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申請入學留1.1萬(23%)缺額,AI 熱潮下3大升學趨勢解析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放榜,全台4.1萬名考生錄取,但留1萬1,671個缺額是7年來次高。AI 相關科系在黃仁勳來台帶動熱潮下,競爭激烈;都會私立大學也在今年學費減免政策上路後,更獲考生青睞,衝擊偏遠地區國立大學生源。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放榜,全台4.1萬名考生錄取,但留1萬1,671個缺額是7年來次高。楊煥世攝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放榜,全台4.1萬名考生錄取,但留1萬1,671個缺額是7年來次高。楊煥世攝

本文重點摘要

113學年大學申請入學今(13日)放榜。今年共7.8萬人報名,4萬1,133人獲分發,錄取率52.61%,錄取人數和占比都略高於去年。但今年約5萬個招生名額中,仍有22.66%找不到合適學生,總計留下1萬1,671個缺額是7年來次高,將流轉到7月開放報名的分發入學管道。

台灣目前升大學主流管道包括申請入學、繁星推薦、分發入學等,今天放榜的申請入學招生名額占比逾5成,是目前高中升大學最關鍵的入學管道當中最大宗。大學甄選入學委員會今天舉行記者會說明全國上榜統計資料,《親子天下》整理今年升大學3大趨勢觀察。

觀察1:申請入學上榜率增,學生拚「精準選系」

甄選會今年公告數字呈「4多1少」,報名人數、上榜人數、分發率、同時錄取1到3個校系的考生人數都變多;缺額和去年比起來稍少,但仍可看出少子化衝擊軌跡。

4個「多」,包括報名人數7萬8,187人,少子化下仍比去年多2,075人;最後共4萬1,133人獲分發,取得理想校系門票,人數比去年多2,180人;獲分發人數占總體的52.61%,比去年略高1.43個百分點。

最後一個「多」,是今年同時錄取1、2、3個校系的學生都增加,反之,同時錄取4、5、6個以上校系人數降低,或多或少反映考生比往年更精準選系,把更多精力放在準備理想與夢幻校系甄試(註:甄試形式由各校系自訂,常見形式如面試、筆試)。

台灣大學註冊組主任李宏森進一步分析校內申請入學報名概況,發現歷年台大通過第一階段的考生,超過8成會繳費報名第二階段甄試,但這數字近年驟降,去年第二階段報名率剩75.6%,今年再減為73%,是台大開辦申請入學以來最低。

李宏森歸納,申請入學報名者每人可填6個科系,每系要求準備的甄試項目不同,都需投入心力來迎戰。對有志進入台大的高中生來說,他們若取得心目中前幾志願甄試門票,通常願意放手一搏、盡全力嘗試,但若只取得第五、第六志願甄試資格,則傾向直接放棄資格,直接閉關準備7月將登場的分科測驗,期盼在下個升學管道表現更好。

畢竟少子化持續,招生人數已多於考生人數,不必過度擔心失敗。全國也在這樣的人口趨勢和衝擊下,今年申請入學留下1萬1,671個缺額,是7年來次多。開出招生名額的154所大學中,也僅台北藝術大學1校滿招,其餘都留下缺額,將流用到7月開放報名的分發入學管道。

觀察2:黃仁勳帶動 AI 熱潮,非理工科系招生缺額多

細看留下缺額的校系,甄選會總幹事、中正大學教務長黃俊儒指出,今年非理工科系的招生使用率,整體來說面臨較大挑戰,也就是找不到足夠學生、留下較多缺額。

以台大為例,李宏森受訪指出,台大今年電機學群科系招生良好,電機工程系、資訊工程系不但滿招,且吸引許多學測高分群考生。甚至有不少考生重榜前述兩系,最後優先選擇和 AI(人工智慧)相關的資工系,顛覆過往印象,可能與產業發展,及近期輝達執行長黃仁勳來台,掀起民眾討論熱潮等現象有關。

台大全校報名人數最多的生物機電工程學系,也因為課程與 AI 相關,且被高中師生喻為「小電機系」,招生使用率達100%。

不過,台大全校仍留178個缺額,落在工商管理學系企業管理組(12名)、化學工程學系(11名)和社會工作系(11名)等。

許多人文社會領域高中生嚮往的法律系也留缺額,李宏森分析,今年因開放考生同時報名財經法、司法、法學3組,造成「網內互打」,最後司法、法學2組都沒招滿。而生物領域高中生欣羨的醫學相關科系,今年也因類似情況,意外出現牙醫系1名缺額,及醫學系公費組的3個缺額。

以人文領域見長的政治大學,今年招生使用率不到68%,和去年相比,是占比唯一下降的頂尖大學。同屬頂大的成功大學歷史系招生掛零,校方也推測,這和AI浪潮影響下,未來就業趨勢可能出現的變化有關。

對此,政大發表AI政策白皮書,宣示人文社會專業不可被AI取代處,及發展人文結合AI的研究和教學決心。

政大已設「人工智慧跨域研究中心」,且今年初發起「AI跨域研究構想補助計畫」,向全校師生廣發英雄帖徵案,並邀請入選師生發表成果,展現政大致力融合AI與人文社會科學。

成大歷史系則強調,系上深知AI在歷史教學與研究上,能提供諸多協作的功能,近年規劃不同數位人文課程,如「維基融入歷史教學」、「史學研究的數位工具」、「如何因應生成式AI對歷史學的衝擊」等,帶學生思考AI帶來的機會與挑戰。

觀察3:私大學費減免政策奏效?都會私大生源增,偏遠公校降

教育部今年2月起推動私立大學學費減免政策,每學年減免新台幣3.5萬元;另針對經濟弱勢學生加碼補助,最高可再減免2萬元。從今年申請入學數字來看,這股政策可能牽動部分考生選校系優先順序,都會區私立大學招生使用率攀升,衝擊偏遠地區國立大學生源。

甄選會公告各校招生情形,都會區私立大學如淡江大學、元智大學、中原大學、逢甲大學,及設有醫學系的高雄醫學大學、中國醫藥大學、中山醫學大學等,招生使用率全都比去年提升10個百分點以上。輔仁大學、東吳大學也各增約5個百分點。

反之,今年4月受花蓮強震衝擊,理工學院火災災損破20億元的東華大學,招生使用率從78%降為61%,災後不只硬體待修補,還需同步找回就學吸引力和生源。

為平衡城鄉差異,教育部近年在離島外加名額政策外,祭出「願景計畫」鼓勵本島非六都高中生就近入大學,今年共132個校系加入此計畫,開出526名額,最後招生使用率達84%,高於全國約77%的平均值。

最後,甄選會提醒獲分發的上榜考生,如要放棄資格,請於今年6月13日到16日,每天上午9時到下午9時間,到甄選會網站聲明放棄入學資格。如未放棄,就不能報名接下來的分發入學等管道。

(責任編輯:劉映均)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