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該具備哪些思維與素養?AI衝進教室後的教學轉型

學生需要AI素養的教學引導,老師同樣也要迎接變革!當AI大舉衝進教室,教與學的本質正悄悄轉變。AI不只是加快備課、輔助教學的工具,更挑戰我們對學習過程與教師角色的傳統認知。從教學思維到課堂互動,教師需要重新思考自己在教學中的位置與價值、提升專業素養,以適應變動的教育環境。

AI工具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

AI工具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

 我們的寫作工具也塑造了我們的思想
 Our writing tools are also working on our thoughts 〈尼采〉

這句話,或許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貼切我們眼下的時代。前幾日有幸參與了吳穎沺、詹明峰兩位教授的工作坊,其中也深入探討了生成式 AI 對我們思想可能帶來的影響。

近年來,人工智慧技術快速發展,生成式人工智慧(Generative AI)引發全球關注,不僅改變了人們的工作方式,也為教育領域帶來革命性的變化。

在教育現場上,生成式AI也帶來許多的變革,不僅能作為教學、學習、評量與輔助的媒材,為學生提供創意思辨、發現問題、理解知識、結合專業知識的反思回饋,並動態根據學習情況給予引導回饋(盧宇、余京蕾、陳鵬鶴、李沐,2023)。

然而,面對這項強大的新科技,一個核心問題浮現:AI 工具在教學現場,究竟應該扮演什麼角色?身為第一線的老師,我們又該如何看待、應對這個科技發展下的產物?研究指出,若教師缺乏相關的專業培訓,要將生成式 AI 有效融入教學並非易事(Kotsis,2024)。這是否意味著,AI 帶來的,更多是額外的挑戰與負擔?

或許,我們可以回到尼采的那句話來思考。工具,確實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模式。 回想過去:

  1. 手寫時代:我們或許需要字字斟酌、反覆推敲,從架構到語句都需深思熟慮才能下筆。思考是線性且精煉的。

  2. 電腦文書時代:我們可以先發散思考、捕捉靈光乍現,快速搭建架構,再填充細節。思考變得更具彈性與迭代性。

  3. AI 協作時代:我們更側重於「提問」的品質、概念的生成與框架的設計。文字的細節鋪陳、甚至初步的內容草擬,或許能交由 AI 協助。思考的核心,可能轉向了更高層次的策略規劃與批判性評估。

不同的工具,帶來了不同的認知側重,也形塑我們看待、拆解、處理問題的方式。

關鍵在於認知到:AI 始終是我們「展現想法、達成目標」的途徑,而非取代思考本身。過度依賴 AI 而放棄獨立思考,反而會帶來反效果。

正如 Kotsis(2024)的研究提醒,當學生過於依賴 AI 提供的答案,可能削弱其自主學習、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的能力,降低學習過程中的主動參與和深度探究。換言之,AI工具不只是輸入產出的過程,更像是與人類互相共做的協作工具,那麼,在過程中有效的與AI溝通(下指令、提問、討論)是發揮其價值的關鍵,需要學習如何清晰表達問題情境、指定回應方式,並透過對話加深自身理解。

當 AI 改變思維,思維也將改變教與學

  1. 教師角色轉變:從主要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設計者,協助學生善用 AI 進行探索、提問和創造。

  2. 學習方式革新:AI 有助於推動專案導向學習(PBL),讓學生更容易「從做中學」,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成果。

  3. AI 素養普及:如同讀寫能力,有效運用 AI(AI Literacy)或許將成為未來的基本素養。

不僅如此,AI 在提升學習動機與效率上,也扮演著有趣的角色:

  1. 快速看見成果:AI 能將學生的想法(例如一個概念、一個設計草圖)快速轉化為初步的具體成果(如文字、圖像、程式碼),縮短了從「想」到「做」的距離,帶來即時的回饋感與成就感。

  2. 克服學習曲線:對於需要較長學習曲線的技能(如程式設計、繪圖),AI 可以輔助完成基礎或重複性的部分,讓學習者先體驗到「完成」的喜悅,產生「想做得更好」的需求感,進而提升學習興趣與動機。

  3. 聚焦高層次思考:將部分任務交由 AI 處理,讓人們能更專注於策略規劃、創意發想、批判性評估等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

然而,即使 AI 能完成許多任務,人類的核心價值依然不可或缺。使用者的目標設定、需求定義、批判性評估、領域專業知識,以及最重要的——邏輯思維與後設認知能力(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仍然是整個過程的基石,唯有具備這些能力,才能夠駕馭 AI,將其優勢與自身的專長有效結合,達成放大的效果。

