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經濟弱勢學生如何累積學習歷程?
沒錢參加營隊讓弱勢生很焦慮?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系唐俊華老師訪談 20 位於 113 年以申請入學管道進入國立大學的經濟弱勢家庭學生,了解身處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累積學習歷程檔案。盼在現行制度下找出方法、尋求更多人的經驗分享,提供給家庭經濟弱勢高中生參考。
沒辦法補習、家裡只有一台電腦可以讓家人輪流使用⋯⋯經濟弱勢生能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累積學習歷程?圖片僅為示意,非當事人。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訪談20位經濟弱勢學生
有些學生身處經濟弱勢家庭,仍克服困境,在大學申請入學獲得不錯的成果。國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財務管理系唐俊華老師訪談 20 位於 113 年以申請入學管道進入國立大學的經濟弱勢家庭學生,藉由線上討論與受訪者提供的審查資料文件,了解身處經濟弱勢家庭的學生如何運用有限資源累積學習歷程檔案。
受訪者就讀高中所在地包括台北、桃園、新竹、台中、彰化、雲林、嘉義、台南、高雄,最終錄取的大學包括台大、政大、中央、清大、陽交大、中興、中正、成大、中山、高雄大學,學系涵蓋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領域。
本文整理受訪者的經驗給家庭經濟弱勢高中生參考。
研究動機與目的
許多團體提出關於學習歷程檔案的潛在問題,包括:擔心學習歷程檔案容易引發軍備競賽,或者資源差距可能影響學習歷程檔案品質,進而影響升學機會。
本研究不是要找證據支持或反對前述說法,也無意藉此表達對於學習歷程檔案存廢的意見,而是:「在現行制度下找出方法、尋求更多人的經驗分享,提供給家庭經濟弱勢高中生參考。」
7個訪談內容重點整理
(一) 弱勢家庭背景可能讓自己更有動力把握機會或主動找尋資源
有受訪者提到:自己的家庭背景無法支撐自己重考,一定要把握機會才能進入理想大學,因此從高一開始就累積經驗並且按時上傳成果報告。
另一位受訪者原本想以繁星管道進入大學,但是顧慮到在校成績未必能進入理想校系,所以很早就有備案,依據學校規定上傳學習歷程檔案,確保有多重管道進入理想校系。
其他把握機會或主動找尋資源的例子如下:
- 受訪者曾在跨縣市活動(探究與實作年會、自主學習年會)發表成果,雖然主要目的是累積學習歷程,但是也想測試自己做的實驗到底有什麼能耐與別人比較;所做的東西與其他學校相比,有什麼特別之處或是遜色於他人之處。
- 受訪者提到:高一曾參加國語文演講比賽,但是沒有得名,高二繼續挑戰,得到第三名。高二也有挑戰英語演講比賽。當初想參加比賽,是因為自己有時候上台報告沒有那麼流暢,會很緊張,想增加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所以主動爭取參加比賽。
- 有受訪者必須與家人共用電腦,若要撰寫報告但是與家人使用電腦時間有衝突,會先將想要呈現的成果用手機寫在記事本上面,等電腦空出來之後,再用電腦做報告。如果真的非常急,今天一定要完成但是時間撞到了,就會到家附近的圖書館借用電腦。
- 接下來這個例子更特別。受訪者申請上文史領域的學系,知道我任教於財務管理系,在受訪時主動提出要求,於研究訪談結束後另外運用時間請教我關於學習財務知識的問題。
(二) 藉由校內學習過程累積成果報告或了解自己的學習興趣
不少受訪者藉由校內修課或學習過程累積成果報告,或者藉此了解自己的學習興趣;學科成績可以反映出哪些方面較有優勢、哪些方面比較弱勢。舉例如下:
- 高一發現自己較擅長自然領域科目(或者對於社會科較沒興趣),升高二時就選理工醫或自然組班群。此外,在自然科學探究與活動課程與組員一同設計探究過程,或者運用校內彈性學習時間在校內與同學共同作實驗,確認自己對於自然科學的興趣。
- 受訪者發現自己比較喜歡解數學與物理題目,而且高二有自然科學探究與實作,發現在這方面有熱忱,開始慢慢去查理工科系是在學什麼,高二下就確定自己就是往理工科系發展。
