒舉手的人請舉手。」五隻小手舉起來了。值得追究的問題來了——為什麼這幾位同學很可能不管在什麼情況下都不想/不會說或罵髒話呢?

  • 引導記要:「推理」一下,每個情況都有人沒舉手一定有其原因。

與孩子們思辨為什麼選擇不說髒話?

因為40分鐘的課程已經接近尾聲,我趕緊請這五位同學分享他們的理由,然後告訴同學:「我們下個星期就來聽聽他們為什麼會這樣想。」那麼,我收集到哪些理由呢?下一段開始請各位看看第二堂課的討論吧!

第二堂課的黑板記錄

第二堂課的黑板記錄。楊舒淵

「為什麼不想說髒話?」是我們髒話討論的第三個問題。究竟這五位不管遇到什麼情況都不想說髒話的同學是出於什麼理由呢?以下用ABCDE代表這幾位同學,其他英文符號表示其他同學。

A:「我的理由是『不喜歡說』。」
我:「為什麼不喜歡說呢?哪邊讓你討厭?」
A:「我覺得髒話很難聽。」
我:「很難聽跟不喜歡說是兩件不同的事,為什麼你會把它們連起來呢?」
A:「嗯……因為我不想要讓難聽的話從自己的嘴巴說出來?」
我:「說得很好喔!」

  • 引導記要:運用「梳理」,幫助孩子說出不同概念的關聯。

B:「我是因為『就不想說』。」
我:「為什麼啊?」
B:「嗯……因為家裡有規定不能說髒話。」
我:「喔?那家裡如果沒有這個規定了呢?譬如有一天你媽媽因為踢到桌腳,痛得大叫一聲『Shit!』。然後她就跟你說:『啊,媽媽講髒話了,因為媽媽不能以身作則,所以今天開始取消家裡不能講髒話的規定。』」
B:「我家應該不會這樣吧……」
:「哎唷,就假如一下嘛!」
B:「那……我還是不會說,因為我已經習慣不說髒話了。」
我:「很好喔,原來你是因為養成了習慣,所以自然而然就不會想說髒話。」

  • 引導記要:使用「推理」設計一個假想的狀況,讓孩子講出更貼近心底的理由。
     

C:「我是『自己不愛聽到髒話,所以不說』。」
我:「那你的理由跟A是類似的囉?」
C:「可以這麼說。我不喜歡聽到髒話,覺得髒話會弄髒我的耳朵。所以我自己也不講髒話,因為不想讓髒話弄髒我的嘴巴。」
我:「哇!很好的比喻誒。所以不管是哪一種情況,即使是在跟同學笑鬧,你也不會講『屁啦』之類不是在罵人的話囉?」
C:「嗯。因為這不是好聽的話。我們好好說話也可以跟同學玩得很開心。」
我:「大家聽到了嗎,本日金句喔,『好好說話也可以玩得開心』。」

  • 引導記要:由於兩位同學的意見相似,就可以使用「類比」並請同學換句話說。由於換句話說通常會有差異,就有機會得到新的內容。

D:「我認為嘴巴是自己的,自己可以管好自己的嘴巴。」
我:「你說得對。可是有些人可以管自己的嘴巴但卻不去管,這該怎麼說?」
D:「我覺得他們應該要管,因為太常講髒話會變成壞蛋。」
:「我有時候會講髒話,可是我不是壞蛋啊!」
D:「嗯……因為講髒話是在罵人,會讓人不舒服,這樣的人是壞蛋。」
我:「喔!我想D幫我們增加了一個會講髒話的情況,就是『欺負人』的時候。大家原本有提到『被欺負』,但沒有想到『欺負人』。D做了很好的補充喔。」
D:「講的還讓我想到,我要修改一下,『故意』講髒話罵人才會變壞蛋。像是哆啦A夢裡面的胖虎,他就是故意欺負人,搶別人的玩具,同學的東西不是他的啊,他這樣欺負弱小就是壞蛋。」
F插話道:「胖虎打人已經是暴力不是髒話了吧哈哈!」
我:「D說得很棒!他又帶出了『故意』的概念,故意講髒話是不把同學當同學,是在欺負人,如果經常故意這麼做,當然就是壞蛋了。回到他原本說的,因為我們的嘴巴是自己的,如果我們『有意』管好自己,那至少我們就不會是壞人,也可能像B一樣,養成不講髒話的好習慣。」

  • 引導記要:透過「仔細聆聽」可以聽出D一開始沒有辦法清楚表達自己的意思,可以適時運用「梳理」幫他提出關鍵詞。另外,由於時間快結束了,加上目前已經有幾個不錯的回答,所以可以開始透過「重組」幫同學整理所得。

我:「E,因為時間的關係,我們今天就先不討論你說的『因為宗教戒律所以不說髒話』了好嗎?」
E:「好的。」

最後為這場對話做一個總結

我:「聽完四位同學的分享完不講髒話的理由,我們來整理一下:好好說話也可以玩得很開心,我們可以管好自己,不要故意讓髒話弄髒別人的耳朵也弄髒自己的嘴巴,這樣是有意的愛護自己也尊重別人。慢慢的,我們就會養成不講髒話的習慣,也許會變成更好的人,至少講話也文雅一點。大家可以參考一下他們的做法喔!今天的課就上到這邊。」

F突然舉手:「老師我有一個問題。」

我:「請説。」

F:「不講髒話很好,可是這個世界上一直以來就是有髒話啊。這樣不是很矛盾嗎?」

我:「很好喔,你問出了一個哲學家會思考的問題!我們下星期再討論吧!」

  • 引導記要:F真的提出了很棒的問題,給他一個大大的稱讚吧!這樣可以期待下次有更多同學提出好問題、好見解喔!

延伸閱讀

楊舒淵 楊舒淵

楊舒淵

志工家長、竹科實中哲學教師

2012年開始哲學教育工作的兩寶爸。大寶上小一後開始擔任班級志工,在晨光時間帶小朋友「感受」哲學,分享想法,發掘並堆砌自己的思想寶箱。現在的目標是在大寶三年級結業前,寫出一本哲學奇幻小說並送給他。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