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 AI 改學生作文、作業更省事?要注意什麼?

2022年 ChatGPT 問世以來,AI 展現驚人的文案力,不過如果現在躍躍欲試讓 AI 機器人改作文、或是開放式申論題,不只精準、公平都待討論,隱私安全、著作創意也該保護。

AI 批改作文可行嗎? shutterstock

AI 批改作文可行嗎? shutterstock

本文重點摘要

美國德州教育廳(Texas Education Agency)今年四月宣布,全州小學暨中學學力測驗 STARR 三年級以上的試卷(閱讀、寫作、科學、社會等科目),將交由 AI 批改,其中包括開放式問題(open-ended questions)。消息一出引起教師及家長譁然,擔心 AI 批改是否夠準確、是否公平。

讓電腦改人類手寫試卷並不是新聞,美國研究生入學考試 GRE 便是先例,美國已有21州使用自然語言處理的電腦,批改大型標準化測驗裡的問答題(written responses)。 

美國教育科技專業媒體《EdSurge》報導,這項政策是為了因應去年新上路的測驗改革。德州教育局規定,從 2022-23 學年度起,開放式問題佔比必須高於 25%。這套 AI 閱卷系統可節省閱卷人事經費,藉由德州教育廳3000份歷史試卷的資料訓練,AI 閱卷預計每年可省下 1500 萬到 2000 萬美元(約 4.8 億至 6.4 億台幣)、折合約 4000 人閱卷的人事費用。

德州專業教育者協會(Association of Texas Professional Educators)公關主任強森斯(Kate Johanns)接受德州新聞媒體《KUVEabc》採訪時指出,一開始的測驗結果中,在建構式答案上(constructed responses,包含填空題和開放式問達、申論題),各區比過往出現更多零分。

在德州,中小學生還有英語為母語或雙語背景(英語和西語)學生的差異, AI 是否有足夠能力判斷「答非所問」的挑戰也更高。然而牽涉到更大的問題是,當孩子被 AI 打零分時,要如何解釋他為什麼只能拿到這個成績?

哪些內容適合 AI 批改?可能有智慧財產風險?

回到各級日常課堂,AI 到底能不能勝任改考問答或作文的工作?

「如果是大班級人數多,且陳述性知識答題比例較高、較有絕對答案的考試, AI 改考卷會比人師優越,因為機器人有明確的對與錯,並且耐操不會累,」美國維吉尼亞大學 (University of Verginia)商業道德教授萊德奈(Dorothy Leidner)告訴《CNN》。

萊德奈建議,老師能讓 AI 協助改確定性較高的項目,像是結構、文法、用詞;但是需要文學性高、創意、洞察等就很難判斷和給分。此外,師生信任關係連結也很重要,在林奇堡大學(University of Lynchburg)開設 ChatGPT 寫作工作坊的萊恩(Leslie Layne) 就感慨:「如果給學生的評價和建議不是來自我,就好像我沒在師生關係上付出。」

除此之外,上傳學生的作業或考試內容給 AI ,更要謹慎。萊恩在授課過程中覺察,上傳學生的素材確實有道德風險,並有可能傷害智慧財產。萊德奈則呼應表示,要讓 AI 改作文,一定要教育學生有選擇的意識和機會,尤其未來有可能出版的碩博論都不應該輕易交由 AI 處理。

小學生已經會用 AI 幫忙寫作業,老師容易辨識嗎?

教師怎麼使用 AI 最好還在討論中,但對於學生使用 AI 產出內容倒是明確禁令,已有協助老師們辨識是否抄襲的軟體或平台。常用軟體例如 Turnitin,或是有些教師使用 Writable 可辨識該項內容是否由 ChatGPT 所寫,而上傳的內容也都會經標記化處理( tokenized,將隱私訊息由其他方式取代)。

除了考量學生隱私,上傳防弊軟體是否有效?《CNN》報導指出,差的遠了,OpenAI  去年下架他們的 AI 辨識工具,原因就是「準確率低」。

AI 能在中小學校園裡扮演什麼角色?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John Hopkins University)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研究助理萊德(Alan Reid)在現場看到的應用,大多是公告、教學檔案、成果發表回顧、徵才相關校務。

根據萊德協助中小學教職員使用 ChatGPT 製作季末成績單經驗,他認為 AI 能給學生的回饋還是很有限。他也指出,目前該系對於中小學教職員使用 AI 的規範,都還在收集觀察討論當中。

當心過度簡化問題!凡事不急,人類科技謹慎學習相處

這也急不得。林奇堡大學哲學助理教授法蘭克(Nicolas Frank)認為,目前人類還不夠了解 AI 如何融合在大眾日常裡。「我們容易過度簡化 AI 會發生的狀況和產生的問題,也就容易訂定出糟糕的政策,這其實很危險,」法蘭克道。

現在大家都能做的,就是有意識謹慎地收集、觀察經驗。萊德奈提出,要讓學生知道自己的作品讓 AI 批改,並要區分能夠上傳的訊息,「在科技與使用者一起進化的路上,必須以開放心態定期評估使用經驗,」她呼籲。

(資料來源:EdSurgeCNNKVUE) 

延伸閱讀

程遠茜 程遠茜

程遠茜

特約研究編輯

特約研究編輯

翻轉教育電子報

訂閱翻轉教育電子報(每週三發送)

每週精選國內外教育報導,提供給關心教育的你

分享