- 受訪者對公民這門課非常感興趣,課程上到與經濟學有關的內容,成績不錯,都在前五名之內,老師建議讀商管領域。
- 有學生在高二社會領域探究與實作課程完成授課教師指定的項目,高三時再自行延伸,製作表單請其他學生填寫,作為多元表現的其中一項。
- 有些營隊或活動雖然可免費參加,但是名額有限,報名者需繳交資料佐證對於特定領域的興趣,主辦單位據此篩選出參加者。有受訪者在高一找尋免費開放式課程,在校內電腦教室自主學習,並且以自主學習筆記作為佐證,獲得免費營隊的參加資格。
(三) 藉由校內機會培養實力
當校內幹部可累積自己的軟實力,了解如何去辦一個活動、如何帶領團隊。此外,有些受訪者在訪談過程展現不錯的口語表達能力,也是藉由學校資源與學習機會培養而來。舉例來說:
- 有受訪者曾經擔任班長,常常向同學們宣達注意事項,分組報告的時候也會主動把握發表機會。
- 有受訪者運用校內的外國教師資源,在第九節課跟外師練習英文口說,免費名額有限,看到報名資訊就找班上朋友一起報名。
- 校內探究與實作課程也有機會要求學生上台報告,有受訪者提到:一開始的口條並不是那麼好,但是在這一年的探究與實作報告中,口條提升了非常多。
(四) 參與有興趣或者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
許多受訪者主動參與有興趣或者有價值的活動,例如:
- 社團活動未必與目標學系有關,而是以自己的興趣為主。舉例來說,有受訪者參加校內棒球社並且參加黑豹旗全國高中大賽,或者參加熱音社並在跨校成果展演出。此外,有受訪者從小就很喜歡某項球類運動,高中加入校內球隊並當上隊長。
- 受訪者建議:從早上八點一直坐到下午五點,有些人整天一直坐著一定會很悶,可以找一些時間讓自己放鬆;放學後會花一些時間跟朋友去打排球,運動的時候會帶來一些快樂。
- 此外,有受訪者曾擔任輔導室志工協助班上同學,或者參加校內有興趣的講座,記錄講座中聽到的內容,這些皆可作為學習歷程檔案。
(五) 找尋低負擔的校外活動或資源
部分短期營隊費用對於經濟弱勢學生來說是不小的負擔。但是有受訪者提到,高中教師會提醒學生:營隊並非學習歷程檔案必備項目,對於大學教授來說,營隊不是必然的加分項目。這些說明能減輕學生的焦慮感。附帶一提:我曾經撰寫關於校外短期營隊的建議(文章連結)。
受訪者關於校外活動或資源的其他建議如下:
- 有些營隊或活動收費不高,或者提供中低收入戶學生報名費減免,讓經濟弱勢學生也有機會參與。不少網站彙整給高中生的營隊資訊,經濟弱勢學生可依據自己的興趣找尋負擔較輕的營隊。
- 學生可以把握有經費補助或免費的官方或大學活動,例如:台北市國際交換學生學習實施計畫對於經濟弱勢學生有補助,還有台中市的優遊台中學、高雄市主辦的探究與實作年會或自主學習年會、大學舉辦的某些競賽或一日營……等。
- 學生可從就讀高中網站公佈欄或者到網路上搜尋免費活動或資源(如:線上開放式課程、高中生程式解題系統),有些老師會在班級群組提醒,或者由同學告知這些資訊。
- 受訪者藉由高中教師的推薦,參加免費的資訊營隊;或者藉由同學的介紹,獲知擔任志工的機會;或者藉由村里長、社區公告欄了解有哪些活動適合高中生參加。
- 受訪者參加校外補習以維持課業成績,有些補習班了解學生家庭狀況,主動提供補習費減免。學生也可找尋線上學習資源(如:均一教育平台,或者有些教師將教學影片上傳到 YouTube),學到更多的解題技巧,並在學校課程外做更多的練習。有受訪者運用網路資源或 APP 自學日語,通過日語 N5 檢定。許多學生參加的多益測驗,目前提供報名費全免的優惠給低收入戶家庭人士或其子女。
- 加入臉書的高中課業討論社團或家長群組,了解有哪些學習方法、學習資源。有些家長的子女已經上大學,樂於將子女就讀高中的學習經驗分享給網友,或者分享關於職場發展的建議。
(六) 高三下運用校內資源與網路資源準備審查資料
高三下在校內準備審查資料時,有受訪者沒有筆記型電腦,向學校申請借用筆記型電腦或者在午休時借用圖書館電腦。而且,學生積極運用校內資源,請教導師、授課教師、輔導老師關於審查資料的修改建議,並且參考輔導室學長姐的資料,或者與同學們彼此交換審查資料初稿,互相協助,看看對方有哪些內容可以補強。
學生有些優勢可能同學看得更清楚,舉例來說,有受訪者在審查資料提到自己「主動提問強者的膽識,成為擺脫困境的優勢」,據受訪者所說,這句話就是來自同學對於自己的觀察。
