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你看到的是什麼?從依附關係談情緒調節的根基

當孩子情緒崩潰時,你看到的是什麼?有時孩子不是故意情緒失控,而是在用他知道的方式求助。專輔老師菜桃老師分享,孩子情緒調節能力與「依附關係」有密切關聯。當我們理解孩子的心理模板,就更能在崩潰時穩住自己、陪他走過那段混亂,也有機會成為幫助他重建安全感的那個人。

shutterstock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在教室或家庭裡,我們常看到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反應:有些人低頭悶氣,有些人哭過就好,但也有孩子像顆火藥桶,一點挫折就情緒爆炸,讓大人手足無措。

這些情緒反應背後,其實反映的是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也就是他們如何從痛苦回到穩定。而這種能力,與孩子早期和照顧者建立的「依附關係」有密切關聯。

一、什麼是依附關係?─孩子情緒調節的起點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John Bowlby)提出「依附理論」,指出孩子天生會尋找能帶來安全感的大人,當孩子在難受的時刻,如果有一個穩定的照顧者能夠回應他們,幫助他們從混亂或難受的狀態回到平穩,他們便會逐漸建立對世界的基本信任,並且相信:「大人是可以依靠的,我是值得被照顧的。」

例如當嬰兒哭泣時,我們大人會試著找到原因並給予安撫──像是餵奶、輕揉撞到的部位──讓他的感受從強烈的痛苦轉變為可忍受的不適,甚至逐漸平靜下來,這正是一種「調節」。

正因為有著這些調節經驗的累積,孩子會逐漸與照顧者建立起安全的依附關係,並且相信:「當我難受時,有人會陪伴我、幫助我,我知道自己不是孤單的」。這份信任讓他們更勇於探索世界與面對挑戰,

也就是說,有著這樣的相信,孩子在面對個人挫折、師長指正、同學拒絕的外在情緒壓力時,能夠有比較好的情緒調節來應對,而不會馬上崩潰。

依附關係就像是一個內建的心理模板,影響著孩子對世界的基本信任。當孩子面對新的環境或挑戰時,他們會依循這個模板來應對壓力,運用這個模板去接觸他們所遇到的人際關係。 

二、依附類型─孩子看待世界的內建心理模板

心理學家約翰・鮑比及瑪麗·安斯沃斯(Mary Ainsworth)等後續學者進一步將依附關係發展出四種類型:安全型依附(Secure Attachment)、焦慮型依附(Anxious Attachment)、逃避型依附(Avoidant Attachment)、混亂型依附(Disorganized Attachment)。每一種類型都帶著過去特定的成長經驗,然後形成看待自己與看待人際關係的信念,並形成不同的情緒調節能力。

 

(一)安全型依附─有你在,我就敢去闖

從小有穩定的大人陪伴調節情緒的經驗,會讓孩子相信:大人是可以求助的對象,自己也是值得被幫助的人,這個關係可以表達痛苦與難受

這份信任會在關係中形成一個心理上的「安全基地」—當我外出冒險時,我知道你會在遠方為我加油,當我跌倒受挫時,我也知道可以回到你身邊,得到擁抱、安撫與重新出發的力量。

這個「安全基地」不僅幫助孩子適應分離與探索新事物,更是長遠的心理支持。隨著年齡增長,孩子會面對更多壓力與挑戰,即使仍會感到挫敗,但他們較能調節自己的情緒,或主動尋求協助,一起度過困難時刻。

 

(二)焦慮型依附─你會一直在嗎?還是會不理我?

這類孩子的成長經驗中,大人對他們的難受有時回應、有時不回應,或是面對孩子的痛苦,大人更是焦慮與不知所措,孩子在情緒需要時因而得不到穩定的支持。

因此,他們在關係中極度渴望安全感,需要很多確認,他們極度需要他人協助情緒調節,卻也懷疑自己是否值得被愛與被幫助。

當遇到壓力伴隨的負面感受來臨時,孩子很容易出現過大或是誇大的反應,努力想引起大人的照顧和注意,希望可以藉此得到大人的協助調節。有時這樣的情緒會讓人感覺帶有控制性。

簡單來說,大人對孩子的痛苦感到焦慮不安,孩子也對關係感到焦慮不安,因而來努力確認、維繫與大人的關係。

「在焦慮型依附孩子的世界裡,『這個人是安全的』這句話,從來不是一個篤定的肯定句,而是一個反覆盤旋在心中的問句──這個人真的安全嗎?他會不要我嗎?我可以信任他嗎?」

 

