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電影裡沒有提到的「阿廢」──留意青少年身心變化的關鍵角色

腦筋急轉彎2中主角成長為青少年,其中來報到的新情緒也包含襪子穿一半也無所謂的、常常拿著平板躺著的「阿廢(Ennui)」。資深國小專任輔導老師菜桃老師(蔡政霖)分享,其實在青少年階段,阿廢很容易跟其他兩種情緒連結,長期下來也會不利孩子的成長與學習。

那些電影裡沒有提到的「阿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那些電影裡沒有提到的「阿廢」。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今天跟大家聊聊在腦筋急轉彎2電影中,戲份太少有點可惜的角色──「阿廢」。

消極又厭世的語調、好想躺平的人設,總會讓我們這些「每天都忙到好想耍廢」的大人們會心一笑。

阿廢遇上這兩個角色就糟了!

電影裡,阿廢這個角色著墨甚少。但其實在青少年階段,阿廢很容易跟其他兩個角色連線在一起。當他們連線時,不僅對孩子生活的功能有所影響,長期下來也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和學習。

那究竟是哪兩個角色呢?

答案揭曉:正是第一集的主角「憂憂」,和第二集的主角「阿焦」。

腦筋急轉彎2海報

腦筋急轉彎的主角憂憂(左一),腦筋急轉彎2的主角阿焦(左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當阿廢與憂憂連線時,失去活力的惡性循環

我們知道憂憂代表的是低落和難過,這些都是很正常的情緒。然而長期的情緒低落、憂鬱,會讓我們生活的活動力變得很低。通常這個時候會不想做任何事情,包含那些我們曾經喜歡做的事情。 

憂鬱症其中一個重要的診斷準則便是:幾乎整天且每天明顯對所有活動降低興趣或愉悅感

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可能不再對過去喜愛的活動有興趣,無法從中得到快樂,主動尋求快樂活動的次數或數量減少。他們可能勉強參加,但不斷抱怨無聊。例如有些孩子可能原本很喜歡畫畫跟逛街,但在憂鬱發作時,便喪失了去畫畫跟逛街的主動性,並且抱怨什麼是都沒意義、好無聊

另外,當阿廢跟憂憂連線時,孩子可能會對原本的社交生活開始感到退縮。75%的憂鬱症患者有社交退縮的現象。這種退縮跟阿羞又不太一樣,因為大部分青少年憂鬱症的孩子在發病前是社交活躍的

雖然不去做任何事情好像短時間可以輕鬆一點,但長期下來會變成惡性循環,讓我們一直處在低落的情緒裡。所以,很重要的是陪伴孩子去嘗試一些,可以讓行為「活起來」方法。像是先在生活中先找出一些簡單有控制感的事情、盡可能協助孩子維持日常的例行作息等等。

當阿廢與阿焦連線,逃離與迴避的惡性循環

就像電影裡演的,當阿焦佔領著我們大腦的控制台時,我們腦中會被許多胡思亂想所佔據。接著身體也會進入備戰狀態,出現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體緊蹦、頭暈冒汗、想吐等不適的反應,並且會有緊張、害怕、焦慮等情緒。

面對這些伴隨而來的情緒與生理緊張狀態,人們可能會用迴避刺激逃離情境的方式以緩解這些不舒服的感受。

然而,每次的逃離和迴避又更加強化了自己是無能的、環境是危險的等此類負向思考,進而又帶來情緒上更多的不安,形成長期的惡性循環。

從迴避到沉迷

在電影中,我們很難不注意到,阿廢幾乎手機不離身,弄丟手機還會非常焦慮。就如同阿廢沉迷於自己的手機一般,當人們面對高度的生活壓力與焦慮時⋯⋯

逃離與迴避的機制,很容易讓我們在那段時間沉迷於某項嗜好,以暫時避開壓力,緩和身心的不適

就像有時候壓力來的那段時間,我們會把一部影集一次追完。但像是酗酒等長期的成癮問題,就會對身心及生活產生不好的影響。

對兒童青少年來說也是,當阿廢與阿焦連線時,為了緩和身心不適而產生的逃離與迴避行為,很有可能讓孩子沉迷於某些嗜好。例如說網路、手機遊戲等等,以避開壓力的情境

孩子躺在沙發上,沈迷手機遊戲

「阿廢」與「阿焦」連線時,孩子可能沈迷網路、遊戲以避開壓力。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給予彈性空間,打破負向思考

要協助孩子中斷這樣的惡性循環,很重要的是留意沉迷背後的焦慮與壓力因素.如同菜桃前篇文章所提,平時陪伴孩子練習焦慮想法的管理技巧,留意孩子面對壓力時會出現的「自動化思考」,給予彈性的時間和空間,練習呼吸、放鬆的技巧以緩和不適。讓孩子在當下有所選擇,而非必須強忍焦慮或僵在現場,這些都是打破阿焦與阿廢惡性循環的重要方法唷!

每個情緒都有各自的功能和意義,就像我們週一到週五辛苦工作了五天,到周末真的會想好好「耍廢一下」,適當的「阿廢」也能夠幫助我們調節情緒、緩和身心的壓力。

但對兒童青少年來說,當阿廢與憂憂跟阿焦連線時,我們就要留意一下孩子的身心狀況是否受憂鬱與焦慮所苦。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是跟憂憂連線產生的「失去興趣、失去活力」,或是跟阿焦連線所產生的「迴避與沉迷」,都有可能帶來一個讓我們大人傷腦筋的現象──「拒學」

因此,當青少年腦中的「阿廢」佔據腦中時,盡可能先避免用「懶惰」、「沒心」、「故意擺爛」,這樣的負面言語來評價孩子。而是要試著看見阿廢背後究竟是跟著那些情緒連線在一起。如此一來,我們才可以在關鍵的時間,陪伴孩子一起面對身心的困難哦!

原文連結

參考資料:

  1.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Washington, DC: APA.
  2. Cicchetti, D., & Toth, S. L.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depression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2), 221.
  3. Leduc, K., Tougas, A. M., Robert, V., & Boulanger, C. (2022). School refusal in youth: A systematic review of ecological factors. Child Psychiatry & Human Development, 1-19.
  4. 蔡政霖(2024)。兒童焦慮型拒學之輔導處遇—以系統合作觀點。輔導季刊,60(2),31-44。

延伸閱讀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菜桃老師 / 蔡政霖

國小專任輔導教師/大專院校兼任講師

台北市立大學教育學系心輔組博士班。一位愛買玩具、愛玩遊戲的資深國小專輔教師!專長是兒童青少年諮商、遊戲治療、親子遊戲、生涯發展教育、社會情緒學習、正向行為支持。讓我們一起用不同眼光,看見孩子眼裡的光。 FB: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菜桃老師的遊聊室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