有位受訪者在訪談結束後,很熱心地提供當初準備審查資料時參考過的線上資源,包括:
- IOH 網站
- 大學問
- 凡鳥手札
- 104 學習歷程
- Lucker 雲端圖資館
此外,有受訪者參考作伙學網站的建議撰寫成果報告,也可善用 LINE 的弱勢招生群組,學長姐會傳授製作審查資料的經驗。
(七) 其他建議
受訪者於訪談時提供經濟弱勢的學弟妹們一些建議,整理如下,讀者可考量自己的狀況斟酌參考:
- 因為家庭的關係,學生可能會有些自卑,就會不敢去追求一些其實你有辦法做到的事情。我一開始不敢參加一些交流活動,一方面是我覺得經濟負擔會很大,另一個是我覺得我自己做不到。久了之後,容易一直困在這個圈圈裡面。不要因為自己是這樣子的家庭,帶來的潛意識讓自己有自卑感去封鎖你所有的可能。要主動一點,因為本身的資源已經很少了,你再不去問老師或者爭取資源,那你真的就沒有東西可以用了。
- 不用因為家庭環境就自暴自棄,我覺得教育已經是在這個社會裡很平等的一個東西,有努力就有回報。學習歷程可能真的會遇到一些困難,例如說你沒有辦法去出國、沒有辦法去贏,但是累積的東西不一定是要靠錢砸出來。
- 我不想要因為家庭關係去影響我自己未來發展。我會盡量靠自己的力量,學校資源、老師朋友都可以幫你。我自己在生涯規劃有自己的想法,我也會去多參加一些活動,多找資源利用。
- 不需要因為家庭的狀況感到自卑或是不自信,相信自己可以做好,努力把握每一個得來不易的機會。
- 我覺得可以敞開心扉,跟自己比較信任的朋友聊聊,或者多利用輔導室的資源。
- 主動去查找一些升學相關的重要資訊是很重要的,而且越早越好,早一點了解現在升學制度的運作,才能更早開始準備。
- 不管你未來想要走哪個科系或是想用哪個管道進大學,還是要顧好你的在校成績。除了分科不會看在校成績之外,繁星與申請時,在校成績很重要。
- 在家庭弱勢的狀況下,維持好成績是重要的。成績可以用的面向很廣,大學申請可能會看在校成績,申請獎學金時在校成績經常是資格審查項目之一。
- 沒有辦法補習,就會知道現在只剩下課堂的機會,所以我就會更認真聽課。
- 如果家裡經濟狀況真的不好而且有課業上的問題,可以把握向校內老師問問題的機會。現在的線上資源也蠻豐富的,可以嘗試看看免費的線上教學資源,其實 YouTube 有很多老師的講解影片。
- 高一時會迷惘到底要申請哪個組,高二時要發現你喜歡哪些科目。如果你覺得你嘗試得來,就盡量參加競賽或活動,只要有機會就盡量去把握。不一定要參加很厲害的競賽(像是奧林匹亞那種競賽),只要你覺得做得來,就盡量去試試看。因為這個社會已經幫助很多,我覺得要盡量去把握任何可以嘗試的機會。
- 學習歷程就是認真做,其實也不要擔心,就是把自己能表現出來的表現好,不要把自己的對手想得過於強大。學科上我認為英文還是目前升大學非常重視的一科,所以英文如果沒辦法達到前標或頂標,至少維持在均標,這樣還有機會與他人一搏。
- 受訪者曾提到的外部資源包括:世界展望會、家扶中心的釣竿計畫、青澀芷蘭菁英培育發展協會,經濟弱勢學生可以主動了解這些資源。
文末提醒事項
以上說明顯示:經濟弱勢學生可把握校內資源(包括課程、師資、同儕、設備、競賽、幹部機會),必要時尋求外部資源協助,或者尋找低負擔的校外活動。
然而有件事仍需提醒:既然校內資源如此重要,是否所有學校皆能提供足夠資源或機會呢?未必。
舉例來說,前面提到於校內彈性學習時間作實驗的例子,校方同意學生在原班級以外的場域自主學習,而且這所高中位於市區,可說是當地明星高中,因此有較多的實驗室資源。
另一位受訪者就讀小型社區高中,原本想撰寫與物理化學有關的小論文或者參加科展,但是實驗室資源不夠,無法進行實驗。另外,交通方便的高中或者校友群龐大的高中較易邀請不同領域的大學教授到校分享,交通不便且成立不久的高中可能較少有這樣的機會或資源。
讀者不宜將本文的實例解讀成「家庭背景不影響學習歷程檔案的累積」。雖然受訪者運用校內外資源充實學習歷程並且申請上國立大學,但是無法據此全盤否認家庭背景對於學習歷程的影響。
有受訪者提到在課餘時間打工,因為這些學生打工經歷的背後各有自己的故事,所以我就不放在公開報告中。而且,本研究受訪者只是經濟弱勢學生的一部份,或許有些學生的處境更為困難但是沒有受訪,無法了解這些學生如何因應學習歷程檔案。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