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助孩子上大學,然後呢?在企業參訪中,讓孩子找到成功最後一哩路

「我們幫助孩子升上好大學,然後呢?」一場與美國大學生對話的反思,讓蔡淇華老師聯繫過去接觸的特殊生,了解畢業後的情形,不免思考:除了學業上的輔助,該如何讓學生擁有自給自主的謀生能力,可以真正順利接軌社會?教育端還可以做些什麼?而這個問題,在一場令師生都感動的企業參訪,或許可以看到一些不同的可能⋯⋯

一場師生都動容的參訪!在企業參訪中,讓孩子找到成功最後一哩路。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屋馬

一場師生都動容的參訪!在企業參訪中,讓孩子找到成功最後一哩路。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屋馬

本文重點摘要

幫助特殊的孩子上大學,然後呢?

去年有機會與 Fulbright 來台教學的美國大學生,分享教學歷程。第一場和剛剛抵台的 200 個大學生,分享這幾年幫助特殊生升上頂大的故事,他們反應熱烈,掌聲中充滿激情。

第二場和來台教學超過一年的大學生分享,他們竟然都若有所思,一一舉手詢問:

「特殊的學生一定要上大學嗎?」
「他們大學畢業後,能夠順利進入職場嗎?」
「有沒有可能,他們更適合走技職教育?」

他們的發問,讓我啞口無言。他們進入真實台灣的教育現場後,接觸了許多特殊學生,會開始多面向思考──讓他們一昧走學術學程,是否真的是條康莊大道?

老師,其實我過得並不好

分享後,自己帶著滿滿的疑問,開始聯絡過去的特殊生。發現許多輕度憂鬱的學生,被大學好好接住,畢業後能順利與職場接軌,但有些學生就沒那麼幸運。

一位自閉,靠特殊選才就讀台大的學生,大學畢業後進入職場,因為與同事溝通的不順利,備受打擊。經歷過一連串的挫折後,流落到餐廳廚房後場當助手,但表現不如預期時,高學歷反而成為嘲笑的把柄,最後受不了,連這個助手的工作也丟了。

還有一位高功能自閉的學生,雖然擁有滿滿的藝術天份,然而因為認知的固著,上司必須花費好幾倍的時間溝通,業主最後無法接受他的工作效能,只好將他辭退。他最後退縮到家裡,得了重度憂鬱。

另一位躁鬱的孩子,病情反覆起伏,到班的不正常,最後也離職,退回家庭。

這些美國大學生提出的問題,點出我教學上的盲點——

只努力幫他們升上好大學是不夠的,最重要的,是如何讓他們擁有自給自主的謀生能力,可以順利接軌社會。

然而,很明顯的,真實的世界很難接住他們。他們的受傷與退縮,也讓他們的青春,從資產變成負債。

是的,一定還有哪些事,

是我們該做、能做、卻未做的。

但,那是什麼?

企業營造支持系統,讓安全網接住每個孩子

兩個月前帶學校國際班高三社會組的孩子,參訪中部知名燒肉餐飲集團「屋馬」。

屋馬經理級以上的幹部,一個個站出來分享他們的生命故事。他們大都是技職教育出身,家境普遍不太好,大學階段就必須在餐廳打工。然而他們靠著苦幹實幹的態度,重新學習餐飲、衛生丶人資、法律、管理丶行銷等知識,漸漸能夠獨當一面,成為 1600 人餐飲王國的棟梁。 

屋馬對員工的福利實在太好了,企業將食材、員工待遇、教育訓練等所有規格拉到最高。如果員工家境不好,公司會成立基金補助;每個新人來到屋馬,都會有一位專屬的訓練員,帶領他熟悉公司、伙伴及職位操作;總公司還成立三間健身房,讓員工免費使用。如果使用次數夠多,還能加薪。

