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萬人會考摘5A,英語C級考生近3成居各科之冠

113 會考成績出爐,1.7 萬人摘 5A 滿貫,另有 1.2 萬人以 5C 收場。按科目分,英語科 C 級占比近 3 成,居各科之冠。有些 C 級生連 26 個英文字母都背不出,雙語政策下如何持續搶救落後族群,是教學現場難解挑戰。

會考示意圖。楊煥世攝

會考示意圖。楊煥世攝

19.2 萬人報名國中教育會考今(7)日公布成績。教育部舉行記者會分析全國考生得分,今年 1 萬 7,569 名考生拿 5 科都拿 A 級,占總體考生 9.29%;另有 1 萬 2,521 人拿下 5C(6.62%),占比略高於去年。按科目分,英語科 C 級人數占比逾 29%,是占比最高的一科。

國中會考包括國文、英語、數學、社會、自然 5 科,每科成績分為 A(精熟)、B(基礎)、C(待加強)3 級。

C 級意味基本學力未達標準。以英語科為例,按心測中心公告,C 級生意味只能理解少數所學字詞、只能有限理解簡單語句的語意或語法、只能有限提取文本中明確陳述的重要訊息等。

現場教師進一步描述真實校園中 C 級學生樣貌:A 級生能看原文小說,部分 C 級生連 26 個字母都寫不出來。

11年來減C幅度僅13%,英語待加強人數居高不下

「減C」一向是教育部重要政策,各科 C 級人數也逐年下降。但細看各科減 C 成效,若和 103 年會考上路首年相比,英語 C 級減幅僅 13%,是各科中最低,其餘科目如自然減幅為 16%、數學 20%、國文 24%、社會 38%。

英語減 C 幅度緩慢,或許和每班學生程度落差過大有關。

新北市新莊國中英語教師曾麗娜指出,台灣國小生補兒童美語的比例高,段考也不會要求全校統一命題,有些國小老師,看班上補習人數多、平均程度好,便自動加深段考難度。但這樣的考卷,在程度差的學生眼中形同天書,加速放棄速度。

曾麗娜說,英語科教材雖也分不同年級、單元,但單字、文法具連貫性,不管上到哪個年級、單元,都無法擺脫這些知識。且它不是母語,貼近生活程度不如國文。基於這些條件,學不會的學生,易在學期推進下持續學不會,難有翻身機會。

教育部推「課中學習扶助」加速減 C 幅度

對此,教育部國教署長彭富源今天強調,將持續透過夜光天使點燈專案、學習扶助等計畫,來照顧各科學力落後的學生。這些計畫在偏鄉,每年經費還另外加碼 40 億元,希望緩解城鄉差異。

在學習扶助方面,除傳統的課後補救,還有「課中學習扶助」,鼓勵學校妥善運用增置人力,在上課時間,將有需求學生抽離上課,縮短學習低成就學生的學習落差,並建立自信。112 學年共 36 所國中小參與其中,已有 1,384 名學生受惠。

花蓮縣鳳林國中是參與學校之一,該校在課中時段,抽一部分學生出來小班制教學,並用桌遊、遊戲等教材來輔助。如在九年級國文課程〈蘇東坡突圍〉時,以蘇東坡人生故事的系列遊戲,吸引學生參與,引發對課文內涵深入探究的動機,並建立學生完整的學習歷程,以利及時修正教學策略。

彭富源表示,教育部另針對英語這一科投入多項精進計畫,如協助教師在英語課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每年選送200名國中小教師海外進修,和協助至少600名以上教師國內來增能。

國教署也補助各縣市辦裡更多活動,如學生英語暑期營隊,搭配擴大引進外籍英語教學人員,在各式校園活動營造英語學習情境。同時也用AI打造「英語聊天機器人」,讓學生的學習突破空間、時間限制,並提升英語學習動機和成效。

就學區免試入學 6 月 21 日起開放填志願

會考成績出爐後,選擇高中是下一關。全國各個升高中管道陸續展開報名作業,以招生名額最多的就學區免試入學(簡稱大免)為例,將於 6 月 21 日公布各個就學區實際招生名額,6 月 21 日到 6 月 27 日開放填志願,7 月 9 日放榜。

113 會考重要時程

日期

項目

113年06月07日

寄發會考成績單並開放網路查詢

113年06月18日

各就學區優先免試入學放榜、報到截止日

113年06月19日

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學科測驗報名

113年06月21日

各就學區免試入學公告實際招生名額、個人志願選填

113年06月23日

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學科測驗

113年06月27日

各就學區個人序位查詢、 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志願選填截止

113年07月02日

各就學區高中免試入學、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報名截止

113年07月09日

各就學區免試入學及特色招生考試分發入學放榜

詳情請見:113 學年度國中教育會考及全國高級中等學校與專科學校五年制適性入學重要日程表

延伸閱讀

潘乃欣 潘乃欣

潘乃欣

親子天下記者

資深記者。分類控。希望教育能將每個人放進合適的角色、舞台,或創造獨特的分類,進而喜歡自己的樣子。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