(三)逃避型依附─我沒事,我自己來就好

逃避型依附的孩子,在過往的痛苦或不適時,可能經歷大人的淡化、拒絕或忽略。缺乏調節經驗和機會的他們,學會壓抑情緒、縮減需求,將感受藏在心底。

這些孩子長大後看起來都頗獨立成熟,可以照顧好自己,卻也可能顯得情感疏離、過度理性,難以與人建立情感連結。

他們習慣不表達脆弱、不向他人求助。當進入青少年階段,課業、人際壓力增加時,如果缺乏出口與支持,可能陷入無力、無助與無望,進一步成為憂鬱或自我傷害的高風險群。

「在逃避型依附孩子的內心世界裡,「求助」不是一種選項,因為他們根本不相信有人會幫助自己。他們習慣默默承受,習慣靠自己,彷彿早已對他人失去期待。」

 

(四)混亂型依附─最愛我的人,也是最讓我害怕的人

混亂型依附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常經歷在極愛與極恨、親近與傷害間反覆擺盪的關係。舉例來說,成長於受暴家庭的孩子,在痛苦哭泣時可能遭遇拳打腳踢,而事後照顧者又極度懊悔、給予過度補償,但下一次情緒爆發時又再次施暴。

這讓孩子內在出現極大混淆:「當我痛苦時,我不只沒被安撫,反而被傷害;而傷害我的人,又是我生活中很依賴,平時又會照顧著我的人。」

在這種經驗中,孩子的情緒調節系統幾乎瓦解。他們對外界壓力刺激的反應強烈且持久,特別是當這些刺激來自「關係」,如被老師指正、被同學拒絕,或是個人挫敗擔心被嘲笑等,更容易出現崩潰或爆炸情緒,且缺乏穩定自我調節的能力。

 「對這些孩子而言,整個世界是充滿威脅的。沒有哪一段關係是穩定可信的,沒有哪一個人是真正安全的。他們就像時時處於備戰狀態的小小士兵,一邊渴望被愛,一邊又害怕再度受傷。」

 

三、成為孩子的貴人──打造新的心理模板

由此可見,安全依附對孩子情緒調節的發展相當重要。

大多數孩子在被稱讚、參加同樂會等正向情境中,情緒自然穩定,這時依附關係如同手機的背景程式在幕後運作。然而,當孩子面臨壓力或威脅(如分離、挫敗、被指責或排擠)時,內建的依附模板就會啟動,影響其情緒反應與行為模式。

一個重要而令人安慰的事實:依附型態並非永遠無法改變的命運。即使個體早期經驗的是不安全依附,他們仍有機會在後續的生命歷程中與其他重要他人─親友、老師、伴侶─建立起不一樣的依附關係。

換句話說,即使孩子過去的成長充滿挑戰,若在後天遇到能理解與陪伴他們的貴人,也有可能重建出一個不同的心理模板,帶來穩定與轉變的可能。

重建安全依附的關鍵,便是在孩子難受、崩潰時,協助他們從爆炸與混亂的情緒中慢慢回穩。這樣一次次的「共同調節」,孩子漸漸就會補足過去所缺乏的情緒調節經驗,進而發展出自我調節的能力,也為日後面對壓力與挫折打下心理基礎。

 

四、關於「情緒調節」,我們要記得的事

有一個重要的提醒是,「調節」並不等於「遷就」。我們仍需對孩子的某些行為做出清楚設限,幫助他理解界線與規則。有規則、可預期的環境,本身就是孩子建立安全感的重要來源。

我們陪伴孩子調節的是─那些遇到規則、限制、碰壁的不舒服和挫折。隨著這些調節經驗的累積,孩子漸漸的會有足夠的情緒調節能力,在未來每一個有規則有界限的環境與關係中好好長大。

當孩子在你面前崩潰時,他其實不是「故意找碴」,而是在用他能表達的方式,說出:「我需要你。」

我們可以做的是,而是先穩住自己,陪他一起走過那段混亂與不安。每一次共度的情緒風暴,都是為孩子鋪一條通往安全感、自我接納與情緒穩定的路。

別小看你在他身邊那一刻的溫和與堅定,那正是一種正在改寫孩子內在地圖的力量。

 

最新直播課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

班有特殊生/疑似生,無論是普特生衝突、親師溝通、情緒行為應對⋯⋯讓老師心力交瘁?《翻轉教育》推出最新系列課程「融合教育班經實戰攻略:打造普特融合班級」,系列4堂課程邀請講師分享實務策略與關鍵心法,讓老師靈活從容應對各種情境,破解融合教育班級經營難題。(課程優惠倒數中!看更多課程資訊

菜桃老師將於課程中分享孩子的情緒調解原理,幫助教師了解應對學生情緒行爲問題,有哪些關鍵的處理原則、技術菜單。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系列4堂課程,邀請資深導師 x 特教老師 x 專輔老師 x 領域專家,不同專業視角分享。點擊圖片了解更多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大專院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輔組博士班。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兒童青少年諮商、遊戲治療、親子遊戲、生涯發展教育、社會情緒學習、正向行為支持。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