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體育:學校課程、親子互動到樂齡,每一個人都適合的運動
適應體育是什麼?體育的核心不只是競爭,更應該是所有人都能參與、享受,選擇作為休閒日常的消遣,也因此「適應體育」逐漸受到推廣與關注,但要讓運動真正成為「為每個人設計」的美好活動,不只是特教老師或體育老師可以單獨完成的任務。
圖片來源:Aflo Images
本文重點摘要
什麼是適應體育?
當我們談論體育這件事時,許多人會聯想到競技場上的比拼、體能訓練的極限挑戰,甚至是強調速度、力量、耐力的體育活動。然而,體育的核心並不只是競爭,它更應該是一種讓所有人都能參與、享受其中的活動,被選擇作為休閒日常裡的消遣,又或身心舒緩的調劑,透過「修正式的體育活動」來讓大家都能活動自己的身體,這便是適應體育所希望帶給我們的正向影響。
適應體育透過不同於制式規章的體育形式,旨在讓不同能力與需求有別的人都能夠參與。
這種調整可能涉及運動器材的改良,例如透過輕量化、柔軟化的球類來降低受傷風險,加大球具讓操作者更容易擊中目標物;可能是在規則上進行變動,例如減少比賽的競爭性質,讓每位參與者都有機會完成動作的可能;也可能是在教學方式上做出適應,例如運用更趣味的指導口吻、增加人員合作性遊戲,讓每個人能夠從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
應用於場域的現況與落實
適應體育的概念目前在特殊教育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許多學校和社區中心已經發展出針對身心障礙學生的體育課程。
例如,對於行動不便的學生,教師可能會設計坐姿排球或輪椅籃球,調整網高框高,讓他們同樣可以參與運動;對於視障學生,可以使用內含鈴鐺的足球或透過聲音引導來進行運動,確保他們也能享受體育帶來的樂趣。
現在也已經有多項專門為身心障礙者所規劃的體育競技項目,也有不少已經是帕拉林匹克奧運的固定比賽內容,而其中「地板滾球」就是一項很好的例子。無論是輪椅選手還是視障選手,他們都能在擲球的過程裡找到運動所帶來的暢快感,帶來的影響也絕對不只是生理上,心理上因為場上的回饋與場下的掌聲,更是「We can」的聲音鼓舞了他們本身的自信建立。
然而,適應體育的概念並不僅限於特教領域,它同樣適用於一般家庭與學校教育之中。許多家長可能認為孩子不喜歡運動,或者在團體運動中總是無法跟上其他孩子的節奏,這時候適應體育的做法就可以幫助孩子們找到合適的運動方式。
例如,在家庭互動中,家長可以調整遊戲規則,讓年幼或體能較弱的孩子也能夠減量操作參與,或是更換運動用具,而不是只能作為旁觀者。學校在設計體育課時,也可以透過變化教學方式,如增加團體合作型的運動,讓組內每個角色分別有不同的任務,有著不同的分數規準,又同樣包含競爭,但能鼓勵所有學生投入其中。
推廣與希冀,從社會共鳴做起
適應體育的概念具有很高的價值,但它的推廣仍然面臨許多挑戰。目前,適應體育的推行大多仍侷限於特殊教育範圍,而未能成為主流體育教學的一部分。許多第一線教師和家長對於如何進行適應體育的課程規畫仍然不甚了解,許多孩子還沒有辦法有這類的體驗。
此外,社會大眾對適應體育的認識仍然不足,多數人仍將體育與競技勝負掛鉤,注重電視上鎂光燈的亮點,卻忽略了體育的本質應是促進身心健康與社交互動。
適應體育除了為特殊障礙設計,在樂齡族群中同樣具有極大的應用潛力,像是年長者在體能上可能無法參與高強度運動,但透過調整運動方式,如水中有氧、緩步太極、桌上冰壺、更或是透過不同的簡易道具拼湊,他們同樣可以享受運動的樂趣,提升身心健康,更達職能治療與間接的復健效果。
要讓適應體育成為社會共識,我們需要更多的教育推廣,讓「大家一起」來做這件事情,學校裡這不單是特教老師的任務,也不單是體育老師的任務,當教學現場的大家一起共備為了孩子客製,不僅體育課或職能課,在綜合課或是其他結合跨科的部分都能有更大的教學突破。
只有當適應體育的概念被廣泛接受,所有人才有機會在自己的能力範圍內享受運動帶來的好處,特別是學生把觀念與做法帶回家與家人分享後,家人也一齊開始動起來,更能體現「分享」所帶來的影響力。
期與祈
體育的意義不該只存在於競技場上,它更應該是一種讓所有人都能共享的美好經驗。適應體育或許有部分涵蓋競賽性質,但不單為創造激烈的競爭,而是希望每個人都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運動方式,並且透過運動來提升生活品質。
我們期待適應體育能夠成為一項珍貴的運動哲學,對全民適用,而不僅僅是針對特定族群的補充方案。近年來,除了全國特教學校適應體育運動會的大型賽事,已經有不少教育單位也舉辦了適應體育相關活動,諸如夏令營、徵文、微電影等等的分享都讓大家都更認識適應體育。
不論是親子間的互動、學校中的體育課程,還是樂齡族群的健康促進活動,都能夠因為適應體育而變得更加友善與包容。未來,希望我們能夠打破傳統對體育的定義,不再只關注成績與競爭,而是強調運動所帶來的健康與快樂,並且讓每一個人都能夠在運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位置!
讓我們攜手推廣適應體育,讓運動真正成為「為每個人設計」的美好活動,讓心頭的阻礙不再、陰影漸散。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