老師們都具備著深厚的教學專業與學科知能,與其觀望或擔憂,不如親身體驗看看,如何透過與 AI 「共作」的方式,來設計符合教學現場需求的素養導向教案或試題。

當教育遇上協作的 AI 工具

【方方老師】素養導向教案AI設計工具

 步驟一:主題與目標

就像填空題一樣簡單!在App中輸入你的教學主題和預計達成的學習目標。

  • 例如:「媒體素養」和「培養學生辨別網路資訊的能力」。

輸入你的教學主題和預計達成的學習目標。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二:學習階段與年級

點選下拉選單,選擇你想要設計教案的學習階段(例如:國小、國中、高中)和具體的年級。這樣App才能更精準地提供相關資源喔!

選擇你想要設計教案的學習階段。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三:教學法與課程綱要

在這裡,你可以選擇你偏好的教學方法(例如:小組討論、實作體驗)以及對應的108課綱學習內容和學習表現。

選擇你偏好的教學方法。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四:課程心智圖

勾選「生成課程心智圖」的選項,App 就會自動幫你把前面輸入的資訊視覺化呈現!清晰的結構讓你對整個教案一目瞭然,規劃更順暢!

勾選「生成課程心智圖」。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五:生成完整教案

最後一步,按下「生成教案」的按鈕!App 就會幫你整理出一個包含學習目標、教學資源、學習活動和評估方式的完整教案初稿!你可以再根據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和修改喔!同時,也可以將複製的 Markdown 丟到這個網站,快速產出 Word 檔案!

按下「生成教案」的按鈕。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方方老師】素養導向評量AI設計工具

步驟一:設定主題與領域

先告訴 App 你想考什麼主題或屬於哪個學習領域吧!超方便的是,你甚至可以直接上傳相關的參考檔案喔!讓 AI 更懂你的心!

選擇主題領域或上傳檔案。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二:明確學習目標與課綱

接下來,清楚描述你想透過這次評量,評估學生的哪些學習目標。更棒的是,可以直接對應到相關的 108 課綱指標,讓出題更有依據!

輸入學習目標。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三:鎖定概念與核心素養

告訴 App 這份試題要聚焦在哪些重要的學科概念,以及希望學生展現哪些核心素養吧!這能讓題目設計更精準、更符合教學需求!

輸入核心素養。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四:挑選題型與難度

想出選擇題、填充題還是問答題呢?在這裡透過點選,輕鬆選擇你想要的題型,並且設定適合學生的難易度等級。讓評量更多元有效!

選擇題型與難度。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五:打造情境與角色(AI 來助攻!)

想讓題目更生動有趣嗎?在這裡設計引人入勝的故事情境和角色吧!腦袋卡關了?沒問題!App 的 AI 也能為你提供酷炫的創意點子喔!

設定角色和情境。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六:加入參考範例(選填)

如果手邊有不錯的範例試題、文章,或是希望 AI 參考的特定資料(例如學生的優良作品),可以在這裡提供,讓 AI 生成的題目更貼近你的期望!

輸入格式或作品。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步驟七:一鍵生成試題與評分規準!

所有設定都確認了嗎?太棒了!按下「生成」按鈕!App 就會咻~地變出為你量身打造的試題以及對應的評分規準初稿囉!

按下「生成」按鈕。圖片提供:方方老師

AI 工具的浪潮已然來襲,不僅是效率的放大器,更是思維模式的潛在塑造者。其實,關鍵不在於 AI 能做什麼,而在於我們身為教育者——如何引導、如何提問、如何將其融入我們的專業判斷。將 AI 視為協作的夥伴,而非取代思考的魔盒;學習與之有效「共作」,善用其長,補足其短。

(參考資料:盧宇、余京蕾、陳鵬鶴、李沐雲(2023)。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教育應用與展望——以ChatGPT系統為例。中國遠程教育 (04)。、Kotsis, K.T. (2024). Integrating ChatGPT into the Inquiry-Based Science Curriculum for Primary Education. European Journal of Education and Pedagogy.)

延伸閱讀

方方老師 方方老師

方方老師

國小教師

為學習創造遊戲,以遊戲創造學習。面對資訊變遷的社會,孩子能具備兒童哲學的思維,以真實脈絡面對未來的挑戰。身為教師創造學習的樂趣,讓課堂中充滿喜悅;以樂趣創造學習,喜愛上課而能自主學習。

FB:方方老師,教學有方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