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成果展:辦一場讓親師生見證學習歷程的饗宴
你是否也聽聞過一些家長質疑老師,認為老師在教學上不用心,或者因為看不見孩子的具體成長而對老師感到失望?莊雅婷老師分享如何3步驟舉辦一場呈現平時學習成果、而非製造出精彩表演的「學習成果展」,讓家長看見學生在學校充實又不斷累積的學習歷程。
學習成果展:一場見證學習歷程的饗宴。圖片提供:莊雅婷
今年,是我自主規劃了一場班級的學習成果展,有鑑於發現到成果展的效果與益處,我想和老師們分享此次的籌備歷程、以及呈現方式等;當然,更鼓勵老師們共同加入實施的行列。
為什麼要有「學習成果展」?
我認識幾位在私立小學任職的朋友,有些是在標榜雙語國際的新興私校當導師、也有在以宗教為辦學核心的實驗教育機構擔任科任教師。私立小學獨立於體制之外,擁有其特色與發展願景;有別於體制內公立小學,私立小學經常更專注於學生某一面向的培養。
不過特別的是,就我與這些朋友的對談當中,都不乏聽到他們每年為「學習成果展」的規劃與訓練忙得焦頭爛額。
「學習成果展」的目的為何?就教育專業的角度來說,成果展提供孩子們展現長期學習成果的舞台,同時也使得同儕之間有互相觀摩與效法的機會。但就這幾位私校朋友所分享,「學習成果展」實際上主要仍是為了招生宣傳──端出牛肉、吸引新客。
我聽聞過一些家長質疑老師,認為在教學上不用心、或者因為看不見孩子的具體成長而對老師感到失望。身為老師都深知學生在學校的學習既「豐盛充實」又「不斷累積」,對我們來說,這些教學的過程可說是絞盡了腦汁又費盡了心力,一旦被人否定,其實是萬分令人失落的。
我之所以鼓勵大家嘗試舉辦「學習成果展」,正是因為它具體化了學生的學習,使得學習的歷程「能被看見」。切記,這不是一場「秀」或「表演」,而是利用一段「親師生共有的時間」,邀請家長參與我們平時的學習,目的在「一同見證孩子的學習成果」。
如何成就一場完整、豐富又吸睛的學習成果展?
在詳述方法之前,我想有必要再次澄清與強調:成果發表會僅是「呈現出」平時的學習成果而非「製造出」一場精采的表演。
因此,老師在成果展前所要花時間籌備的,應該是時間、流程等程序上的安排,而非學生發表的內容(發表應為平時課堂就已經習得的知識或做好的成品,不會是「為了成果展」所產出的內容)。
我在籌備期所作的重要準備有三:
1. 考量各科發表的順序。
若沒有刻意思考,老師們通常會依照「國數社自英」、「音樂美勞健體」的順序來安排。基於主科幾乎都是導師教學,我們很容易將自己任教的科目擺在較前的順位。但這其實是不合適的,一連串的主科接續發表,會讓發表會顯得枯燥乏味;後面一連串藝能科發表,則易使整個流程延宕或失序。因此最適當的做法,應該是「動靜穿插」,先讓腦袋動一動、再動手做一做。

▲從節目預告單可發現,各科採「動靜穿插」,並融入了DIY,使孩子的家人們雖然還不知道發表內容,就已經滿心期待!圖片提供:莊雅婷
2. 發給學生「邀請卡」及「節目單」,鼓勵孩子邀請家人,並收集家長對孩子們的鼓勵與祝福。
邀請卡的重點在於「邀請」,我會教孩子如何邀請家人,例如用什麼樣的口吻、邀請的內容、在什麼時機拿出邀請卡和節目單等。
邀請卡五彩繽紛固然吸引人,但「節目單」的邀請效果更強大。我刻意在每一科目中安排了「大師來開講」環節,這不表示該科通通由他們講,而是讓他們負責「開場、解說」,接著才是全班或各組上台發表的時間。


▲邀請卡。圖片提供:莊雅婷
另一項重點,是我會在節目預告單下方設計回條,供家長書寫鼓勵的話。這張回條會用於成果展前及當日展出,提升學生的信心、使家長們更有參與感。

▲家長的鼓勵紙條。圖片提供:莊雅婷


▲實際呈現方式。圖片提供:莊雅婷
3. 布置教室。
教室的布置相當於學生學習成果的「靜態展」,考量到我們班家長通常參與情況踴躍,為避免擠不下的問題,我和學生將教室打掃乾淨後,鋪了巧拼讓孩子坐,家長們則是坐在他們的木椅及額外借用的坐椅上。因教室內外空間有限,未能展示出的作品,就改以 iPad 輪播呈現,亦有良好效果。

▲學生的巧拼座位。圖片提供:莊雅婷

▲請學生事先將報告或展演所需的道具、海報集中,避免忙中出錯。圖片提供:莊雅婷

▲學生靜態成果展。圖片提供:莊雅婷

▲以科技輔助展示。圖片提供:莊雅婷

▲教室外的空間利用。圖片提供:莊雅婷
彩排不超過三次,流程與內容卻流暢又精彩的「秘訣」
這次成果展的準備時間僅兩天四節課,誠如文章開頭所述,這不是一場表演盛會,而是學生平時學習成果的展現,因此,我將彩排重點放在要求孩子「熟記自己發表的順序、預備地點及時間」,目的在使流程緊湊流暢。
至於使內容精彩的方法,那就真的是完全倚靠「平時每一堂課」老師的教學及學生的吸收了!
親師生回饋

▲親師回饋。圖片提供:莊雅婷

▲家長回饋。圖片提供:莊雅婷

▲家長回饋。圖片提供:莊雅婷
您可能有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