為了完整支持員工,屋馬有一百多項員工福利,例如生小孩,連續10個月給五千元獎金,從寶寶第11個月一直到6歲,每個月再給三千,如果是幹部,獎金規格更高。另外為八家店成立八支籃球隊,還常帶員工出國從事滑雪、深潛等極限運動。

參訪學生不禁提問:「要進入這家企業,需要擁有哪些個人特質?」

想不到創辦人金先生竟然回答:「我們不看你擁有什麼特質?我們希望幫助員工進入企業後,擁有好的個人特質。」

金先生舉一個患有中重度憂鬱症的同仁為例。這位同仁進入企業後,努力到公司的健身房健身,運動讓他分泌血清素和多巴胺,病情有了改善。企業還在工作現場安排許多學長姐,定時去協助他,幫他快速地熟悉現場、處理即時問題。現在這位年輕同仁充滿工作熱誠,旁人都很難想像,他曾經飽嚐中重度憂鬱之苦。

 

屋馬員工與幹部和學生分享個人與企業的故事。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

在企業參訪中遇見真實的 Role Model,找到學習動機

社會上充滿了許多特殊的孩子,包含經濟的特殊、家庭背景的特殊、生理的特殊、心理的特殊。他們在成長階段,往往因為這些特殊,走得比他人辛苦,甚至因為學業成績的不如人,認為自己未來沒有希望。

例如這兩年,自己輔導好幾位國中學生,他們都想快速致富,改善家裡經濟,但因為交友圈的狹隘,以及資訊的落差,很容易就被幫派和詐騙集團吸收。如果他們在國中一年級,就被帶到像屋馬這樣的企業參訪,聽過學長姐苦難中成長的分享,他們的五感一定會受到強烈的撞擊,也會相信讀書不是唯一成功的路,只要態度好,世界就會充滿貴人。

屋馬員工向參訪學生介紹與分享。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屋馬

強化優質企業參訪文化,讓更多孩子看見希望

那日參訪結束後,每個國際班的學生都拿起麥克風,分享心中的感動。在理工掛帥的年代,他們選擇念社會組,本來心中就充滿不安,但是他們在參訪後,發覺原來他們未來的所學,都可以在企業中應用,重新找回學習的熱情。

另一位高敏的學生,兩次拿起麥克風,兩次都泣不成聲。最後她寫在卡片上,請同學幫她唸出來:「對不起,我實在太感動了,我今天感覺到滿滿愛的能量,見到這個世界上,有人願意疼惜特殊的學生,感覺到特殊的孩子,還有希望,謝謝你們!給我力量繼續往前走!」

學校教育的功能,在於幫助孩子銜接未來的社會,但很明顯的,當我們把所有的焦點都放在升學,我們將會流失一個又一個,原來還有希望的孩子。或許我們可以將「優良企業參訪」融入各級學校,讓孩子們看見希望、看見愛、也看見學習的價值。

期待更多的企業,可以像屋馬一樣,營造有教育功能的參訪文化,甚至讓有故事的員工,到各級學校現身說法,幫助所有的孩子,在漫長的求學路上,找到成功的最後一哩路。

 

學生們一一分享參訪的收穫與感動。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

 

學生在參訪活動中分享、探索自己對未來的想法。圖片提供:蔡淇華老師、屋馬

*歡迎按下方作者欄「♡ 追蹤」,不錯過未來的文章、教學資源與活動。(翻轉教育訂戶專屬功能)

延伸閱讀

蔡淇華 蔡淇華

蔡淇華

翻轉教育專欄作家

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畢業。現任台中惠文高中教師兼圖書館主任。曾獲臺中市文學獎首獎、新北市文學獎首獎、臺中市詩人節新詩創作首獎、總統教育獎主題曲首獎、教育部師鐸獎、星雲教育獎。出版多本暢銷著作:《青春動力學》、《青春微素養》、《青春正效應:新世代應該知道的人生微哲學》、《有種,請坐第一排》、《寫作吧!你值得被看見》、《寫作吧!破解創作天才的心智圖》等。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