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學生看電影:認識愛,討論愛,看見愛
「愛」是古今重要且複雜的課題,特別在現代科技快速發展下,親子互動和情感教育格外重要性。藍偉瑩老師推薦陳建榮老師的書作《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鼓勵師長透過電影等媒介,讓孩子增進自我理解與情感體驗,從而在愛中找到自我和對待他人的方法。
藍偉瑩老師鼓勵師長透過電影,讓孩子增進自我理解與情感體驗,從而在愛中找到自我和對待他人的方法。圖/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現代親子教養挑戰
我喜歡建榮老師這本書的主題。「愛」從古至今都是不容易的功課,也是圓滿人生重要的課題,特別是現在,這個問題變得更複雜與困難。
科技發展讓許多事情變得更省時、省力,也讓我們生活轉速更快,有好多資訊想掌握、有好多新知怕落後,也有好多未來的不確定。這反映到我們面對孩子的教養,有不少父母在擔憂的同時也安排孩子學習,除了加強學業和才藝、寫作業和評量,甚至還包含各種線上課程。但是和孩子互動的時間,我們安排了嗎?孩子思考與整理生活點滴的時間,我們安排了嗎?等待孩子卡關與突破的時間,我們安排了嗎?
有教育意義的經驗
這些孩子生活中愈來愈多的 Input,包含了整理好的知識與世界互動的經驗等,但若沒有感受、連結、分析、統合,就難以成為自己獨有的體會與意義,也無法與外在世界形成合宜的 Output,如此一來我們只能承認這些都是沒有教育意義的經驗了。同樣是 Input,建榮老師提供的電影與思考議題,提供可參與的路徑,讓我們與孩子共創有教育意義的經驗,特別是需要透過體驗或同理才能形成的愛。
我們所稱的「無感世代」,並非沒有愛的能力,而是長期被壓抑或忽略去體驗、感受與愛有關的事情,讓他們的敏銳度與回應力降低了。部分的他們,仍有因為愛而產生的感受,只是不知道如何辨識感受的來源,更不知道如何安頓這樣的感覺;另一部分的他們,則是失去對愛的辨識,所以無法同理,不知道如何接受與付出,生命缺乏可以定錨的港灣。
透過電影理解愛與自我認識的重要性
透過電影的觀看,孩子們能發現和自己一樣的感受、好奇自己在過程中的起伏、困惑自己不熟悉的情景,並且增加自己未有的經驗。無論是上述哪一種情形,都為我們與孩子的對話創造了入口,讓我們能看見孩子,孩子也能看見自己,進而來回感受、分析與思辨,形成自己的價值信念。
從網路、數位到 AI,我們生存在一個很難跟緊,卻很容易和人連結的時代。在大量運用社群媒體的情形下,有人對外表焦慮、有人對社交焦慮,還有人對成就焦慮,我們可能羨慕別人,也可能在不同的群體之間懷疑真實是什麼。紛亂時代下,我們更要在愛中認識自己,在愛自己的過程中學會如何合宜的對待他人,這是安定身心的重要能力,也是人類文明與智慧存續的意義。
謝謝建榮老師,用一本書,讓我們陪伴孩子,更好好陪伴自己。
*本文摘自親子天下《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陳建榮 著
- 最新優惠方案!好書與一整年的翻轉教育數位年訂會員資格一起帶回家:【翻轉教育年訂+《用電影和孩子一起學會愛的能力》】
- 加入翻轉教育即可免費下載更多豐富且實用的教學資源。
您可能有興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