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看見美麗無國界:我們的差異也是我們的美麗
教育能如何培養同理心與多元視角?紐約的藝術教育者陳盈婷老師透過一堂從自畫像出發的課程,孩子們從觀察自己的膚色開始,逐步探索世界的多樣性與人性的平等,透過繪畫與討論,不僅帶孩子們學習接受自己,也學會欣賞他人的獨特性。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你是否也曾經有過:
看到前方走來一個黑皮膚的人,你會默默地往旁邊移開。看到白人出現在一個聚會裡,不自覺的會想要跟他們攀談,覺得他們受過教育,語言流暢,有種高尚的感覺?看到白人走在路上覺得他們是來觀光的,隨口講兩句中文就覺得很棒,看到東南亞人走在路上就會認為他們是來當幫傭或做工的?
這種潛意識的內化歧視在台灣是處處可見。
改變潛意識的內化歧視
「哎呦!這黑人的皮膚黑到發亮,我看了會怕。」、「他們黑人就是常會有犯罪或是吸毒的事情發生。是因為他們很窮吧!」
這些依照外表就給人貼標籤或是以偏概全的行為被許多人合理化。而更多是在否認自己種族歧視下,仍默默的加深內化這些「歧視日常」,認為「我哪有歧視,我沒說錯,他們本來就是這樣。」十年前,我將這些缺乏同理心的評論歸咎於在台灣的外國人不夠多,認為台灣人對外國人的無知所產生的這些評論是環境使然。
去美國受教育前的我對這樣內化歧視是毫無意識也從不會去質疑他人發表的歧視評論。在紐約幾年後看到和接觸到的人種較多,讓我理解其實黑色不代表就是負面或骯髒,白色也不代表就是高尚與純潔。膚色是我們身份特徵之一,但不能代表我們個人全部的價值。
這五年來外國人移居台灣成長 25%,讓我又開始思考這樣的議題,台灣人對於外國人的想法是否因為接觸和理解的較多而有所改變?而學校的教育,是否也在這方面上有所加強呢?
「黑色不代表就是負面或骯髒,白色也不代表就是高尚與純潔。
膚色是我們身份特徵之一,但不能代表我們個人全部的價值。」
這學期的第一個項目,帶著全校的孩子,我參考了非營利組織 Embrace Race 的Drawing differences 課程,從膚色開始談起,做了一個全校的自畫像作品。這個看似簡單的一個創作,卻可以花好幾個星期去談論背後的議題。
看見膚色:是不同棕色色調,而非黑白黃
這堂課主要在培養孩子的觀察力,讓他們仔細看自己和別人膚色的相似和差異。九歲以下的孩子,我們讀了 Karen Katz 的《The Colors of Us》,用膚色與食物名稱相連這種較親和和輕鬆的方式去談論膚色。九歲到十二歲的孩子,我們看了巴西藝術家Angélica Dass 的作品 Humanæ,討論社會上對於膚色和種族是如何分類。

巴西藝術家Angélica Dass 以及其作品 Humanæ

Karen Katz的《The Colors of Us 》
事實上,皮膚的顏色是由皮膚裡的黑色素含量和基因所決定的。如果你的祖先生活在太陽大的區域,皮膚黑色素含量高,膚色就會較黑,也會將深膚色基因一代代傳下去。人的膚色,是各種不一樣的棕色色調,不是能夠用那些與種族相關的「白色」、「黑色」、「黃色」這些不真實的標籤來描述,畢竟,沒有人的膚色是真的像白紙一樣白不是嗎?而同個種族的人,也會有不一樣的膚色,反之亦然。所以我們無法從別人的外表去假設他們的種族認同爲何,最好的方法是直接去問他們。
孩子們在這些討論之後,九歲以下的孩子用蠟筆來創作出不一樣的膚色,從棕色蠟筆開始,增加或減少塗色所用的力氣來產生不一樣的明暗程度,再加上第二顏色後,全部創造出十八個不一樣的膚色調。九歲至十二歲的孩子則利用三原色的顏料做出棕色後,再加白色或三原色製作出自己的膚色調。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從自畫像探索:我們的不同使我們獨特
討論完膚色之後,下一堂課學生們拿鏡子看自己的臉部特徵。很有趣的是,很多學生會在過程中說出「我從來沒有那麼近的看過自己!」、「我的瞳孔原來是這種顏色的。」的評論,或許,我們對自己外表的了解其實比我們所想的還要少呢!
接下來孩子開始和身邊的人討論他們的相似和不同之處並用文字來描述。從臉型是長的,圓的,到眼睛是單眼皮,上翹的還是狹窄的,及瞳孔的顏色等等。透過這些描述的過程,我們也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臉部特徵,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是獨特的。而強調某一人種或是某些長相特徵是漂亮或是不漂亮這件事本身是不公平且傷人的。
最後,年紀較小的學生用繪畫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自畫像,而年紀較長的學生則是用自己混合出的皮膚色和拼貼的方式來創作自己的自畫像。
我們將全部學生的作品展示在學校的大廳裡,讓每個進來學校的大人小孩們都能夠觀賞和慶祝這些獨一無二的我們的自畫像。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圖片來源:陳盈婷(Miki)提供
在這多元認同的社會裡,希望透過最基礎的教育,單純但有意義的活動讓孩子從小就培養同理心和學習如何看待及對待這世界上各種群體的人。也或許要在教育的不懈努力和人們不斷反思和省視對別人的眼光並願意調整自我之下,這個社會才能走向更公平和包容的未來吧!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