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只是找出帶頭者就能解決」霸凌,可能沒有大人想的那麼簡單

「只要抓出帶頭霸凌的人,問題就能解決?」霸凌的運作機制,可能比我們想得更複雜,團體氣氛與旁觀者的影響往往被忽視。林維信心理師剖析霸凌的心理與群體動態,提醒教育者應該關注班級文化的建構,並探討如何幫助孩子正視錯誤、避免霸凌持續循環。

「不只是找出帶頭者就能解決」霸凌,可能沒有大人想的那麼簡單。shutterstock

「不只是找出帶頭者就能解決」霸凌,可能沒有大人想的那麼簡單。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只要把帶頭的抓出來處理,其他的小嘍囉就會縮了吧?」

這種遏止霸凌的作法,唯有發生在附和者畏懼領頭者威權時,才會見效。 

如果領頭者與附和者,不是建立在這種位階關係上,只要惡意的團體氣氛沒改變,其實誰當領頭者都可以,霸凌並不會就此停止。

其他的附和者也許只是不想髒自己的手,剛好又有個衝動的傢伙直接將大家的惡意「行動化」。其他人只要在旁翹腳看戲、跟著訕笑就好。等到某天東窗事發,再來跟大人裝好人說:「XXX欺負人太過頭了,我有勸過他⋯⋯」將責任甩得一乾二淨,大人不疑有他,下一波霸凌又再度地下上演。

霸凌,不一定有「首領」

電影《聲之形》,很細膩地描寫出這樣的過程。

男主角將在校的煩躁感投射在女主角身上。當他接收到班上眾人想排擠女主角的氛圍,便化作行動,每天霸凌女主角。以為捉弄人是在搞笑、是在當團體的出氣英雄。

直到被學校老師點名,他傻傻地托出班上的誰誰誰、某某某其實也在欺負人。至此之後,他就從霸凌人的頭頭,變成被眾人霸凌的新對象。

所以說,帶頭霸凌的人就是團體裡的老大嗎?

未必,有可能只是個衝動的笨蛋罷了。

大人可能一開始就誤解了團體的結構。這個團體根本沒有所謂的老大,有的只是一堆看風向的投機份子。

當你以為抓了頭頭,就像主持了正義。躲在底下的狡猾人,反而沒有任何反省。因為他可以合理化自己「沒有」參與霸凌;更惡質地,還會訕笑搞不清狀況的大人與那個被抓的蠢蛋。

處理霸凌不能只靠懲罰,改變團體氛圍才是根本

「那全部都抓出來就好了啊?」

怎樣算旁觀?怎樣算實際參與霸凌?

只在旁邊微笑地看著霸凌行為發生,嘴角上揚,也算是霸凌嗎?

不能只有給予霸凌者懲處,更重要的是扭轉團體氛圍。

「只要有人看起來很怪,或疑似帶給團體麻煩、不合群,誰都可以去弄他。」就是這種團體氛圍(或可說是潛規則),造成了霸凌與排擠,源源不斷。  

更正確地說,透過教育,讓所有人學習接納各種不同特質的人、幫助弱勢,而不是打壓對方,這會比只給懲罰就沒有後續的做法,要來得好。因為被懲罰的人會怨恨,未來霸凌的作法只會變得更隱晦、更成精。

大人的態度,孩子都看在眼裡

其實,孩子也在觀察大人的態度,大人的身教很重要。

像是平時的班級經營,老師有沒有對班上的弱勢孩子伸出溫暖的援手,有沒有體現這樣的精神,做為榜樣讓其他學生學習。而不單單只是班級宣導時說我們要有大愛,孩子才會真的信服跟內化。

相反地,大人如果對弱勢孩子的態度很冷淡,不小心就可能間接助長團體的排擠風氣。

讓孩子真正面對錯誤,是重要的關鍵

《聲之形》的男主角,在霸凌女主角的期間,心中一直或多或少湧現罪惡感,但很快就被羞恥感給蓋下去。由於意識上不想接受自己是壞人,行為和態度就變得更乖張。只要把受害者看成是怪人、是罪有應得,就可以理所當然把受害者推得更遠,就更不用看見對方受傷難過悲慘的表情。

相比起來,那些自始至終認為自己沒錯的偽旁觀者,輔導預後可能還比這樣的主事者還糟。

於是我們似乎了解到,正視自己的錯誤是面對霸凌很重要的起點。

但在此之前,大人得先處理孩子的羞愧感。越是急著逼青少年認錯,因為羞愧感高漲,他的態度反而會更囂張、想法更偏激。

誠心認錯不是可恥的事,願意道歉彌補更是值得肯定。

如何拿捏,很考驗大人的智慧。

延伸閱讀

林維信 林維信

林維信

諮商心理師

諮商心理師,專長學齡兒童與青少年諮商、戲劇療癒方案、人際議題,經營粉絲頁「自發性與療癒-林維信心理師」。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